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1921|2020/03/20 08:3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现代西方哲学在我看的一些书籍里被分成了两路思潮,或是几路流派,一个流派编一个部分,比如“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从感觉讲是这样的,毕竟传统哲学都是一个时代两股思潮这样总结梳理的,但这在张祥龙的《当代西方哲学笔记》第一章里说到这样分思潮是不合适的,他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对于现代哲学整体特征的无视。

现代哲学的整体特征、共同特色就在于没有共同点,多元化。就以书中的举例来看,实用主义、结构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绝不只是科学主义,更不是实证主义。甚至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都在不断反省究竟何为科学,我们也能观察到思潮间的融合。所以这样看来,将哲学分两股思潮这样的分类方式已经陈旧了。

书中说到,传统哲学家认定哲学是一门关于终极原因和原理的知识,他们内心笃定了他们寻求的东西有确定性,而现如今的情况里,『由于对于现象世界的惟一性(自身的丰富性和结构性)和直接可理解性的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哲学家、思想家们逐渐放弃了各种形式的还原论(实在论、观念论……),就现象本身来追究其可领会的方式和条件。』

书中这个论述表明的是现代哲学为什么不能乱分思潮,但是其实这个论述也解说了现象学,解说了现象学的诞生原因。

打开梯利《西方哲学史》,我找到胡塞尔,其中文章就明确表示,现象学受到康德影响,具有一种崭新的面貌:

『现象是与主体照面的任何事物,没有丝毫暗示,比如像康德所认为的那样,视现象纯粹是基本实在的表象。
……
心理学试图用因果性和发生性的术语来描述现象,而现象学仅仅依照其被呈现的模样来描述和分析现象。现象学作为对主体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独立于所有的哲学或认识论的前提或信念,被胡塞尔所推崇,并被他看作是其他所有科学的不可或缺的序曲。胡塞尔把纯粹现象学当作是必要的准备性科学,颇似亚里士多德将逻辑学视为基础性科学。』

这里也就是说胡塞尔想到,现象学是一种基础,我觉得它被思想家广泛性的应用是一种对其的肯定和接纳。

沧浪一苇

 ID:1913|2020/03/20 12:4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3/20

我之所以感觉在评鉴网站上给作品评分是政治领域议事、投票表决的微缩版本,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评鉴影视游戏书籍音乐等等事物虽说并不会波及广大范围人群的利益,但是评鉴一部作品确实会有利益相关人员。另外,这两者都是一大群人在决定一件事情,针对这一件事情许多人可能会激烈的交锋。诸多因素让这个小小的评鉴如五脏俱全的麻雀。

首先,人人平等的原则肯定需要在表决里出现,毕竟一个人凭什么顶好几个人表决。刷分需要杜绝,算分方式肯定需要公平公开。即便是平等的评分过后,如果评鉴人的写下的评鉴文字被公开,有可能出现这个评鉴人意见相左的他人对其进行质疑甚至攻击。据我看,当下的评鉴系统出现评鉴语的场景非常多,攻击也是存在的,我想这与评鉴群体的素养有关。

评鉴应该以体现群体的真实意见、不失真为原则,然而这个不失真很难,它的困难与人类政治领域的那些困难的因素基本同根源。比如我觉得理性的评鉴与理性的参与政治是类似的,人类本质上是易于被煽动、易于轻信谣言,也可能进而做出非理性活动,或者是完全忽视人与人平等的事实。

人类交往理应是有前提条件的,是有规则的,这一规则被哈贝马斯认为是与康德的绝对命令类似,在《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章节,我看到商谈被上升到伦理的高度,保证人类间商谈的真诚性真实性平等性,其实回答了康德提出的“我们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一件所有人类都有巨大裨益的事情,即是我们应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