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2048|2020/03/31 11:2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后现代的视域里,没有客观真理,也不应该有权威,后现代应该是充分达到百家争鸣,多元性思想是费耶阿本德提出的,也就是多元主义。在后现代,任何一个思想都不可以是绝对的权威,应该任由思想增生,理论越多越好。

后现代尤其强调容忍,任何意见应该做到平等对话,对一个思想强加任何东西都是专制与恐怖的。所以后现代是一个极为庞杂,观点之间时常矛盾的领域。

多元性的历史是怎样的?我觉得我很相信《维多利亚2》的设置,就是自拿破仑滑铁卢后不久,多元性开启了一路狂飙。或者说也可以看到自康德黑格尔之后,哲学渐渐进入了一种非常多元的状态。

沧浪一苇

 ID:2045|2020/03/31 10:5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德勒兹认为欲望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也就是说,民众的欲望才是推动旧政治瓦解的根本。而游戏《维多利亚2》设置了多元性参数推动革命,在游戏里,多元性、奢侈品从根本上影响民众的觉醒度。

从这一点上讲,民众思维里的多元性能推动革命,民众的欲望也推动革命,那么欲望与多元性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从多元性和欲望的对比上看,它们有很密切的关系。

回到20多年前那个相对保守的时代,那时的多元性一定是低于现在的,人们的欲望是相对潜抑的,而再看现在的多元性与欲望情况,都是得到了相当多的生长,继而社会舆论也产生变化。

在德勒兹的理论里,人类将彻底解放欲望,没有一切压制人性的行为。我觉得,基于未来的生产力,那时的多元性与欲望一定是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未来是否会对人进行欲望的压抑呢?我觉得是需要的,以当下这种宣传与压制欲望、人性的精巧程度,不难想到未来人类的压制会上升到一种非常精妙的地步。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九中说到:『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由此我觉得,每个时代都压抑欲望,压抑的情况适应当时经济情况,可以按照这种道理推理,未来也会有基于当时经济状况的压抑、压制。

沧浪一苇

 ID:2041|2020/03/31 08:3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31

玩《维多利亚2》时突然觉得游戏里的设定很启发我,就比如政治界面里,最重要的并非政党和议院之类的东西,政治界面最上面的是一个数值,一个叫做多元性的东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在大战役剧本1836年进入西欧基本上都将看到强制的多元性月度变化,这个多元性究竟怎么理解?是不是这个多元性就是后现代里的那个多元性呢?

在我的想象中,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思想,而每一代人时代里的多元性都不一样。我觉得德勒兹分析后现代非常透彻,翻开《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看到德勒兹说,是资本主义解放了欲望之流,却不让他肆意流淌,始终把它限定在自己允许的范围之内。我想,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里,都经历了这个限定,这个限定渐渐成为一代人的标志,或者说成为他们保守的标志。

我想到,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前,一切都被准则化,而资本主义是一股解则的力量,如今我们也看到了这股解则之力,现代人比老辈思想开放的多。而现代人也不是一模一样的一块铁板,现代人也有年代划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都是现代人了为什么保守开放程度还不一样?按照德勒兹的想法,资本主义重塑了意识形态,以德勒兹的术语形容就是解则之后很快界域化,每个年代的人为什么意识形态不一样,是因为塑造他们思想是不同年代,年代间的生产力不一样。

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界域化,资本主义明明是一股满足欲望的庞大力量,为什么他还要界定某些欲望是非法的不道德的,是因为这些非法的欲望以目前生产力满足不了,这些欲望不能转化为财富。因此这些过剩欲望就是应该被压抑的。所以我理解德勒兹的说法里,界域化就是压抑欲望、规定欲望下限的意思,

比如现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里,信息在国际间流通,我感觉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保守人群批判日本的色情行业。我所知的日本色情产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这个产业能将庞大的欲望转化为庞大的财富,所以日本色情产业对于大众欲望进行了解则,解开了原本不被道德允许的部分欲望,然后进行界域化,就是规定了一个欲望的下限,或是说不能越出一步的雷池。

沧浪一苇

 ID:2005|2020/03/30 08:4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google图片搜一下“情趣用品 电商行业 市场”之类的词,就会找出一些图,这些图说明,2015年到2016年是情趣业疯狂增长的一年,2016年B2C市场规模从2015年50多亿增到100亿元左右,而这个市场规模比起2019年的389亿来说简直弱爆。同比增速上看去,都是50%多的恐怖数字。我搜了一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规模和增速,同比近几年增速稳步下降且平稳,在10%左右。一对比就知道这个情趣市场的每年同比增长实在是强劲。

就以这种情形来看,可以猜到,制造的原材料产量提升是一定的,而且原材料这几年内应该提升好几倍产量,就比如杯子的材料即石油化工原料TPE之类的。另外这条产业上的从业者一定是激增的,尤其是出于下游销售端的从业者。我觉得多数人都会发现情趣用品广告近几年激增。

这个现象肯定是印证了经济基础相当大程度的决定了当下的文化现象与政治。比如有些非官方说法说到日本色情产业占据日本年GDP的1%,这种巨大规模让日本政府对日本色情业的态度是一种暧昧态度。各国的政治经济局面不同,所以各国的保守派保守人群对于日本色情业一定是批判的,殊不知这是一个具有经济基础的事情。

沧浪一苇

 ID:2001|2020/03/30 07:1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30

马上就到四月了,我特别的查看了涂尔干《自杀论》第一编第三章里提到一个表格,里面调查了法国自杀与月份的情况。

法国1866-1870年
月份/平均气温/每月自杀人数(一千人中)
1月/2.4℃/68
2月/4℃/80
3月/16.4℃/86
4月/10.1℃/102
5月/14.2℃/105
6月/17.2℃/107
7月/18.9℃/100
8月/18.5℃/82
9月/15.7℃/74
10月/11.3℃/70
11月/6.5℃/66
12月/3.7℃/61

罗马、那不勒斯、普鲁士三个地区虽说气温与法国不同,但是自杀情况与法国这张表格大同小异,都是四月份开始起大变化。

涂尔干将白昼时间的变化与自杀数量上升下降相比,发现十分契合,白昼增即自杀数增,而且契合度不低。涂尔干自己都在说,如此精准而规则的对应绝非偶然,白昼和自杀人数的变化一定有某种联系。另一个统计得到的真实情况就是,大城市自杀率最高峰大体发生在春季。涂尔干的结论为,社会生活丰富时,自杀率提升。

我不得不联想到,疫情结束众人纷纷解除封闭进入社会活动,人们从集体角度看去,精神一定有大变化。

沧浪一苇

 ID:1999|2020/03/29 06:4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9

就以尼采的中文维基页面来说,感觉建设的非常不错,相比别的哲学家而言会好一点,就以尼采中文维基页面目录3著作看去,就发现自《悲剧的诞生》到未出版的笔记:《权力意志》,都进行了相当多的解释与考据,这是我很少见到的。

一般哲学家的中文维基都是单纯罗列作品,再把重点作品链接到一个个单独的页面。而尼采维基页面里重点著作不仅单独设置著作页面,还在尼采主页面进行一大段文字的叙述。就是这个主页面的概览性叙述我觉得很有价值。

一般哲学家维基里生平和思想占比最大,一般是是目录1和2,之后的目录345往往是影响、著作、注脚等等的东西,这时有些哲学家页面就开始让人觉得这是次要内容了,而尼采页面没有让我感到这是次要内容。

沧浪一苇

 ID:1990|2020/03/29 12:1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记得玩《维多利亚2》的时候,从人口列表里看见每类人群都有三个杯子,盛放三种液体以代表必需品、日用品、奢侈品,这三种液体也看上去非常符合直觉的代表了它们,就是水杯盛水、啤酒杯盛啤酒、高脚杯盛葡萄酒。杯子越满代表着此类物品越满足。人们一定是先满足必需品,再买日用品,日用品这种东西也会出现部分满足的现象,像是需求层次一样,人民一定是最后有余力时满足奢侈品需求。

维多利亚2在游戏里直观的展现很多东西,财政界面里对各个阶层调整税收时,会看见似乎贵族与资本家永远不会缺少必需品,他们的日用品奢侈品也不少。我在使用游戏里的比利时这个国家就发现,最底层的贫困阶层里,他们的必需品大概不会大量缺乏,可能因为他们种田给自己留了余粮,但是中间阶层,比如一些不务农的工薪阶层就可以出现饿肚子,中间阶层的人群里一旦发生失业等等原因的收入减少,他们会连农民的处境也不如,缺少必需品。

而这个游戏的奢侈品作用也耐人寻味,我第一次看到奢侈品会增加人群觉醒度的时候我是认为这种事情不太绝对,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越琢磨越是觉得可以说是这么一回事,觉醒人群首先是识字率非常高的一群人,其次他们的奢侈品持有也相对的多。

我觉得这个游戏的核心就在于这三个杯子和这三个杯子衍生出的一切复杂事物。这游戏的一大半的所见内容捋一捋源头就看到是这三个杯子引发的。

沧浪一苇

 ID:1987|2020/03/28 04:4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8

哲学和科学它们本身是探求真理的,但是一想到科学种族主义这种东西被殖民帝国所利用,以成为征服弱小种族的理由,就想到其实哲学的研究者毕竟也是人,人是跳脱不出政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与我买到的1980年代旧哲学书作者的利益紧紧捆绑,所以在旧的哲学书上我会看到一种将马克思凌驾于任何一种思想之上的感觉。说实话,这种凌驾于云端的感觉不好。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里,我看到,德勒兹把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联系到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心理机器是一种很有启发性的想法,我觉得说弗洛伊德具有政治价值的说法很有道理。托马斯·库恩说科学有范式,一种范式得到科学家们集体支持后,如果新范式能更棒的解释问题,它也是需要大量科学家成为拥趸才行,范式一样有类似政治的危机、革命,这种颇具政治色彩的事就说明科学也脱离不了人,人脱离不了种种政治。

书中写到,在费耶阿本德看来,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伽利略物理学根本不是一个相似的东西,虽说都叫物理学,但他们根本没有共同目标。我不由得想到,其实哲学同样如此,各派哲学家利益不同,甚至有很多情况下目标也不同。这种目标又何尝不带有政治目的。哲学交锋其实有理由怀疑是政治交锋。

沧浪一苇

 ID:1983|2020/03/27 05:2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看到游戏《维多利亚2》里的人口列表的里面,含有一个名为斗争性和一个名为觉醒度的数值,觉醒度右边是政见的饼图,这个游戏的政见统计详细到国家内所有阶级、所有职业、所有地区。

游戏里我选了大战役剧本的比利时,从1836开始进行几年后,整个欧陆大概都会刮起一股强烈的自由主义之风,似乎每个国民的觉醒度都会因此提升,加上我需要教育来提高国民识字率,识字也会使得觉醒度提升。而且游戏内每个人群占有的的必需品、日用品、奢侈品都会被统计下来,我看到一旦奢侈品都得到满足,觉醒度也会大幅提升。

这个游戏的人民觉醒度只有神职人员可以降下来,也就等于是说,人民的觉醒被游戏设置为一种猛烈的力量推着游戏进行。

游戏里比人民觉醒度更加有威力的是人民斗争性数值,只要日用品、必需品不得到满足,尤其是必需品得不到,就会产生大量斗争性,我猜,斗争性极高意味着部队兵源如果来源于此地,他们很有可能会哗变。并且人民自己也会组织武装。

斗争性与觉醒度相比看起来更容易降,只要人群满意政党、人群得到必需品日用品就好。这应该是一个民族主义昌盛的时代,我选的国家存在一些不是主体民族的民族,如果他们处境不佳则他们会产生相当多的斗争性。人民斗争性高涨就意味着他们会加入一股自己心仪的反叛集团,反叛集团都有一个强烈的诉求,这个从人口列表里的数据会汇总,体现在政治→运动→运动/反叛集团两个列表里,成为执政者心头之大患。

我看到,如果上议院不能同意这些反叛集团的诉求,则政治→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两个列表里都不可点击相应的改革。也就是说在这里上议院的支持票是决定此项改革能否施行的关键。

这个游戏里上议院又是由政党组成,比如保守党自由党反对党,一般游戏设置为在马克思发表宣言之后社会主义政党才能登台成为一股气候。游戏里各类政党对社会改革意见不同,是基于政党设置的信条决定。既然自由之风盛行,我觉得想当然的秉持自由主义的政党往往会因为民众觉醒而得势,游戏越进行,越可能出现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的现象。

总之,我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神奇或者说奇葩的游戏框架。

沧浪一苇

 ID:1967|2020/03/27 05:2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7

我坐在电脑前,托着腮一脸茫然的对着《维多利亚2》的教学界面,心想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游戏,我已经尝试去理解了,依然理不清头绪。我对游戏教学通常是无所谓的,但明显这个维多利亚2不一样,就连教学我都感到巨大的信息量,相信不懂政治、经济、世界史是绝对不能玩懂的。我坚信这只是一个20%成分的游戏,80%成分的历史沙盘模型,这个游戏内核之严肃我前所未见,它的严肃到达一种极端的地步。

这游戏我打开时,它的起始时间是1836年,此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一段时间,也是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军队后。游戏进入后选择大战役剧本,文本告诉我维也纳会议带来和平、扑灭革命之火,但绝无法熄灭生机勃勃的人权、民族、自由概念。考虑到往后发展的轨迹,此时正是一个大变局时代,人民觉醒后将爆发出强劲无比的力量,这正好对应我在游戏里看到的一个叫做多元性数值放在政治→上议院表格的顶上,代表着人民的觉醒度。

我翻看我自己列的哲学家时间轴,此时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马克思、费尔巴哈、穆勒、孔德等等的哲学家在世,仔细从游戏里找就看到马克思出现在游戏里的的科研→商业列表→经济思想与批判里,在科研→文化列表→哲学里,居然出现了康德黑格尔之后、解释学之前的多数大哲学流派,在科研→文化列表→心理学里也涉及行为主义之前的许多心理学流派。

这游戏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世界经济系统,我一旦对这种工业、经济的历史没有任何知识储备,那玩起来一定是蒙的一头雾水。我想这个游戏模拟的正是世界政治局面愈加复杂,工业经济外交军事等等因素的联系到达了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地步,这也导致了操作游戏界面像是操控飞机仪表面板那样。按理说,钢铁雄心模拟的时代里政治复杂度应该更加高,但是钢铁雄心取巧了,它以战斗为绝对重心,所以让人接触简化的系统,玩起来不那么累。

对着维多利亚2我就感到我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理解起来就非常的累。我一向不太喜欢游戏教程与速通攻略,不过维多利亚2让我高兴,它极难做攻略,因为它的攻略就是历史书、经济学书。这正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值得仰望的好游戏。

在这种好游戏面前,感受不到丝毫短平快的享受,尽是读书和做总结使自己的知识丰富的那种辛苦感、踏实感。

沧浪一苇

 ID:1965|2020/03/26 05:3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发现电视上的一个宝藏纪录片,第十二季的《新青年》,我久违的感到了人文纪录片里面的一些有趣有感受的东西。我比较希望看到纪录片中的人物骂脏话,但他们面对摄像机一般骂不出来。看镜头下人物性格,有人还是可能哭出来的,有人只是做事,表情神态都不多。

我看到嬉笑怒骂、痛哭流涕一旦呈现出来,就感觉人立体多了,讲着大义凛然、一套一套的官话谁会对这个人物有什么深刻印象。

镜头下的主体不一定发泄情绪,但是难受感照样是弥漫着,有时候,纪录片里情势到了一个地步,人物内心会阴云密布,面部表情不多,只说几个词,或是直接拒绝镜头的纪录。这时一般是我觉得纪录片挖到深处的东西了,开始有些意思了。

沧浪一苇

 ID:1954|2020/03/26 01:2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6

我相信雅典民主的光芒背后有着暗影,但是看了书才明白,几乎每一次进步从现在视角看它们背后都有不足,剩余的进步空间还很大。看《简明新全球史》提到,雅典的公职向公民开放,但却不是全体城邦居民,外邦人、女人、奴隶不行。而且雅典通过民主、道德和知识积累的声誉在一场对米洛斯的大屠杀之后损失殆尽,充分彰显了这种政治的虚伪。

再翻到美国独立,1776的独立宣言和1787的宪法是基于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一些启蒙运动精神,人人皆平等被强烈的强调,但是实际上人人皆平等只是一条光鲜的标语,美国的领导者明明很在意人民主权,却根本无视了女人、穷的男人、奴隶、土著。法国大革命时的雅各宾派还算好点,给了女人一些类似继承财产的权利。书中一战前的世界帝国部分里,会看到世界性的帝国必然是充满了对其他孱弱民族强加的暴力与控制,这时他们强调的人人皆平等又在何处。

看到一战之后。一战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上岗工作的好机会,但是战争一结束,岗位就需要归还。大萧条一章写到,实际上这种关于女性岗位的言论在大萧条时期广泛存在,以至于都轮到很多政府出台文件限制妇女就业。

不得不看到,政治领域里,一度连科学都被利用,用来欺负弱小种族,比如曾经的科学种族主义被世界性帝国利用,名义上帮助弱小文明开化,实则大肆攫取,我可以想象当时的列强国家的国民都议论一个其他种族是多么的愚蠢、不理性、习性粗鲁偷盗成性,甚至有人会以科学的角度去阐释自己的这种论点。

如果说,人人称赞的雅典民主实际是一种规避当时广泛危机的手段,那么这些政治家的不真诚就立马凸显了出来。当然了,政治家怎能真诚,真诚了还能叫政治家吗?巧妙利用、规避危机、攫取,如果一个政治家没毛病,他本质上就是要做这些事。我相信政治家一般都是一个教育丰富的人,或许存在一些真诚,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教诲也一定深入每一个政治家的心中。

沧浪一苇

 ID:1952|2020/03/25 05:0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尼采是反基督的,但是为什么不是好好的辩论并说服别人并没有上帝,而是好似怒吼着砸烂上帝锤击虚伪道德,这一点应该是理解尼采的关键。我觉得以反基督教为主题的金属乐就是如此,这应该是一种对尼采观点的实践。

反基督是尼采学说的核心吗?我觉得那个怒吼与锤击才是核心。

沧浪一苇

 ID:1948|2020/03/25 07:2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5

玩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时候,在雅典,伯里克利给我任务让我偷换放逐阿那克萨戈拉的陶片,后来伯里克利解释到阿那克萨戈拉是他的朋友,这是在帮他。我翻开手边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看到他确实是伯里克利的良师兼益友,这次放逐实际上是对他的仁慈处理,因为他的罪名是不敬神,这个罪名在苏格拉底那里要了他的命。书里提到放逐之后阿那克萨戈拉的命运即是穷困潦倒而死。

游戏里我感觉对伯里克利印象立体了,他实际上是一个典型政治家,也是个不错的人,很无奈的在这样一个时代,游戏里希罗多德一直在说伯里克利不是雅典的王,而是公民的朋友,另外游戏里加载中出现的小知识也告诉我政治上伯里克利发钱给受薪公民。这些都不能掩盖,实际上雅典的民主环境是带有很大虚伪成分的,以阿那克萨戈拉的放逐与苏格拉底之死就可见一斑。

阿那克萨戈拉是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却有这样一个结局确实让人唏嘘,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来说我还挺希望刺客信条奥德赛的叙事重心偏向于这些。

沧浪一苇

 ID:1939|2020/03/24 09:4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4

说实话,我看了各种各样影片,真的没有多少镜头愿意展示泥泞肮脏、垃圾飞舞的乡村道路,没有多少镜头愿意伸向简陋粉刷、装潢极度寒酸的乡村小学,因为那些东西太真实了,让这个地区的贫困一览无遗,毕竟教育是一个地域里最重要的东西吧。

半夜偶然间看到纪录片《新青年》第十二季1、2集,发现了一个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老人实际上到底是怎样活的,村里的贫苦的孩子们并不是公益事业海报上那样求学的眼神,他们斗殴、任性、沉默寡言、暴力、单纯又黑暗、皮的上房揭瓦、很不讲卫生,不只如此,我怀疑精神卫生上问题更是大。一个北京的年轻人决定给这群留守家庭的农村小学生开设艺术课,结果可想而知,一向养尊处优的她立即被妈妈停掉了信用卡,项目被人称赞但极少有人捐助,就算捐助出现了,食言也经常出现。理想主义者的头狠狠撞向了现实这堵高大结实的墙,一时间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或许是因为最近看了英国政治的历史,我突然间想到了罗伯特·欧文,从欧文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来看,他不也是于对贫困工人恶劣境遇深厚的同情,他不也是理想主义者一头撞上了现实这堵墙。

实际上人类找到找到社会主义的当初,在乌托邦的思想境界里徘徊了许久,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圣西门、欧文往往被严格的批评,实际上这种批评均是心怀敬意的扬弃,尤其要看到欧文,欧文是三位空想者里那个付诸行动的行动家,这一点就相当难得。欧文的思想在早期工业革命时就出现了,这证明了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给工人的痛苦就已经很剧烈。欧文懂得工厂里面的门道,所以他才明白,为什么那时工人穷的要死。

我相信那个时代里空想者的存在代表了一种相当纯粹的同情。

沧浪一苇

 ID:1934|2020/03/23 02:4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3

二战以来,人民群众对于政治的态度是大大改观的,以英国保守党和工党的民众忠诚度下滑来看便是一个例证,人们的政党忠诚度大大降低,假如把现代人和一战前的人相比,比较出的结果有可能是现代人对政党与政治的态度大大冷淡了。

我看到《当代英国政治》里第四章分析到,法西斯、纳粹、斯大林主义等等二战时期的政治形态是分析的关键,长远上看它们伤害了大众的政治热情。现在的政治家对群众大谈主义二字是一件相当不妙的事情,说的严重些,大谈主义会导致恶果。我想,这种情况对于一战前的人们而言不存在。总的来说,就是现在的人对政治冷感绝不稀奇,甚至我见惯了讨厌政治的人,内心多少都会理解这种人。

政治的这种普遍冷感让意识形态这个词语变得相当糟糕,意识形态一词简直成了对领袖或是政治教条绝对服从的同义词,这种假象的意识形态模样是硬邦邦如一块石头。但从英国政治的历史事实看去,意识形态又出现了很大的弹性。

就比如书中说到:『不管特定政治信条的基础是何等稳固,历史已经揭示它们终有遭受冲击、挑战直至被取代之日。正如凯恩斯主义在英国及西方的兴衰,当其如日中天之际,谁能想到它会被新右派秉持的早已是明日黄花的自由市场观念所取代呢?正像这个例子所揭示的那样,意识形态被证明是富有弹性的。已在过去不被信任或是“即将灭亡”的很多意识形态经常可以卷土重来,尽管有时是以一种修正过的形式再度出现。』

沧浪一苇

 ID:1930|2020/03/22 02: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2

在《当代英国政治》第四章里面我看到,想了解英国工党,就一定要了解英国工党的党章第四条的变化历程,它是在1995年进行修改的,修改前后是这样变化的:

『工党党章第四条(1918—1995年)
应当采取生产、分配与交换方式的公有制,并尽最大可能对所有产业与服务实行人民管理与控制的制度以确保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完全享有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并尽可能实现劳动成果最为公平的分配。』

『摘自新版工党党章第四条(1995年起采用)
工党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她坚信,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将会取得比个人奋斗更大的成就。工党为所有党员提供了实现我们真正潜能的平台,并为所有党员提供了一个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权力、财富和机遇掌握在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之手,我们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昭示了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此共同体中,我们秉持团结、宽容与彼此尊重之精神,一起自由地生活。』

新工党党章提示到工党已由社会主义在向社会民主主义转变,为什么工党会产生转变的研究据说已经汗牛充栋,文章里说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已经相当大的影响到了新工党,自1983年选举失利起工党就在反思。

文中说到工党面对的是一种新情况:『传统上它还是主要服务于体力劳动者和工联主义者的利益(大体上还是白种男性主导的),而新的情况却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工党面临的问题是:劳动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在性别和种族上的分化日渐复杂,还出现了技术人与非技术工人、服务于私人部门与服务于公有部门的人等新的分化形式。如果工党想要继续在大选中获胜,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诉诸英国工业中心的体力劳动阶级的支持因此,布莱尔重新定位工党以赢取中产阶级英国人在选举中的支持还是很有必要的。』

实质上,书中第七章提到,二战后英国政治出现一种情况,不管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选民忠诚度在长期看来都是下滑的。要分析选举或是人的政治决定,就会发现有大把的让人眼花心理学名词、社会学名词、各种效应的名字出现。

每当看着人群的集体活动,总有一种混沌中夹着秩序、规律里掺杂着无序的感觉。

沧浪一苇

 ID:1927|2020/03/21 03:4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论述,讲企业与大学两种类型的组织它们的生存时间不同,大学的生存远远长于企业。我找了一下,论述是在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第一讲。

这个第一讲应该只是一个引出问题的导论,其中说到:

『为什么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生存率和死亡率?举例来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研究发现:美国1900年存在的大学和最大的企业,一个世纪之后,大多数的大学都生存下来,而大多数的大公司都死亡了。为什么这些不同的领域和组织类型会有如此显著不同的生存率或死亡率?“群体生态学”就是在群体层次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对这一类问题提出了分析、解释。』

一个世纪足以使许多企业湮灭,但是为什么大学大部分依旧屹立,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很深,一定要解释的话,肯定会有不少假说。而书中恰恰表述这个组织社会学正是一个学派林立,相互之间的研究领域都可能大相径庭的学科。

就以我的粗浅理解来看,盈利目的是企业的重心,大学则不是,这很有可能与他们的生存时间有关系。

沧浪一苇

 ID:1925|2020/03/21 03: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1

我感觉在作品评鉴上,时间确实是一个最棒的筛子,作者死掉20年的书,它还依然再版就是一件不一般的事。各种评分系统里,我最放心的就是这个作品在站点上存在了超长时间,以至于时间使得评价客观,十几年的时间足以抹去了起始时间段的高估或低估。

沧浪一苇

 ID:1921|2020/03/20 08:3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现代西方哲学在我看的一些书籍里被分成了两路思潮,或是几路流派,一个流派编一个部分,比如“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感觉讲是这样的,毕竟传统哲学都是一个时代两股思潮这样总结梳理的,但这在张祥龙的《当代西方哲学笔记》第一章里说到这样分思潮是不合适的,他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对于现代哲学整体特征的无视。

现代哲学的整体特征、共同特色就在于没有共同点,多元化。就以书中的举例来看,实用主义、结构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绝不只是科学主义,更不是实证主义。甚至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都在不断反省究竟何为科学,我们也能观察到思潮间的融合。所以这样看来,将哲学分两股思潮这样的分类方式已经陈旧了。

书中说到,传统哲学家认定哲学是一门关于终极原因和原理的知识,他们内心笃定了他们寻求的东西有确定性,而现如今的情况里,『由于对于现象世界的惟一性(自身的丰富性和结构性)和直接可理解性的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哲学家、思想家们逐渐放弃了各种形式的还原论(实在论、观念论……),就现象本身来追究其可领会的方式和条件。』

书中这个论述表明的是现代哲学为什么不能乱分思潮,但是其实这个论述也解说了现象学,解说了现象学的诞生原因。

打开梯利《西方哲学史》,我找到胡塞尔,其中文章就明确表示,现象学受到康德影响,具有一种崭新的面貌:

『现象是与主体照面的任何事物,没有丝毫暗示,比如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视现象纯粹是基本实在的表象。
……
心理学试图用因果性和发生性的术语来描述现象,而现象学仅仅依照其被呈现的模样来描述和分析现象。现象学作为对主体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独立于所有的哲学或认识论的前提或信念,被胡塞尔所推崇,并被他看作是其他所有科学的不可或缺的序曲。胡塞尔把纯粹现象学当作是必要的准备性科学,颇似亚里士多德将逻辑学视为基础性科学。』

这里也就是说胡塞尔想到,现象学是一种基础,我觉得它被思想家广泛性的应用是一种对其的肯定和接纳。

沧浪一苇

 ID:1913|2020/03/20 12:4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0

我之所以感觉在评鉴网站上给作品评分是政治领域议事、投票表决的微缩版本,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评鉴影视游戏书籍音乐等等事物虽说并不会波及广大范围人群的利益,但是评鉴一部作品确实会有利益相关人员。另外,这两者都是一大群人在决定一件事情,针对这一件事情许多人可能会激烈的交锋。诸多因素让这个小小的评鉴如五脏俱全的麻雀。

首先,人人平等的原则肯定需要在表决里出现,毕竟一个人凭什么顶好几个人表决。刷分需要杜绝,算分方式肯定需要公平公开。即便是平等的评分过后,如果评鉴人的写下的评鉴文字被公开,有可能出现这个评鉴人意见相左的他人对其进行质疑甚至攻击。据我看,当下的评鉴系统出现评鉴语的场景非常多,攻击也是存在的,我想这与评鉴群体的素养有关。

评鉴应该以体现群体的真实意见、不失真为原则,然而这个不失真很难,它的困难与人类政治领域的那些困难的因素基本同根源。比如我觉得理性的评鉴与理性的参与政治是类似的,人类本质上是易于被煽动、易于轻信谣言,也可能进而做出非理性活动,或者是完全忽视人与人平等的事实。

人类交往理应是有前提条件的,是有规则的,这一规则被哈贝马斯认为是与康德的绝对命令类似,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章节,我看到商谈被上升到伦理的高度,保证人类间商谈的真诚性真实性平等性,其实回答了康德提出的“我们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一件所有人类都有巨大裨益的事情,即是我们应当做的。

沧浪一苇

 ID:1909|2020/03/19 02:3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19

汉娜·阿伦特在我的几本哲学书里都没有出现,但她确实是一个哲学家,那么为啥一部分哲学书里没有她的位置,我看是因为她没有流派特征的缘故,我这几本哲学史书籍里全部是按照流派编目。阿伦特师从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胡塞尔,但是她不能被分到存在主义、现象学里去,不能被编进一个体系里。

幸好在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里找到了阿伦特,正如书中所言『像“左翼”、“右翼”、“激进的”或“保守的”等标签都不适合她的哲学。毕竟,阿伦特要当的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而不是哲学中的某种“主义”的代表。』

作者希尔贝克说第一个就是去分析阿伦特的巨著《人的境况》,据说此书是体现阿伦特思想的一个纲领。阿伦特区分了劳动、生产和行动。在阿伦特的语境下,这三者需要严格区分,她也是用了许多笔墨来写这三者,所以如何理解劳动、生产和行动就是打开她哲学的钥匙。我看到,行动被她认为有着特殊意义

『通过劳动,人成为animal laborans,一种劳动的动物。劳动的人获取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这种维持生存的基本活动并不留下任何产品,它只确保生存……在这里,盛行着必然性、强制和缺乏自由。

通过生产,人成为homo faber,一种改造自身和环境的创造性的存在。对于阿伦特来说,生产对应于希腊人所理解的poiesis,即生产一个“人为的”或人造的东西的世界。

但是,人的主要特点是他们自发地和不可预测地行动的能力,以及在世界上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行动需要一个行动的领域,一个使参与和讨论成为可能的公共的领域。因此,可以说,行动不仅仅是劳动和生产。在此,阿伦特的模型是展现于城邦中平等公民之间的实践。』

阿伦特是一个见惯了纳粹行径的流亡者,她看到在这些极权主义政权中,行动被化约为生产,『人类和社会就像元首手中的油灰那样』,所以她的理论建构为这样一个样貌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当下,个人行动、抒发意见的主要领域是网络公共空间,我看到了许多辩论发生,似乎各处都有意见争执或政治分歧。我想注意的是电影、游戏、动画、书籍等等内容的打分。我觉得打分、网络争辩是一个缩小版的政治实践,有人打高分有人打低分,就像政治观点里褒贬某事某人。有人谨慎行事仔细分析,有人直接满分或一分,有人批评有人辩护,或许现在还有操纵分数、操纵水军取得商业利益的情况,我觉得简直像是小型的政治舞台。按照汉娜·阿伦特的理论,城邦中平等公民的实践才是政治的真谛,政治绝不是权力、暴力、言语修辞、利益交换。

既然是城邦平等公民的实践,我觉得打分、网络争辩就应该像城邦政事一样,理性争辩其实就是政治之根本,打分的人不应该是任何势力手中的油灰可随意塑形,每个个体的意见应该被每个个体所尊重。可以看出阿伦特与哈贝马斯在这个观点上很契合。

沧浪一苇

 ID:1904|2020/03/18 05:0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电影《黑客帝国》的主题色是绿色,用在了屏幕、字母瀑布之类的东西上,这样的配色究竟是何用意?从绿颜色的各种意义上解释,这是生命的颜色,有神秘诡异、生长繁育、毒性等等的意思。但是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计算机就没法知道,其实1980年代的以单色显示的计算机确实是有绿色,我还记得《华尔街之狼》里被称为Quotron的电脑就是用于证券交易的,它就是绿的。

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我不知道那时的流行是什么,但是Windows9系列不就是那个年代纷纷推出,我还用过Windows98,我很确定虽说那时计算机上色彩缤纷谈不上,有众多颜色是一定的了。

尼奥作为一个黑客,电影里他以趴在电脑桌子上睡觉出场,头戴式耳机里放一个音乐,这个音乐我以前从没在意过。但这回我一听,恰巧这歌我知道,是Massive Attack乐队的Teardrop。这首歌是电子乐流派Trip hop的经典,Trip hop自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起源wiki翻译是神游舞曲,出了名的有仙气,容易让人进入想象的状态。

据歌词网站genius.com的一些人的想象,这歌与女性流产有关。我听它的歌词是有里呼吸和生命等等事物,这歌的节奏明显是人的心跳,这歌具体在说什么?我是一头雾水,我怀疑它并没有具体在说什么。歌曲Teardrop的专辑mezzanine的封面是一只黑色大甲虫,也是让人一头雾水,为什么是一只大甲虫呢?是在表达大甲虫也是生命吗。

黑客帝国里尼奥听着这首歌的意义在于什么?我感觉这说不清,从解读歌曲本身就很困难,我想,既然电影是在引用歌曲表达一种意思,这个意思也可能也是想说与有关生命的议题吧。尼奥的家里还有一本绿色封皮的书,哲学家鲍德利亚的《拟像与仿真》,据说这是这部电影公认的创作灵感源泉,尼奥翻开它,就看见书的左侧大大的章节标题名为虚无主义。开始让人感到这部电影处处都有创作线索。

沧浪一苇

 ID:1892|2020/03/18 02:1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18

冲完之后,以一种呆滞的眼神面对琳琅满目的本子封面队列,或是Galgame窗口,贤者时间的一种本能告诉我这些画面传达的不只是性与魅惑,本子是人绘制的,当然会不可避免的带上作者价值观,传播了一种思想也就不奇怪了。可是传播的究竟是什么?我还有些懵懂。

直到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这本书实实在在启发了我,我有些明白了那些Galgame、动画、本子和小说背后的隐秘之物究竟是什么。

这本书的封面就写到,18世纪法国人阅读的并不是我们认为的18世纪法国文学,只阅读官方指定的书籍将会比同时代的人落后一个世纪。这本书的目录的第二部分写明了,18世纪法国人阅读的违禁书籍主要文本为1.富有哲理的色情文学2.乌托邦幻想3.政治诽谤。

据书中第二部分第三章描述,萨德侯爵在自己的书中大赞色情文学《开放的特丽莎》为一本不朽的神作。我看着文中的意思是在说,特丽莎是一个大众的启蒙者,成功向读者传递了对神的不敬与身体的放纵。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并不完全是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伏尔泰启蒙了法国大众,普罗大众基本上没怎么读启蒙哲学家的书,而是像特丽莎这样一个特别的中介即色情文学,极大的影响了人们。

作者细读《开放的特丽莎》发现在文中除了交媾的描绘,竟然也存在和拉美特利唯物主义极度相似的学说,用唯物的方式解释灵魂、知觉。不得不佩服,以这样方法将上帝驱离人间的效率实在高啊。

而我们现如今面临一个什么局面呢?少数族裔、LGBT、女性主义者如何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其实普罗大众没有多少比例的人去读女性主义大作,没有多少人读后现代哲学著作,也没有多少人去听女性主义、LGBT、少数族裔活动家的讲演。但是人们几乎全部都有接触色情产品的需要。

讲一句实话,本子领域很有可能是理念传播的先锋,是哲学上的先锋,它有潜力胜过任何一所大学。我也承认本子尽是一些不合理的幻想和幼稚粗鄙的东西,但是我看到一些人对LGBT的思想就实实在在被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