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1838|2020/03/11 11: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极易被煽动”,其实这话我其实思考了半天,我究竟是不是一个理性人。在虚荣心的趋使下,我绝对不愿意承认我是一个极易被煽动的人。然而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我在一天的很多时间都不愿动脑子。

虚荣心掩盖了我的很多东西,我本以为我是一个有耐心,手稳心稳的人,做出各种判断都是这样稳。实际上情况可能很糟糕,我本质上是一个缺少耐心的躁动者。虚荣心更掩盖了我在阅读方面的许多欠缺,金玉肯定没有在我之外,败絮倒是在其中。

沧浪一苇

 ID:1835|2020/03/11 11:0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看萨缪尔森《经济学》股票章节我意识到,其实涉及到钱我就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而直觉与情绪之类的东西在买股票或理财时起到的好作用远小于理性。涉及到钱的时候,恰恰应该是是理性处于巅峰、冲动极少极弱之时。

其实我完全不必去关心任何炒股大师或其他人秀出的炒股理财优秀收益,因为这些东西将很大程度的刺激我的情绪比如说嫉妒愤恨之类的,削弱我的理性,看到这本书里和各种经济学教材里反复提及的有效市场理论,虽说不完全符合现实,但是依旧具有很高的真理成分。

有效市场理论等于说告诉我依靠什么奇技淫巧,比如查看过去的信息或以往价格变化的模式来赚钱是不可能的。据书中表明『这些规则不可能比随机选择的并且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具有更好的结果。』

不管任何渠道传来的信息都不如自己去看教科书,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不坚定的人,我是一个极其脆弱、易于被煽动的人,在一天里我说不定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极不理性的状态,任何股票理财相关的推荐、消息我都必须先假定它的来源是怀有歹意的,是对我有害的。教科书作者相比这些暗含歹意的人,我理所应当的相信教科书作者。

沧浪一苇

 ID:1832|2020/03/11 09:1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对于我来说,我最青睐的人文类纪录片是沉默的纪录片。

我希望纪录片沉默寡言,是因为我看到纪录片从业者与电影动画电视从业者无异,都有自己一套利益追求、立场态度、价值观,而真正忠于纪录片本身的人,不会轻视纪录二字的分量、不会轻视纪录精神。

当人文类纪录片的摄像师深入这个世界上最为奇异、落后的土地上时,他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摄影师,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人类学家,他不仅应该以职业纪录片摄影师的规范要求自己,他也应该以人类学家的规范约束自己。

我想,影片里非必要的话不必多说,以画面的力道千钧冲击人的内心即可,不管人物有多么凄惨,或是人物有多么兴奋,摄影都要有游离之外的状态。我知道摄影摄像的最终画面极易被操弄,用于控制观者的情绪倾向,而纪录片是这种技术的应用之处吗?绝不是。人文纪录片里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好事坏事荒诞事不需要筛检,在纪录镜头下那就是一件事。

比如在纪录片《预备起》秋分05里,我就感到纯粹的画面体现这些力道千钧的现实,比如说穷乡僻壤却响起阵阵轻灵乐声的地方,孩子们面临辍学打工的命运;远离工业文明的大自然瑰丽的让人窒息,劳作于其间的孩子笑着说自己的英文很优秀;父辈奏响传递近三十辈人的乐器,儿子在一旁收看着职业篮球赛。

另外,我想到最常见的太空探索类纪录片里摄影师有代劳者,一般是探测器,是那些长途飞行十年、几十年的一堆极精密的摄影与通信仪器。另一些画面就是电脑特效和科学家采访了,纪录片里最好要有震撼人心又科学的特效,这种科普纪录片需要制作者很多,肯定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行业链条,尤其是电脑特效方面。而看看人文类的纪录片实际上一个小团队的成就上限就可以很高,影片就可能相当深刻。

沧浪一苇

 ID:1830|2020/03/11 11:5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看到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译序里提到,使这位1970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积极投身教育的动机在于他看到大学里的学生失望于传统教科书的茫然眼神。

我想,其实教育领域里是最应当挑刺的地方,应该说许多人对教科书失望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许多人长期对教科书满意一定是个不好的现象,这样一种长期满意的状态就意味着长期的不谋求改变,不寻求进步。

据该译序,译者梳理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各种经济学综合性论述著作:『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可以看到亚当·斯密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之后到了萨缪尔森是一个凯恩斯学派推广者,到了他的教科书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产生了一种交织的场面。那么到底经济学就只有一套综合的大理论还是两套理论并行?

据这个译序,实际局面呈现了一种矛盾:『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

沧浪一苇

 ID:1822|2020/03/11 03:4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11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拿过来翻到目录就隐约觉得不对劲,仔细一看,因为注释的页数和正文内容页数相似,把正文内容就是除去前言导论等等的页捏住,再捏住所有注释页,对比一看就知道它们的厚度是一样的,这不就意味如果我一条注释也不看,直接就漏下了一半的内容。

等会儿,或许不只一半,因为注释是一些小字组成,小字占页数肯定少啊,大略估计这本书注释字数是正文的1.5到2倍。

说实话,我是没有任何心情去看注释的,因为我连是正文内容都看得粗略无耐心,更何况注释了,不得不想韦伯什么要这么做?或许注释才算作品的精髓,或许注释才能了解马克思·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