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1671|2020/03/01 06:5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哲学史里康德、黑格尔中间有两个人一直被认为是不重要的过渡人物,费希特、谢林,其实也不至于说不重要,就是两座哲学高峰太过耀眼,吸收了太多的人去研究。

从康德的求学环境上看,wiki上表明,当时的是从普鲁士军曹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向腓特烈二世过渡的阶段,由于腓特烈二世个人学识素养很高,较为支持学术,是开明君主的代表,所以普鲁士一改往日只有武德充沛的样貌,普鲁士的学术发展也面临转机。

康德是费希特的伯乐,费希特也证明了自己是匹千里马,甚至做到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这个柏林大学是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授命洪堡兴建的,从当时普鲁士人才辈出学术昌盛也可见证这一大段时期的国王对学术的投入和热忱。据wiki,德国国家主义之父被认为是费希特,康德也是特别青睐共和与议制政府。我想,这不奇怪,从法国大革命、启蒙哲学的影响来看,民族的力量被充分验证和调动起来。

《简明新全球史》说到,维也纳会议试图阻止大革命之后高涨的民族意识会导致更深层次的革命实验,由此动摇欧洲的稳定局面,于是在1814-1815年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的代表们力图恢复革命之前的欧洲秩序,比如扶植那些丢掉王位的国王。在梅特涅的领导下,一个新秩序被制造出来稳定住局面,实际上这个局面维持了不到一个世纪,这也是一个勉强压制住的局面。

国王对学术有热情,对启蒙思想有兴趣,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学术水平蒸蒸日上,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矛盾,可知旧欧洲秩序不能维持的根源就是启蒙。我想,此时期普鲁士有些国王算是很开明了,加上普鲁士经济军事和政治手腕上讲运用比较得当,没有像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国内那么危险、不均衡、隐患重重。

沧浪一苇

 ID:1664|2020/03/01 10:1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01

我觉得,在世纪初,或是乡镇之类的地方,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很近。陌生人之间的对话方式也与现在不同。

可能是世纪初的时候出远门还没有太方便,交通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吧,看看现在,人的移动是又快又方便。另外,在私人企业没有现在如此发达时,陌生人的交流话题与国有企业文化很有关系,有一个使用率不低的词被称为单位。

我想,单位,其实是一个度量衡的固定一段,这个词指代机关、国企为多数,我觉得也不是不能指代私有公司,但单位与公司还是区别使用的。可能从以前的视角来看人的身份有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单位的,人也是属于地域、家庭、学校的,好像基于这样几个东西,陌生人交际就有了相互了解判断的固定模式。

其实去警惕陌生人是自然而然的,婴儿未经教育,他天然的警惕陌生人,体现就是怕生,逻辑很好理解,陌生人相比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思这个人类本性,不难想象人类原始时期的状态,两个猿群或是猴群,同时存在的两个人类物种之间,爆发征战是一种常见状态。原始人聚落里,家族成员之间也不一定绝对友好,更不要说陌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