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1658|2020/02/29 12: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著名小说《1984》诞生于1949年左右,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也是差不多这个时间写好书,之后出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早一点是1944年,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是1945年的书。

这个时间段是有些意思,需要看看,是什么使得一些人都想到要写这个主题?此时段正值冷战开头二战结束,铁幕隔开两阵营,据《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第一章战争与小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其中说到,此时最先锋的一群人已经开始不断的反思政治、战争的方方面面了: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他们见识了战场上的官僚,见识了战场厮杀的极端残酷,见识了兵营里的集体意识,到了战后『由于战后的经济繁荣,他们所惧怕的兵营精神很快就会以一种十分平淡,但又更加无孔不入的方式出现。战争带来了一种新的集体意识。毋庸置疑,团结一心使美国人感觉良好,但是对于50年代的社会批评家和电影制片人来说,这却似乎是难以容忍的,是随波逐流,』

冷战对于受教育程度一般美国老百姓来说是正义的,和反纳粹类似,但是对于这些经历了战争的作家、哲学家、学者来说他们关注的点就是:

『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从道德上来讲都已变得十分暧昧了。大屠杀为包括我们在内的人类揭示了人性中的什么呢?我们第一个使用原子弹,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还将进行多久呢?在恐惧和毁灭相辅相成,所达到的这种新的平衡中,“赢得”一场核战争的意义又何在呢?』

时间到了越战,终于,『那种自信、那种威尔逊式的正直、坦诚曾深深地根植于美国历史,却如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从那时开始有远见的人就把战争里毫无理性和荒谬愚蠢作为关注的中心,直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魔幻现实主义又充分发挥发挥了它的作用。

确实,其实关于越南战争的每一本好的书籍或者每一部好的影片所致力于传达的信息都是这场战争具有种种梦魇般的性质以及地狱般的非现实性。

相比于海明威时那时的男子汉咬紧牙关的现实主义小说,到越战、水门事件时期,魔幻现实主义越来越中肯,越来越有说服力,越来越适合时代。

书里的文中说到,幻觉,那时的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幻觉的存在,尤其是爱国主义、正义这种幻觉,战场上士兵们在学会忘却这种正义。还有最大的幻觉就在于认为他们的领导是崇高的,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公正的,以及这个社会可以使任何人对它忠心耿耿。

我觉得二战后到越战的美国文学史就是一个对幻觉的认识史。

沧浪一苇

 ID:1654|2020/02/29 12:3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9

木然最近的问答节目里说到,其实不够3A级别的中小游戏厂商里,有些厂有一种独立游戏的气息,他们比独立游戏制作精良,比起3A大厂更有想法,就很不错

木然观察独立游戏圈子里,是各种人都有,比如利欲熏心的、天真如同大孩子的、自我过度膨胀的。当然也有履历十分强悍的,从大厂出走,完成自己的计划,而且人脉圈子广,互相都会帮忙,国外已经形成很好的独立游戏抱团理念,生存的几率可以大大提升。

我觉得独立游戏在这么发展下去可能会再进一步的改变自己的生态,将来很有可能会有专门的产业为独立游戏服务吧,前提应该是独立游戏里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不是少数时。嗯……要是已经有了这种产业我就孤陋寡闻了。

迷茫,逃避,再加上用不断的忙碌来舒减迷茫逃避的痛苦,是木然选择的一条道路,国内从事游戏业的人群里,恐怕迷茫的不在少数,迷茫的点都挺好想象的。

沧浪一苇

 ID:1650|2020/02/28 09:3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蒸气波的诞生历程里有网络迷因的成分,这个网络迷因又是一个关于版权封禁的操作诱发的,我一想,这不是和屏蔽词诱发的将词缩写为字母、emoji抽象话一类文化差不多嘛。

网络迷因是传播领域里能量非常强大的东西。几年前甚至更早的中文互联网,人们缩写为了啥?我猜是好玩吧。现在在屏蔽词以外产生缩写、emoji又有什么用意呢?可能一方面是在交流速度上更快速吧,用这一缩写加快了交流速率;另一方面类似黑话的属性又加密了这个通信的过程。

无论是更快,还是更保密,似乎都是一种需求,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

蒸气波是版权封禁诱发的,屏蔽词诱发了抽象话,那这个权威给予我们的限制,它其实也是文化的温床、反叛的温床啊。

沧浪一苇

 ID:1646|2020/02/28 08: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虚拟现实,这个词真是奇妙。首先这里是一对明显相反的词语,虚拟对现实,仔细回味一下就形成一种不可思议感。

其实虚拟现实就是我们每天看的图片和新闻,接收到的消息。虚拟现实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某类新闻、某类消息,而不只是指那个有关影像的技术。

我们其实浸泡在一种环境里,大量的人言说未经证明的事,难道不是吗?所以才说是虚拟现实。

沧浪一苇

 ID:1641|2020/02/28 07:3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实际上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是增长很快的,带来的影响我可以想到一小部分。教育就是根基,根基一变化这社会方方面面就都得有变化。因为现在的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已经不小了,未来经济、政治不出大问题的话,这个人口处于攀升状态是没问题的。

对未来的主人翁,现在的受教育者,我想到了几点,他们更加推迟婚育是一个方面,有很强的经济地位是一个方面,比较重要的,我猜他们可能还会有传媒与文化上高地位。

沧浪一苇

 ID:1635|2020/02/28 06:5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8

代际之间都有代沟,这话听起来没问题,但是这个代际之间的差异具体究竟本质上是什么还是值得思考,不如考察一下所谓垮掉的一代这个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垮掉的一代是个文学词汇,是个文学流派,也是文学运动。据《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第一章战争与小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纵观美国文化,它的分水岭无疑是二战。二战在战争烈度上是猛烈的,其实二战在文化方面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强力的。

二战是一个动员起世界绝大多数重要国家的战争,是一场高烈度战争,高烈度战争所吞噬的资源又是巨量的,兵员这种资源尤其巨大,二战美国士兵1600万人确实不少,踏上欧陆这个异域的美国士兵们可能都是第一次来,面对那里的人们的开放、放荡、贫困、异域文化,还有意大利与北非风情,这些士兵的道德根基动摇了,美国经济发达的自豪感生发了。除了美国士兵进欧洲,欧洲人也逃难进入美国,这就是人员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

我想,我看到的各类影片里出现的朝鲜战场上碰到的美国士兵,其实都延续了这种从二战开始的文化转变,还有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个人主义深深影响了他们。

书中描述到,二战后的军工事业衰落本来让人们对经济不乐观,但是其实战前经济大萧条带来的消费压抑被解放了,人们庞大的需求又使得经济之火烧的很旺,也让大量军事领域的技术专为民用。1939年世博会,通用公司梦想:到1960年,美国道路上的汽车将有3800万辆,尽管在当时许多人都不能相信,但事实上1960年美国的汽车拥有量却达到了惊人的7400万辆。

实际上每个渐渐变的富足的时代,都会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在战后美国有,在经济发展的中国也必定有。战后美国实际上相当程度的接受了克尔凯郭尔所代表的欧洲存在主义,还有弗洛伊德等等。另外高等教育规模也是急剧扩大。随着前卫艺术、爵士乐运动的大规模爆发,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经济富足,这些因素一混合,年轻一代对他们父辈所代表的道德种种约束产生鄙夷就不奇怪了。

书中说到,1929年到1945年间的美国中产阶级,经历过艰苦年代,他们在道德观上保守,在文化方面老派而守旧。但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一群喜欢摇滚与爵士、充满着跨掉派的反叛感。1950年代,可以看到,父辈们都是一群追逐利益、生活乏味、不想冒险的人,青年一代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摒弃传统价值观和性解放。

在日本使用核武器的细节和犹太人遭遇的细节传入战后人们的耳朵,其实并没有太多人把这个东西写到小说里,但是这是一朵实实在在的阴云,是这股笼罩人们心头这股隐隐的力量催生了大量暴力连环画、恐怖电影、科幻小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知识分子认为美国旧的实用主义、乐观主义可笑又过时,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种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悲剧性的观点与一个已经疯狂的世界。

看了跨掉派,其实也可以想到近十几来年出生的这群孩子,他们受的教育非常系统且内容丰富,因为如今得到教育资源太便捷,这群孩子的能量其实不可估量,可以预测,他们在未来的经济、文化上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沧浪一苇

 ID:1627|2020/02/27 10:2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哈雷彗星可以折射人类对于的自然科学的认识,比如说以前人们认为它是灾星、有毒等等,它最近几次回归的时候,感觉人类真是逐渐换了崭新的面貌。比如牛顿的朋友哈雷预测的1759年回归,直接就印证了牛顿体系。1986年回归时人类还派了探测器凑过去。

哈雷彗星76年左右回归一次,和现代人预期寿命类似,一辈子看一次是有盼头的。它每次回归都显眼的很,可能每个眼睛管用的人都能看上个几十天。

《罗塞塔号的生命探索之旅》这个纪录片说到,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启发了这个项目,这个探测器前所未有的软着陆了一颗名为67P的彗星,找有机物,找前生命的物质。探索带来的震撼不只是数据上的启发,这个工程上的过程细细回味更震撼。如果我没记错好像日本有一个小行星探测器千辛万苦带了岩石回到地球。相比地球上各个国家每年花费的国防经费,这些探索的花费虽是以亿计数,但也一定是九牛一毛吧。

我猜不到,我假如有幸能看到哈雷2061回归时,人类究竟会是一个什么面貌。

沧浪一苇

 ID:1622|2020/02/27 01:2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7

还记得听过有人说,科学研究的尽头就发现那里有某某神,或者说科学虽强大,但某先哲的认识先于科学。我想这种思考方式主要就是基于信仰、维护信仰,但可贵的是他没有过于贬斥科学研究。

这是一种理性与信仰明明在本质上泾渭分明,却又不得不看着它们在生活里混杂的状况。其实在教父以后的经院哲学,一直延续到自然神论的勃发,都是这样一种理性与信仰混杂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在现代信神的人身上考察到他们心里的托马斯·阿奎那。

反观教父们,尤其是早期教父,他们是对理性加以排斥的。早期教父的任务主要是护教,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的护教任务很重。早期教父们一面吸收希腊哲学一面逐渐与希腊哲学划清界限,认为非基督教思想家们的哲学其实滋生了罗马堕落的道德状态,基督教早期以无可指摘的高水平道德为最显著特点,这些是他们的护教方式。可是到了奥古斯丁那里,就发现他已经不排斥理性,却也不在意理性。

据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经院哲学开头,教父之后经院之前,是一段黑暗时期,因为西罗马帝国灭亡,蛮族、游牧民族的攻击使得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丧失殆尽,从476年到800年查理曼建立帝国这段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大多数人们的知识水平倒退到了文盲。之后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正需要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古典知识。

西欧和阿拉伯人可能通商,但也少不了打仗,比如十字军,可以说越是交流频繁,越是有众多阿拉伯人的著作进入西欧的经院、大学。经院哲学的鼎盛,其实背后就看到关键几个点,比如亚里士多德学说跨信仰的交流;还有经济发展,大学经院的规模质量数量提升;压制昌盛异端的需求等等。

沧浪一苇

 ID:1612|2020/02/26 12:0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6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一方面是由于游牧民族大举西侵并且定居,一方面是内忧,包括庞大的地域、堕落的统治者等等。我想到,俯瞰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前后,就会捋清基督教是如何在西罗马帝国的尸体上取得巨大成功。

《简明新全球史》说到,自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米兰敕令,基督教终于在罗马帝国境内得到公开实践的权利,由此开始了大扩张;不仅诞生了圣奥古斯丁,还诞生了重要的教阶制度。五大宗教权威里,罗马主教地位是最重的。西罗马帝国一崩溃,罗马教宗就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人,人们的精神领袖。

可以想象,入侵并定居的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但是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组织上是孱弱的,后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凭什么去统治其他日耳曼人,原因就在于罗马教皇支持。内忧外患致使查理曼的帝国分裂。然后的局面就变成欧洲各处都是地区性君主国,大量贵族承担了治理责任。

中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就是封臣、封君、教廷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网络,据书中描述,在这种分权之下,农事也发生重大改变,农奴与庄园诞生了。庄园的农业生产与手工艺直接促使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中世纪后期,国内外的政事复杂使得一些国家发展出一套强力又专制的治国方式,强也体现在他们对教皇的态度和对宗教事务的考量。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十六章一开头说到:

『中世纪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传播和发展古典的基督教文化。教会承担了这一任务,成为人们精神的监护者。但是儿童不可避免要长大成人,并结束受监护的日子。现在这一时间到了』

早期的基督教并不赞美人类的理智,那时哲学是信仰的婢女,人们对自然科学莫不关心。可是到了中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想,这些国家需要强劲的经济,当然需要对自然研究,并且他们要求独立,还反对教权统治,不满的火气已经郁积了许久。

中世纪后期,国家主义兴起,教廷孱弱,对立教宗产生,法国国王迫使教廷迁至阿维尼翁,后来一度同时出现三教皇的场面。遥想当年,德国的亨利四世还曾向教皇忏悔与致敬,后来教廷被国王这样玩弄于股掌之中,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其实正是此时唯名论、神秘主义得到昌盛的发展。

一想起唯名论,就要想为唯名论铺平道路的究竟是谁呢?其实从长远来看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不是宗教徒,并且关于他著作的知识是从异教徒阿拉伯人那里传来的,就这样看来,一个大号的异端亚里士多德凭什么被基督教吸收呢?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自然的研究者,而早期的基督教相当藐视自然科学、藐视智者,顶多在自然界找找上帝的证据。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对自然探索的精神绝对危及基督教神学理论。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引入引发许多人崇敬古代成就,引发探索风气;像骨牌倒下一样,他也导致了经院哲学的最终解体。

据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十六章,当时基督教一定要吸收亚里士多德,实在是因为自由探索之风已成了气候,已经到了必须妥协之时;这正是托马斯·阿奎那建立一个基于亚里士多德体系的原因;也是教会将一个无宗教信仰的哲学家置于如此高地位的原因。

沧浪一苇

 ID:1608|2020/02/25 07:0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5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里看到罗吉尔·培根写了《大著作》,有一段里,痛斥了四个东西影响了人们去把握真理。

『在掌握真理方面,现在有四种主要的障碍,它妨害每一个人,无论人们怎样学习,都无法弄清楚他所学的问题,而总是①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②习惯的影响;②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④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

那可是愚昧横行的1267年,距今已经是750多年前。罗吉尔·培根说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可能他受够了人们信口雌黄,或是无根据的断言什么、胡说什么,其实750多年后,有些人依旧在无根据的断言什么、胡说什么。

没有实验带来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尽情的瞎猜、推理,但这些没有实验论证的推理什么也不是。还记得物理课上,我们没少听见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被后人的实验所打脸。在那个蒙昧的中世纪,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亚里士多德是错的。

沧浪一苇

 ID:1603|2020/02/24 05:1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4

根据《简明新全球史》第十六章讲中世纪基督教,修道院制度起源于埃及,我想,它可能就是一群虔信者自然而然的结成社团。在基督教合法之前就已经存在,基督教合法之后,它就在罗马帝国内受到欢迎。

后来圣本笃和他妹妹圣思嘉规定了修道院内修士和修女的生活规范,是贫穷、禁欲、纯洁的。这类修道院和亚洲的佛教寺庙有类似的社会职能,是客栈、庇护所、医院、孤儿院,高等级的修道院甚至有神职人员的教育职能。至今所有的拉丁文作品都是中世纪修士留下的。

随着许多修道院里修士的逐渐堕落和异端的兴盛,12世纪诞生了两个修会,多明我修会和方济各修会,是两个以行乞而闻名的托钵僧团。

因为1000-1300年间,欧洲人运用新农事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粮食生产,所以人口规模攀升,也致使大量移民涌入城市从事工商业活动。城市本身的牧师无力服务他们,所以托钵僧团的布道也是很重要的。据我看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经院哲学的结尾,说到这两大托钵僧团的理念冲突,竟是一条哲学史的主线。

『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表现为托马斯主义与奥古斯丁主义的对立。13世纪罗马教皇为镇压异端而组建了两大托钵僧团之后,这种思想上的对立又表现为多明我修会与方济各修会之间的龃龉。多明我修会的经院哲学家们一般沿袭了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神学传统,坚持哲学与神学的同一性,注重对信仰内容的理性论证,在共相问题上持实在论观点。而方济各修会的经院哲学家们通常都反对用理性来论证信仰,主张把哲学与神学严格地区分开来,在共相问题上往往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他们在哲学上是经验主义者,在神学上却是神秘主义者。』

沧浪一苇

 ID:1600|2020/02/23 10:1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事实上,广泛存在痛苦、恐慌、折磨、苦恼的时候,同时也是大量人进行深思或是哲学思考的时候,可以想象,武汉市,这样一个中部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会有多少人煎熬的度日,又会诞生多少个暂时的哲学家、诗人、作家……

沧浪一苇

 ID:1598|2020/02/23 07:0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从书架里找到一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我忘了啥时候买的,一直没拿这书当回事,我现在才知道,可以说这是一部奇书,因为这是可能是我见过的书中唯一一套重印了20次以上的书,我这书自1981年出版后就反复重印,到我这个版本是2016年第26次重印,这书我猜应该是当作教材吧。说它是常青树不为过了。

哲学原著浩如烟海,但这部书的作用就是仅仅用这一千来页就把握住哲学史上海量原著里的极度重要段落。

也许是我见识不够吧,我还从未见过一部1981年出版的书,现在依旧可以在书店买到,我好奇的检索了一下,在售俩字赫然在目。

沧浪一苇

 ID:1594|2020/02/23 06: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3

在哲学史上18世纪法国唯物者是一群彻底清除上帝的人,但是上帝的清除不是短期完成的,而是逐渐空置于现实世界之上,逐渐成为一个被剥夺了一切实形的东西,这个过程是慢慢完成的,在18世纪法国唯物者之前,有一大群自然神论者,这群人是逐渐化解上帝的人。

自然神论者有英国的,有法国的,英国自然神论与早期经验论经常并排提出。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里早期经验论一章的前言就在说为什么英国有这个氛围。原因就是:

『17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相对于欧洲大陆来说具有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而且由于圈地运动的蓬勃开展而极大地刺激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此外,17世纪的英国也成为可与荷兰相媲美的实验科学的热土,而实验科学与沉溺于玄思冥想之中的经院哲学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对经验事实的重视。』

从书中也可以知道,对于经验事实的重视大于上帝,起头就在罗吉尔·培根这个奇人,和他加入的方济各修会。

沧浪一苇

 ID:1589|2020/02/22 11:2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人们的谈话里,尤其是中年青年男人的日常闲谈,就会感到政治和国际是重要话题。我想到,讨论世界观、世界图景的话题是调动人理科知识,讨论国际政治与战争是调动人的什么知识?仔细一想,是政治学吧。

身居要津的人,他们怎么从大方向上分析世界与未来?他们肯定依靠的是完备又先进的政治学理论。我觉得平庸大众受限于教育、精力,对于政治学欠缺关注,其实,政治学和哲学也是联系巨大。政治讨论归到底也有哲学讨论的成分吧。找到一本叫做《国家间的政治》的书,作者汉斯·摩根索,这本书的译者序说到了,从时空上俯瞰政治学,现实主义派取代了理想主义派。

理想主义派是如何诞生的呢?离不开那个时代的哲学家。维也纳会议后诞生的神圣同盟,一战巴黎和会后诞生的国联,都是理想主义派政治家外交家们对启蒙、理想主义的回应。现实主义如何揭幕呢?是因为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与二战惨烈的事实狠狠的抽打了理想主义派的脸。也致使了美国对外事务大方向上的转折,倒向现实主义,这位作者汉斯·摩根索,是现实主义理论家。其实我看这一派回到霍布斯、回到马基雅维利是对的;吸收尼采也是对的。

即便夺下了人们手里的武器,人们依旧会去搏斗,世界永远和平是一个梦幻泡影,起码现在看是这样的……

沧浪一苇

 ID:1581|2020/02/22 02:1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纪录片《木星大揭秘》里,看到木星上面如同印象派油画一样的颜色线条绝对是一种独特之美,高分辨率的大图观察木星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片中说到一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当作关键,其实它相当重要。就是其实NASA不曾想到要为木星探测器朱诺号安装可见光相机。

为什么?NASA为什么不想看高分辨率的木星摄影?影片中,朱诺探测器项目设计与制造的一个负责人斯科特·博尔顿说到,我不能想象这样的旅程里没有相机,于是我无视了NASA的直接指示,给朱诺装上了相机。其实,朱诺的大部分实际任务确实不是给木星拍摄漂亮照片,而是播云见木,探测木星内部,所以可见光相机一度被认为是多余之举。

很简单,可见光照片是NASA所不需要的,在昂贵的每一克重量上,NASA要斤斤计较,所以相机一点也不重要,还占了重量。在我看来,对于木星的前沿探索离我生活太远了,但是高清的照片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我现在有些懂了,眼见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看看NASA对于朱诺的设计理念就知道了,可见光算个什么?更重要的是那些什么紫外线探测,还有微波、辐射、高能离子探测,这些远远超出眼睛所见的才是真正需要探索的,进行这些探测才能揭示的木星内部究竟是什么。

揭示木星内部对于我来说用处不大,但是这个环节扎扎实实地构建了我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可见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由众多探测器、实验所揭示的经验。

沧浪一苇

 ID:1577|2020/02/22 12:4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2

其实讨论世界图景、世界样貌、机械或宿命论的讨论我已经在上听过许多了,这算是比较与哲学贴近的讨论了,在这种讨论里你看到的将是大家纷纷讲出自己的科学储备,将会看到大量知名科学家的名字,一些数学家的名字。

这其实不奇怪,因为对世界图景、随机性的讨论,其实根本就是充分调动起思考者的数学以及理科知识,而这些理科知识的获取其实都是基于教育的。脑子里存了多少理科知识,就大致匹配上一个世界图景。

想到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看看这些改变大多数人世界图景的人,他们都有一个还算好的家室,不至于每天挣扎求生,他们可以拿出大把的时间学自己想学的,投入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在科学革命之前的科学家、数学家们还是必须去敬神,而且当时平庸大众的生活层次可能不高,迷信之风盛行。在义务教育还没有的时候,可以断言那时人们的理科水平普遍不行,不仅如此,识字率也不行。

数理知识实在会改变一个思考者他的世界图景,比如哥白尼他就是一个数学、天文学的专家,据wiki,他懂多门语言,家境殷实且接受了十分系统的教育,有自己的小型天文台。他的人生被数学与天文观测深深改变了,所以他有这个思想的契机,对托勒密系统的不动点进行改进。在他之前的托勒密又是继承了喜帕恰斯、亚里士多德的学识,据我所知,比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喜帕恰斯这些人知识的源流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数学研究。

古希腊数学影响了托勒密,这个地球为中心的世界图景几乎在西方世界一千多年保持稳定。但我想当时大部分人们根本就是蒙昧的,这个教育的过程是也是紧密关联着生产力的吧。

人类积累下来的理科知识真是不少,要是全部掌握起来还真是不轻松,就比如我早就忘记了高中物理书里的大部分知识了,感觉真是惭愧啊。

沧浪一苇

 ID:1574|2020/02/21 07:2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1

在翻《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时看到后现代主义里有一支被称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流派,这个流派的大卫·雷·格里芬是一位宗教哲学教授,研究怀特海。他主张了一个看起来很有意思的理论。

每个时代的背景里站着这个时代最显眼的科学家,比如笛卡尔牛顿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科学巅峰,格里芬等人断言,现代主义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笛卡尔,后现代中的科学是以类似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为基础的。笛卡尔、牛顿的理论堆砌起来的世界里一切皆是僵死、无生机的,到处是可分析的机械力,整体上是驱除活力、灵性的,所以这是一种驱魔。

格里芬强调我们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是绝对会影响时代中人们的思想,比如说笛卡尔牛顿时代,有一种暗含着否定精神强调物质的想法,这种科学与哲学会让人们逐渐否定道德、宗教,强调个体;强调享乐;否定掉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从自然之中攫取;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主张武力征服。而现如今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正在进行一个驱魔的反过程:复魔。现如今正在部分否定笛卡尔、牛顿建立起的理论体系,后现代在新科学的基础下,将是一个强调自然;强调不过分攫取;不宣扬过度享乐;强调道德、灵性;重视和其他民族保持和平;不主张武力征服的时代。

作为一个宗教界人士,他指出只有如今这种带有复魔气质的科学才能让未来变得更好,也是挺开明。

沧浪一苇

 ID:1527|2020/02/20 10:0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0

2013到2015年实在是一个创业大潮,人们像是一股脑的涌向创业,这点从许多方面可以印证,但是究竟为什么?还有,为什么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到了中老年人群?我以前一直没有对此有什么关注,也一直想不到头绪。

今天有些我想明白了,我虽说不能断言,但我依旧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是高端工业农业产品的产量与销量暴涨。比如说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还有大型农机,比如大马力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近十余年,高端农机产量销量在爆发式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也在爆发式增长,这一点可以在搜索引擎搜索销量数据得知,也可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些东西的年度销量统计的上升曲线几乎都是惊人的,我可以说,2013到2015年前必定是有大量的高端农机具、高端机器人替代了人力。

可知当下农业工业对人重复劳动的解放是巨大的,我想这样必定会从产业里释放出人力。再看到有关智能手机市场的拓展、扩张,我想它必定是要把市场里各个人群的消费需求搜刮干净。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变得强烈起来,原因不难想象,是智能设备的超高的普及率所致。我想这超高的普及率背后,产业绝对发生了巨变。

高端农机定然会改变农村面貌与经济模式,农业无人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可能会让大量的农业人员转业,使得他们聚集向城市,聚集到工业和服务业。而这些要素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碰撞,我就想象到了从网络文化方面,近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沧浪一苇

 ID:1463|2020/02/19 10:2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9

纪录片《人类溯源》1说到一种原始人撒海尔人,露西是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而撒海尔人比露西还要早300万年。据纪录片,撒海尔人已经懂得战争、政治、结盟、交友、丧葬等等,当然还是最最原始的形态。他们在地面用双足直立行走,但也保持着树栖传统。关于交配他们已经懂得了面对面交配,还有建立情侣关系。

1300万年前皮尔劳尔猿在树上直立行走,他们下树用了多久?我估计是几十万年到百万年计数吧,可以看到撒海尔人依旧保持着树栖传统。我以前光想不就是下树直立吗,几代就可以实现了吧,其实实际与想象大相径庭。下树直立需要一副与之适应的骨骼,食用什么食物也要有一套与之适应的牙、肌肉、胃肠、微生物。

那么原始人什么时候有了婚姻以及一夫一妻呢?这估计也是需要百万年的逐步演进吧。当简简单单且如今习以为常的事情要以百万年为时间单位发展出来,不得不感到进化之路的初期是如此漫长,一个个体是如此微不足道。

一看人类起源类纪录片、动物探索纪录片,我会要求它应该有考究有根据,其次就是最好把人类自居万物灵长高高在上之感卸除。土堆里刨出来的骨头,他的主人是个勉强称得上人的猿,如果思考他和现代人差别是什么?我看我们常常会高估了和他的差别。

这种纪录片最常见的句式就是:XX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独有,其实不然,研究表明,某些动物也懂得XX。我最喜欢这种句式。这种句式最适合破灭人类虚假的自尊。另外人类的自尊还体现在某些人对人工智能轻蔑的态度吧。

沧浪一苇

 ID:1455|2020/02/18 10:5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8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康德05中说到,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撇开经验,没有任何知识。由于我们人对于自在之物都是想象,都是撇开经验的,所以关于自在之物的妄想都是伪科学伪理论。我们以自在之物呈现给我们的现象为终极界限,现象背后是我们永远无法跨越的自在之物,我们不可能认识到它。

康德实际上是在收拾休谟留下的残局,休谟的怀疑论对于自然科学的摧毁是严重的,对于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彻底的。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正是相当重视这种对形而上学的摧毁。

康德是星云假说的提出者之一,可见其科学素养很深,而道德与形而上学在康德的理论里占据重要地位,这两者如何调和,试想一旦科学可以完全认识自在之物,便可排除一切道德与神,康德设定自在之物,且设定它不可认识,也是为道德、信仰留下余地。

想到牛顿信神和或者诸多科学家信神这种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信仰与童年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关系很大,按照直觉,我可能会想牛顿不应该信神,其实不然,我不能拿当时的蒙昧状态去类比现在。牛顿的生活年代让他理应信神,牛顿一生的研究与他信神不冲突。有人曾经倒置的说牛顿因为研究力学逐渐信神,这想想就不可能,其实情况恰恰相反,据维基,牛顿还曾经在给洛克的通信中质疑三一律。

我想我们听到有人不停的在提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为啥要敬畏,是因为目前人的认识能力实在有限啊,未知,所以畏。自在之物给人展现的现象以外,也许有相当多的未知。敬畏的背面,人也会有狂妄,为何狂妄,我想就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带来的狂妄。

沧浪一苇

 ID:1451|2020/02/17 01:1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想到“为了得到什么,需要牺牲什么”,我打开《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看到里面的马尔库塞一章发达工业社会批判一节说到单向度:

『理性被畸形化,成为技术合理性。科学管理和劳动分工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生活水准,但也产生了反人性的思维方式,即操作主义和量化—数学化思维,把作为观察和测量基点的人与伦理、审美、政治的人分开。技术合理性要求客观、中立,但它的中立性具有非人性的倾向性:它为一切目的服务,科学技术成为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工具,把人类行为量化,把人工具化;技术优先权成了政治优先权,因为改造了自然也就改造了人;它使人服从于机构的控制,造成了人的不自由的合理性』

所以说,似乎是为得到效率与生活水准,牺牲掉了以人性为根本的思维方式。

沧浪一苇

 ID:1449|2020/02/17 12: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7

如何挑出理性里的工具理性呢,工具理性的工具就是科学技术,历史里的许多事情表明,科学与技术是双刃剑,相当多的技术被用来进行邪恶的目的,也许这个邪恶目的就是拣选标准吧。

想到别的,比如高科技控制公众、监视舆论,这个目的又怎样呢?视角拉小,比如用APP背单词,每日功利的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比如使用番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目的又怎样呢?

高科技监视大众,吸引异性的PUA技术,官僚层级的管理结构,考核制度,钉钉这个APP,都有些许邪恶的感觉。番茄时间管理、APP背单词给我的感觉还远远谈不上邪恶,只是有点别扭。我想这个邪恶里面,就是一种“为了得到什么,必须牺牲什么”所带来的感觉。

沧浪一苇

 ID:1444|2020/02/16 11:4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6

纪录片《一条溪流的朋友圈》2提到,1975年是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转折点,人类的需求第一次超过了自然系统循环所提供的资源,影响了地球的平衡能力。这个论点也不知从何而来,不过我觉得可能所言不虚。

有关物种灭绝,维基说到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众多次灭绝事件中最快的一次。就算是这样说,我也我无法想象各种物种灭绝的速度,这让我很难把这件事与生活相关联。要是说物种灭绝的原因我觉得可以看看工业革命之后的变化趋势,毕竟自那时煤炭钢铁电力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全力运转。

其实有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比如环保。即便如何努力宣传环保,也比不上一次严重的空气问题,面对刺鼻的烟与朦胧的雾,再迟钝的人也可能会思考两分钟环保吧。

2020年2月
    3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