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943|2021/02/22 04:3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22

我知道人在用金属币之前是用贝壳等东西交易的,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间,维基上硬币的页面说到中国硬币最早是商代晚期的铜贝,是公元前11世纪以前,西方最早的硬币是在前610年的吕底亚。又去想以物易物,以物易物的开始时间推断好像成一个谜,毕竟没有任何证据,然后就更不知道交易行为的雏形诞生在哪个时间。

因为想知道猴子究竟交不交易,就想着哪怕它们有一丁点的交换行为我都感觉这很有意义。以前看过一些灵长类动物的纪录片,回忆起来有一个《猴王争霸》我看过,是猕猴界权力的游戏,再看一遍后,发现它们似乎不从事交换,但私有物是存在的,因为我看见极度珍惜的好吃葡萄是猴王的私有物。我以前还看过一种大胡子卷尾猴使用大石头砸坚果的纪录片,石头想必很丰富,连小猴子都可以找到练习用的石头,所以这种程度的工具应该是共享的。

我还感到猕猴的社会制度是真的特别有意思,是简化版人类社会,猴社会里面规矩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例如有一夫一妻制、猴王权力、贵族权力、放逐制度、挑战次序等等数不清的规矩,它们个体性格很丰富,从眼神表情传达的喜怒哀乐非常多样,尤其是它们之间阴谋算计、联盟、欺骗、试探一点也不少,所以给我一个启发,所谓的猴王争霸不就是一个十分简化的《十字军之王2》,因为这游戏不就是以国王个人为视点。而猕猴群像是同样拥有首领、诸侯、贵族、王亲等等,同样需要与外敌作战,同样的有权力更迭。

沧浪一苇

 ID:3935|2021/02/21 03:5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玩《刺客信条2》路过艺术品商店,看到这以卖画为主,这算是这个游戏收集要素的一环吧,画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是达芬奇及其同时代的人所做。看到有一副名为理想城市的画很有意思。

这幅画在游戏内靠近并鉴赏时会冒出一点资料,我是不认识这个绘者,但据说他是建筑师。这幅画的详细资料都可以从维基英文搜理想城市Ideal City搜到,或者跳转到意大利文,用自动翻译看更加详细。我没仔细看。不过打眼一瞧这幅画,就发觉这个不就类似于《我的世界》里面费力建设的那种空无一人的城镇吗。

这幅画很对称很公整,基本只有一点点自然风景,天空很空灵,据说理想城市的概念和乌托邦有相似性,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吗?这幅画中间可能是个教堂,因为顶上有十字架,说明信仰在这里还是一种中心地位。不过这个画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因为人不重要吗还是故意不要画人?像是《我的世界》里面,那种空洞洞的大型城镇,也有人会塞一些鲜花和花盆作为内饰,这幅画不也在窗台放了一些绿植。

有些建筑工地外面会有张电脑渲染的图,展示这个地方运作起来的场景,往往那上面还有一些P上去的男男女女呢。我看乌托邦的真谛其实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见过一些城市和虚拟的城市,就像这幅理想城市,中心有一个东西,代表了最重要的东西和中心点,比如说可以是市政厅、大型商业/金融中心、宏伟教堂、纪念性建筑物,如果真的要设想乌托邦/理想城市,那中间是什么恐怕是一个很重要问题,很关键的一种倾向。换一个思路想,也许可能根本没有中间?

沧浪一苇

 ID:3922|2021/02/21 11:1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21

我想中国人以前主要从事农耕,所遇到的自然灾害大概是水旱、病虫害、地震、台风、疫病等等吧,哪一种都可以打乱原本的生活节奏。听说去年城镇化率突破60%,城市生活农村生活现在是64开了,一想到城市生活的节奏被自然灾害打乱,就是罕有的那种大地震了,除此之外疫病爆发也是一种彻底的搅乱。记得许多年前,城里一些地方下大雨淹了、热浪、爆发美国白蛾,给我留下些许记忆,但都不如疫病这种事情大。

查到了一个中国重大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的文章,没仔细看,但记下了其中说到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重大疫灾,说明了平均数是7.6年,一个人一生总会经历几次吧。还记得诸如《十日谈》、《罗密欧与朱丽叶》、《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水浒传》都是有瘟疫背景的。

一想到遭灾了,其实就像是一种人还没有征服自然的意思,从而感觉人对自然的狂妄气焰减小了很多。

在疫情的新闻里,经常有战争这个比喻,还经常说到战胜。首先我看战争只是一个牵强的比喻,并不是很适合描述人与病毒的关系,说战胜也是不合适。我们如今与有害病毒、有害微生物是那种战争的关系吗,就算与有害动物、有害昆虫也不是战争吧。只不过是人类生存在自然界里不时的显露出自身的脆弱性。但除了战争好像也不知道用什么比喻。这似乎整个就是一个环境哲学问题。

沧浪一苇

 ID:3918|2021/02/20 11:5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看了《雍正王朝》后想到,这部电视剧和《大宋提刑官》都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就是记录百官丑行的箱子,这样,连一个小小平民都可以借助这个把柄役使百官。可能它们前后有借鉴关系吧,但《雍正王朝》剧编的更合理一些,显得像是经过处处推敲的。

不过这种东西在现代社会出现更加合理,因为现代社会隐私暴露成灾。再往下想,我都可以想出一大堆阴谋论了,只不过是将电视剧的情况移植到现代,将收集隐私的一个清朝小吏换成一个别有用心的现代侦探、黑客,或者就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自己在搞这种事,以为自己谋得方便。

《黑镜》第三季第三集有一个利用别人隐私做恶并取乐的黑客,他因为握有一般平民的隐私事,诸如看了不该看的片儿并且被抓拍,从而让别人言听计从。就以这个剧中设计的银行劫案和他的摆布别人的动机来说,有些粗糙了。但这个剧给我一个启发,这个剧精妙的地方在于,这个黑客通过网络摆布别人,让暴露隐私的人在现实中做某件大计划的一小部分,由于是很多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分工做事,所以想必这样就会使得案件调查变得很难,这个思想可以说是非常妙的。假如这种黑客另外握有一些官员要人的隐私,可以做一个非常有水平的事情。

沧浪一苇

 ID:3914|2021/02/20 02:1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20

看了一个中国数据库历史的文章,名叫“中国数据库40年历史:隐秘的江湖与恩怨”,说到了国内自高考恢复,学子进入大学学习数据库,到近几年的历史。我想,根据这个历史似乎可以推出些什么。

我看到文中说到,国防军工是最早用上先进技术的地方,这是肯定而且合理的。后来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下,甲骨文通过关键人物得到服务中国电信行业的机会,在中国壮大。后来,新世纪到了,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发展,阿里巴巴从甲骨文的明星用户,变成主张去IOE,其中就有去甲骨文,开始自研MySQL分支。

田园牧歌一般都可以形容一个领域的青春期,行业内的一帮人还都是充满朝气和创新能力,他们干了大事之后,逐渐的也会变化,起码我看甲骨文变化了,另外,听说97电信工程的元老也迈上仕途。总之,领域又会涌来一堆年轻人进行开拓。传统的老辈如果固步自封,也可能成为新技术的对立面。

数据库是技术霸权的技术之一,我想数据库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坏,但大众的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人们的异化与乱象背后,确实有着技术。比如,阿里巴巴自研的数据库是能支撑各种购物节的支付峰值的,如果没有,则不能支撑。我想,这无疑是有人需要大众掀起消费狂潮在前,强大的数据库技术在后,应运而生。故可以说,使用技术的人,他思想的倾向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

沧浪一苇

 ID:3908|2021/02/19 02:0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9

搜索技术霸权这个词,大致上会看到这词说的是两类事情,一种是霸权主义国家的霸权,诸如美国掌握军工方面的技术霸权;一种可能是生活里所看到的垄断,比如强大的企业对大众都能施加影响力,做出欺骗大众、夺取隐私、操控舆论、诱惑消费等等类似的事情。也许这两者也是共通的吧。

由这个词我想到了最近我看过的几个理论,列宁、马克思以及经济学都分析过垄断,分析过竞争走向垄断,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里,将技术归纳到自己的存在理论,疾呼人们被现代技术蒙蔽了;关注日常生活的列斐伏尔也谈及技术、技术霸权与日常生活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必定也论及文化方面的技术与技术霸权。

我感到技术霸权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典型的现象,就如同日常生活这幅图画的背景一样。因为诸多批判理论都剑指此处,所以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妙的点,在这个点上可以环视诸多批判理论,环视也形成了一种比较视角。

我找到了一篇列斐伏尔的导读性文章,名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这篇文章提到列斐伏尔后期的理论涉及大量关于技术霸权的讨论,引起了我详细读一读的兴趣。

这篇文章说到,在列斐伏尔看来,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种技术统治无孔不入的社会,明明看起来是十分理性十分高效的,但其实也只是工具理性。要知道,技术只是手段,列斐伏尔看出这样的社会缺乏一个目的,缺乏一个好的图景,消费主义和娱乐致死等等情况的发生充分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背后其实是非理性所主宰,而且,诸如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娱乐致死、非理性其实正是由技术霸权所控制的,是由技术霸权所引导的,是技术霸权所期望的。

我还看到,列斐伏尔特意的去分析空间,分析城市空间,其实也就是分析现代资本主义里的技术统治,这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的技术霸权,现代资本主义力求运用技术将空间、大自然转化成一种可以获利的空间,本来大自然是充满区别、充满魅力的,很容易就被这种技术的力量所改变,变的同质化,变成一种不断具有盈利能力的空间,比如大自然会被打包成为各种景区,让旅游者去消费。我一想,这不就是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里所说的莱茵河与水电站吗。

我感觉这种日常生活批判是具有广度也具有深度的批判,但是批判完了依然有怎么办问题,我看到,列斐伏尔不同意马尔库塞的说法,反对单向度社会的说法,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不是铁板一块,并不是无法否定的,他说日常生活本身就潜藏着反抗,异化是可以驱散的,就知道这位是乐观主义者。

沧浪一苇

 ID:3900|2021/02/18 01:3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8

粗略的读了一遍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第一部第一章“技术的追问”,记下了一些我感兴趣的要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阻断莱茵河水道的水力发电站让海德格尔不悦,海德格尔对于这种大力将自然资源采掘的行为和类似技术,归纳进自己的存在理论,作为反面典型。海德格尔是诗的研究者,还重点提到诗意的栖居,所以他总是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莱茵河。

说到对莱茵河水电站的态度,他试想了读者的反驳的话语,读者可以说莱茵河毕竟还是一条风景河嘛,他对此的回应是,虽说莱茵河可能还是一条风景河,但重点在于莱茵河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文化工业打造的旅游目标了。我想,他要说的是,莱茵河本身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招牌,用来吸引游客和旅行团来观光、消费。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人流就是河流,莱茵河这个风景区就是水电站,莱茵河风景区榨取人流里的价值,水电站榨取河流里的价值。

海德格尔还在文中将风车提出来进行对比,说风车听任风的吹拂,而非像水电站一样拦阻河流,并非逼促着向自然界提出贪婪的要求。但是我想海德格尔应该不会不知道,想让人们更好的生存,必须要有越来越先进的技术,人们不可能回到从前。由此,便形成了一种非常深刻的矛盾。我认为海德格尔看出这是一种危机,是危,并且是机。

可以看到文章里海德格尔为我们描画了自然被我们拼命搜刮的图景,土地不再是土地,植物不再是植物,动物不再是动物,莱茵河不再是莱茵河,都是一种资源。更加危险的是人力也是一种资源,如今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已是活生生现实。

由此想到了我至今玩过的许多工业制造类游戏,诸如《异星工厂》,可以说都是基本无人参与的,自动化的,假如此类游戏真的结合现实工业,让人去参与制造,我想必定会成为一种道德抉择游戏。

另外,试想那些在游戏内囤积资源、增长金钱、增长物品的过程,无不是由慢到快,由低效率到高效率,然后猛然间玩家对游戏的兴趣消失,目光投向下一款游戏。这可能是一种寓言,是世界真实情况的寓言。

如果说游戏这个话题和海德格尔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我就想到,一旦玩家开始了全心全意高效率的刷、囤积资源、收集,那么游戏的诗意便失去了,这样的玩家还能在游戏里诗意的栖居吗?肯定是不能。故此,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可以脱离此类异化的游戏。

沧浪一苇

 ID:3895|2021/02/16 11:1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6

《审判》笔记四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这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个分析,是有关卡夫卡一生写作的脉络。

卡夫卡的作品主人公名字都是类似K这样的,无疑是从Kafka上掰下来的,有许多研究都说明他的作品很接近他的自传,是他思想领域的自传,这种自传的特点就是犯人、罪人状态。卡夫卡在对《审判》的笔记里写到他认为自身总是一种罪孽深重的状态。

一个人又没有作恶或者犯罪,怎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一方面是各种条件导致他的极度孤独,孤独就好似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监狱。这个监狱不禁足,但是呆在里面的磨难一点也不少。另一方面是他身处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封建家长制之下,属于是几重折磨,同时,他可能还有些被迫害妄想。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能知道,为什么他明明是一个自由身,却时时感觉自己是一个监狱里待宰的犯人。另外,这里或许还有基督教原罪观念的影响。

对于《审判》,卡夫卡以一句寓言似的话总结:猎狗在广场上奔驰戏耍,但野兔终究逃脱不了,不管它是否已远遁山林。这是一个典型的弱肉强食观念。我看的这篇文章里分析,所有卡夫卡作品编排起来可以起一个总题目,可以叫做“野兔的逃猎”。猎狗无疑就是城堡和法庭,或许也是家庭,也可能是任何还没有看见的威胁。总之卡夫卡的陷入了一种被迫害妄想,于是他还写出了两部书,一部是被迫害者的书,叫做《地洞》,一部是迫害者的书,叫做《在流放地》。无疑又显示出了野兔与猎狗。

由野兔可以想到,如果把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概括成一种无辜的犯人状态就很合适,比如他们都可以说是被欺凌的、被剥削的、无尊严的、孤独的、恍惚的、疑惑的、畏缩的等等等等。

一个无辜的犯人被投进监牢里,肯定不会上来就心灰意冷、引颈受戮,所以我看到在《审判》第二章里,K会在预审法官和听众面前进行慷慨激昂的指责和辩护,《城堡》里,进入村子不久的K会非常的执着。我觉得不光开局类似,大概在终局方面也是类似的。

沧浪一苇

 ID:3892|2021/02/15 10:2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5

《审判》笔记三

读到了第三章,这一章说的法院办事处是一处十分诡异的地方,不仅选址、装潢诡异,我看到主人公K在里面会越来越难受,但一吸新鲜空气就会很舒服,已经完全适应了办事处空气的公务员呼入从楼道里相对更新鲜些的空气后,就会感觉不舒服。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

读到一篇文章,名为“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里面提到《审判》的第九章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基本上约等于《等待戈多》,我特别的去看了一下。主人公K的专属监狱神父为他讲述到,法典的引言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乡下人想要进入法律的重重大门,探求其奥秘,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没有被放进去看一眼。法院的最低阶看门人告诉他,这里面是一个接一个的大厅,每一个大厅前面都有一个看门人,他这样有权势的看门人如果看到第三级看门人,只看一眼就浑身难受。乡下人幼稚的的认为,法律前面众生平等,谁都能看,谁都能摸,可是乡下人看了威严无比不可侵犯的看门人,决定还是等待吧,谁曾想一等就等了一生。

由此我联想到我以前看《等待戈多》时非常的疑惑,不明白这剧有什么意义,现在才知道,所谓的戈多可以是《审判》里的法律、《城堡》里的城堡,还可以是任何十分重要,又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的类似东西。就是那种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盼来的东西,但是又必须需要苦等,苦苦守候………

K来到公务员工作的地方,就会感到难受;监狱神父讲述的故事里,第三级看门人会让初级看门人难受,这两处难受我感觉非常熟悉。当自己有求于公务人员的时候,来到公务员办事的房间里,或者跑腿办事的时候,难过、疑惑、畏惧、畏首畏脚是经常会产生的情绪,至于官大一级所带来的压迫感、服从感,恐怕谁都有体会。《审判》和《城堡》分明就是叙述了老百姓生活里随时可以看到的两座迷一般的大厦,即一法一政两座大厦。

沧浪一苇

 ID:3890|2021/02/14 11:5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4

《审判》笔记二

回忆起昨天看到的内容,天津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审判》的译后记说到,译者认为,翻译界对卡夫卡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有人说在翻译对话时,应该注意区分一下各人的语气,适当调整语序和句子长短,以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千人一面的感觉,但译者认为书中这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是有根源的,而且是卡夫卡的一种特色,卡夫卡原文就试图呈现的一种趋近于梦境和自言自语的风格。卡夫卡本人就不希望这些人物有区分度。

读《城堡》时,就感到这个书里有不合逻辑的地方,思考起来很别扭,并且里面人物的某些行为很突然,很荒谬,不正常。根据这个译者的看法,这是一种梦的风格,全都是梦的感觉。由此,我很多的疑问便说得通了,必须以一种看待梦呓的眼光去看待卡夫卡的作品。比如,梦里的事件发生就不一定都合逻辑,并且发生事情经常是突然的发生,有很多戏剧性的转折,细细回想都是不正常的。

由此可以联想到,卡夫卡的书有可能是梦的记录,又或许是以真实做过的梦为蓝本进行的改写。

沧浪一苇

 ID:3885|2021/02/13 11:2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3

《审判》笔记一

看了卡夫卡《审判》的第一章,一下子就感觉和《阿Q正传》某些地方比较像。比如K对于被捕的叙述是麻木:

『当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生活了三十年,不得不单打独斗,对付自己所遭遇到的一切事情之后,面对原本应该是令人讶异的种种事情时,多少就有些麻木不仁,不会看得太重了。尤其是今天这样的事情,更不会太在意——而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阿Q被捕后,文中也是多次叙述了他对诸多残酷的事实都麻木接受了:

『他第三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

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我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审判》后面有一个译后记,说到的是佛教术语末法时代与《审判》的关系,末法一方面指的是佛法衰微、世界乱象丛生、正道沦丧,一方面是指法律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本书正好是从这两个方面详细叙述了这样一个社会,实属孽生末法的温床。阿Q所处的社会我看也十分类似。

沧浪一苇

 ID:3882|2021/02/12 08: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2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六

从第一卷第二章看出,这部分是批判英雄史观的,并与日常生活批判结合,我看到列斐伏尔说到,有多少政治与哲学的骗术利用花言巧语,利用僵化与刻板的思维荼毒了大众的历史观念,可见,日常生活批判也必定在此处。

简而言之,这部分章节可能就是说历史研究者理应从王侯将相虚假的魅力里撤出来,去看看真正变动历史的伟大力量,诸如劳动者。对日常生活的正确认识会让人产生比较复杂的历史变动观念,我理解这种复杂也许讲的是复杂性与动力系统的那个复杂。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正确认识和日常生活批判可以让人摒弃虚假的神话,摒弃对世界伟人的耽溺和对王侯将相神性的崇拜,摆脱天真,重拾智慧。

看过这个之后,我被推荐了一本名为《历史的辉格解释》的书,里面比较详细的说到了辉格派历史学家与怎么制造一种二元对立的历史观念,一种极度简化的历史观念。总之我看到书里形容说,他们喜欢将历史里划出阵营,一个进步阵营一个反动阵营,比如新教徒总是积极为未来而奋斗的,天主教总是反动守旧的,光明总会打败黑暗等等等等,辉格派可以跨越几个世纪划出一条历史的线,说其中有因果关系。

但是一个职业历史学者肯定能看出,历史的错综复杂和卷帙浩繁就根本不能让人勾画几个世纪间的因果,历史的考察越深入就越复杂,就越不能用两三句爆言总结。细细的考量历史断面,抽丝剥茧的查看历史背后复杂的变迁才是一种真正的好态度。

辉格派却直接走进一种历史的捷径,没有认清历史学者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把历史观念构建于大量假设之上,他们分明是为了现在的利益而勾画过去,不是一种单纯的历史研究。辉格派根本看的不是历史,而是一出戏剧,比如他们简简单单的就把新教历史的一切产物、成就归功到路德扛起宗教改革大旗上,总喜欢在实际非常混沌的历史里划一根笔直的线说明因果,根本意识不到有互动的历史与复杂历史的概念。

总之这本《历史的辉格解释》与《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第二章看起来是非常契合的。

沧浪一苇

 ID:3876|2021/02/10 09:0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10

据说当代人基本上主要是通过欧里庇得斯戏剧《酒神的伴侣》认识酒神狄俄尼索斯,但是这个欧里庇得斯也曾被尼采指责谋杀了希腊悲剧,在《悲剧的诞生》里说得很明白,欧里庇得斯在理性的探索中驱逐了非理性。

在一篇名为“尼采的狄奥尼索斯——《酒神的伴侣》与《悲剧的诞生》”的文章里,却说即使尼采对欧里庇得斯谋杀希腊悲剧的指责是站得住脚的,《酒神的伴侣》也是一个例外。欧里庇得斯创作后期在思考是否要把酒神从希腊的土地上拔掉,却在这部剧作里描绘并赞许了酒神的强大威力。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或许欧里庇得斯既想要驱逐酒神,也敬畏着酒神。

欧里庇得斯这部剧可以从《希腊神话和传说》里找到,在里面的“彭透斯”一章讲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狄俄尼索斯明明手无寸铁,却以打败了重兵在握的彭透斯,把酒神信仰传进忒拜城。酒神具有非常奇异的特质,很原始有野性,故事里有一些产生幻觉的桥段、信徒集会狂欢、肢解、异装等等要素,无不让人联想起人类还在狩猎采集时代的巫术信仰。

在一篇名为“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的文章里说到文学领域的狂欢化来自于狄俄尼索斯:『狂欢节型的庆典,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或更早的时期在古希腊奉行酒神崇拜在奥林匹斯神系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主管丰收,所以每年丰收季节来临之际,人们都要杀猪宰羊,来到神庙中敬献给狄俄尼索斯,并在祈祷中表演歌舞祭献活动之后,人们还要戴上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到街上狂欢游行。』狂欢化文学来自狂欢节,即便是最为黑暗和压制力最强大的中世纪也有狂欢,狂欢就是要颠覆等级制度,狂欢就是要主张平等的对话,破坏和讥讽现实,反对教条。人们聚集在一起脱离现实,毁掉人的高低贵贱身份,还要开怀的大笑。

我或许可以理解狂欢化文学就是向社会不公平的一种讽刺与攻击,这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东西,当然也是来自于原始社会的一种东西,因为人类历史里官方总是要塑造社会,建立秩序,而狂欢则可能是一种总与之对立的力量,也是一种颠覆、戏谑的力量。

总之,我前段时间注意到刘三姐,就有一些对酒神的联想。在看到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彭透斯的故事时,我发现这个故事的酒神竟有些像济公,脑子里也有电视剧《济公》的形象,虽然他们两者存在很大的细节差异,不过他们均是手无寸铁的做事,他们也不断使用的神力,他们都是一种信仰的领袖,还有疯癫、自在的形态确实有些像。另外,这三者均是抵抗性的民间力量,都在不断的欢笑、讥讽、戏谑,无疑都有着一层狂欢的意思。

沧浪一苇

 ID:3871|2021/02/08 03:5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8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五

我在第一卷第三章里看到,列斐伏尔认为,如果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想要变的人性化,想要摒除自身的种种异化,他们所需要突破的障碍是很多的,起码需要常常内心反省,突破自己原有的境界,与过去的自己决裂。其实并非所有资产阶级均不想摆脱自身的原有境界,尝试摆脱、更新的有很多人,问题不在于此,问题在于决裂的这种做法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都是罕见的。

对此我有一定的内心感受,也符合我的观察。另外,列斐伏尔还乐观的认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自身就已有一个人性化的根基,是一个新人,无产阶级在劳动中与自然界打交道,并且眼睛看着社会和自己的阶级状况,他需要的是得到知识的启迪,并遏制人性的贫困。我认为这话在列斐伏尔的那个时代似乎还可以这样说,但如今恐怕谁也不是他所言的新人,所谓的新人,我理解就是白纸一张似的新画布,上面不含有异化和资产阶级的境界。依我看来,如今谁都不是新人。

总之,列斐伏尔一贯要说的话,就是他认为人需要以人的方式认识人、对待人,这一句便可对他的目的、异化理论的目的进行彻底总结。资产阶级没有这种境界,他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与过去的自己决裂,但往往一个平常的人不太可能这样做,于是他便很有可能遵循自己的原有思想,进行更新,他这种人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已经在改变了,相信自己已经走出了固有的境界,实际上,这样并非是彻底走出来。

我看,列斐伏尔在这一章里其实指责的就是以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类似的人,他们并没有彻底跳脱自己的境界,而是执着于“更新”。我还是认为,如今谁也不是新人,谁身上还不沾异化和小资产阶级精神呢?如今,我对于能做到更新的人已经是很有好感了,对于能彻底决裂的人则是钦佩。

沧浪一苇

 ID:3866|2021/02/07 08:0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7

因为一个标题党文章说动画《起风了》有一个4秒的地震镜头耗时15个月制作,所以就很好奇的去看了,也不知道是哪4秒,至于这话的出处也没在意。不过整个看完后感觉确实是一个好动画,细节上的分量非常足。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我另外看过一些,造诣都是很高。

我曾经以为,传统动画与影视拍摄相比可能会欠缺很多表演细节、事物的细节,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写实,却也还能不错的超越现实。但《起风了》里纪实的细节我依然记住的还有几个,小男孩戴眼镜并且给予特写时,对眼镜折射的脸部有凹透镜带来的缩小畸变,因为我就是戴眼镜的人,看着镜子就可以观察到,所以对这个很有体会。大地震的时候地面如同波涛翻滚,这种自然的巨力和民众的恐惧混乱都被很细致的描绘了,如同一副清明上河图似的全景,但我没经历过大地震,没法知道有多写实。

这部《起风了》的主角性格就决定了他的表情不太丰富,不过动画里通过很多细节也是弥补上了信息量。我相信吉卜力工作室里净是玩命扣细节的那种匠人,不过我还是感到这种传统动画的细节方面还是有上升的余地。我的疑惑在于,对比的看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所有作品一路走来的变化,不仅动画的实践越来越高科技,而且这个迪士尼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帝国,日本的动画似乎坚持着线的存在和传统、匠气,传统究竟对日本人下了什么咒?细细想来,这恐怕就不是单纯的动画问题了,背后是日本社会的性质。另外,技术革新和坚持传统成为匠人两者的对立也需辩证的看。

沧浪一苇

 ID:3862|2021/02/06 09:1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6

看了电影《刘三姐》的前半部分,想到一些事情。首先山歌来自民间,是劳动时候的歌又是属于市井的歌,属于下里巴人一类的艺术,与阳春白雪的艺术相对,在这个传说故事和电影里,刘三姐用山歌进行批判,这是来自劳动人民的批判,也是宣泄劳动人民的怨恨,由此我得到启发,现代要是有人想要针砭时弊,用民间艺术的形式为现代劳动者张目,为正义张目,不就如同刘三姐了吗。

另外又想到现在,阳春白雪艺术与下里巴人艺术之间,有对立、鄙视,还可能有影响、效仿、改造、融合。现代民间的文艺也都受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但我想,分析实际某事,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经济基础,或者说是人的文化教育和修养的问题。有心的文艺人或许还应该思考在这样一个现代怎么去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还觉得刘三姐的对歌实际是一种打赌和游戏,正好合了《游戏的人》里的讲解。刘三姐引发的混乱在财主莫怀仁看来并非适合诉诸武力解决,而且他还答应进行一场游戏/打赌。山歌对歌从根本上讲是消遣,更是一种游戏,民间传奇和神话故事里最少不了的就是游戏,这一点在《游戏的人》里说的很详细,游戏是我们文明的一根基柱。同时,山歌对歌又是一种狂欢,因此或许可以试着通过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去分析山歌对歌。

据说刘三姐传说的很多版本都不同,有说法说她是歌仙、是巫女,或者说是河神、爱神、农神等等。既然有了游戏/狂欢/神三个层次的属性,岂不是都可以和狄俄尼索斯分析相挂钩、相呼应。我就差说刘三姐是中国的狄俄尼索斯了。

沧浪一苇

 ID:3854|2021/02/05 08:1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5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四

读过第一卷第五章“一个周日在法国乡村写下的笔记”后我感到,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给予我们世界的解释,并要求我们改造世界,但实际上的改造,并非只是打碎一个旧国家、建立一个新国家、一劳永逸的做一次事,其实此类举措只是改造行为的一小步,改造行为的真谛在于切实改变日常生活的一切,是针对人类社会的所有细枝末节。

为此列斐伏尔考察了宗教的世界改造法,宗教利用人的空虚、痛苦、悔恨、无可奈何等心态,自己提出一种日常生活批判,这却是一种虚假的、空洞的批判,是根本是上无效的、无建设性的批判,宗教教人们何时使用何种仪式,并精妙的控制人心,宗教却不涉及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列斐伏尔看到的乡村天主教的相关场景无不是一幅幅讽刺画,无不是异化的发生。

列斐伏尔直言,还是辩证法可使我们得到思想上的秩序、条理,马克思主义可让人慧眼识别宗教本质。由此可见,宗教、神秘、偏见之类日常生活异化的医药正是辩证法思维。

我由此看到,究竟什么是日常生活批判,宗教实际上并无效、无建设性,我看列斐伏尔是在说宗教也是一种日常生活批判,宗教毕竟改变了社会的细枝末节。但真正的日常生活批判需要有效、有建设性,这些是马克思可以给予的东西。

沧浪一苇

 ID:3849|2021/02/04 10:3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4

被推荐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起初还并没有任何好感,因为看起来挺无聊的,现在看到10集左右时,发觉引诱人兴趣的东西浮现出来,夺嫡的故事之中有非常细致的智力交锋的描绘。相比看《权力的游戏》第一季时,当然我一开始就被它整体的感觉吸引住了。如果《雍正王朝》得到符合现代人癖好的包装的话,应该不输《权力的游戏》,但可能又会失去历史正剧的风味。

这电视剧对于奴才称谓的使用还是很多的,让我想到需要考据一下类似清剧的对于奴才与臣的称谓是否符合史实。这部剧我觉得可能没问题。查到整个清时期奴才与臣两种称谓的演变过程后,就没想到这个东西还挺复杂的,因为时势变化、君主主观意见的变化,奴才称谓的使用也有很大变化。另外我想,对于各类人物的服饰考究就更复杂了,在电视剧里,我看到了入冬后的各种人穿了相应的冬服,还有皇帝的常服也是非常繁多,虽然我不大懂,但这个应该是有考据的,这在考究这个点上,恐怕是诸多国产电视剧里少见的。可惜这样的历史正剧本就不如娱乐化的东西受欢迎。

我发现,如果一个历史剧做的好,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获得一种持续性的讨论。而娱乐型的剧与爆火是相伴相生的,却又因为一茬一茬的批量生产,导致没有长时间的生命力。

沧浪一苇

 ID:3844|2021/02/03 09:0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3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三

我看完了此书第一卷第六章“可能性”的大半,我认为列斐伏尔在书里说清了这几件事情的联系,有德国的集中营、卡夫卡《城堡》和科幻小说。

总之,德国的集中营源自于现代才有的理性思想,但是它的内部又充满了荒谬,这些特点均与《城堡》产生了联系。我想,是不是卡夫卡也在进行自己视角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谈到,他认为对集中营的几乎全部描述都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世界,具体他说到:

『卡夫卡的奇怪世界是一个具有启迪的参考系。卡夫卡的“世界”不是,也不期待是不同寻常的,卡夫卡的“世界”也不寻求是一个世界;卡夫卡的“世界”是日常生活或者说,卡夫卡看到的“世界”,
他谨慎小心地描绘和把握着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卡夫卡的《城堡》?在这个由这个城堡支配的村庄里,推动K命运的那个隐藏的、心怀叵测的、循规蹈矩的、令人厌倦的力量,是官僚的权力吗?是理性的力量吗?是天意或神的恩惠吗?从社会的神秘事物多么容易就过渡到了神学的神秘事物!是社会的神秘事物,还是神学的神秘事物,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话,那就是没有解决的矛盾和最痛苦的矛盾:荒谬和理性之间的矛盾,荒谬和理性都是非人性的,荒谬和理性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荒谬和理性悲剧性地控制着现代城镇和工厂宿舍区里“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一般人的生活穷人的生活、像《城堡》里的K那样的工人的生活)。』

集中营的特点就是荒谬和理性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城堡》以及我们栖居的现代城镇同样是荒谬和理性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由这个解读角度看,三者产生了很大的相似性。

列斐伏尔谈那些想象未来人类的作家就是在说科幻小说家吧,他说,简单的给未来人大量的先进机械、用品和工具,以为未来人=现代人+先进的东西,是一种幼稚的错误。其实,重要的是描绘未来人与现代人根本“性质”上的变化,要点在于未来那时候,人类对人类自身应当有一种全新的态度。我理解这里也是在说,像集中营这个现代才有的新东西,这种荒谬与理性的集合体,就是一种人类对人类自身的新态度。

列斐伏尔不认同乐观主义者,不认同乐观主义者形而上学的看法,这种看法以为文明正在不断稳步前进,他说乐观主义者缺乏辩证的目光,我们的文明其实在进步中还有衰退。因为我们的进步,不总是理性引导的,即便是理性引导的,也不一定是有效理性引导的。由此想到,当前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异化,人们因此也是相当的痛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衰退?列斐伏尔给出的一条方案,便是进行日常生活批判。

沧浪一苇

 ID:3840|2021/02/02 11:1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2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二

我阅读的时候发现此书序言是真的非常长,草草读完序言,进度条就已经跑到了快一半。我还找到了一篇解析文章,刘怀玉“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其中说到列斐伏尔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列斐伏尔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为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进行辩护、呼吁的一生。从主题上说,这项辩护工作由三个递升的逻辑过程所组成。首先是被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思想史哲学史所遗忘的日常生活需要关注与批判;其次是被现代密不透风、完美无缺的消费体制所套牢与侵蚀的日常生活需要批判;第三是被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专家技术体制、符号体系所精心规划与制造的日常生活需要批判』

这篇文章说到,列斐伏尔这样做就相当于马克思破天荒地阐述明白了劳动,又好比弗洛伊德竟说出了谁也不敢说的性欲问题,海德格尔说以往的哲学史就是一部遗忘了存在之真谛的形而上学史,列斐伏尔以同样的口气说,以往的哲学史就是一部蔑视与遗忘日常生活的历史。不过此文并没有说到哲学的语言转向,我感觉既然举了这几个哲学新领域的开辟,或许也可以把语言转向的例子划进去类比一下。之前我也略知,这本《日常生活批判》是日常生活转向的先河、开山之作。

由于文里列举了《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五大要点,我感觉到此书的脉络得到了理清,可能之后看起来就更有条理了:

『一是“为什么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发现了日常生活,却不理解日常生活并将其神秘化”?
二是“为什么以往的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忽略了或误解了日常生活”?
三是“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研究日常生活批判问题的根本方法论”?
四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五是“列斐伏尔前期日常生活批判的理想或归宿是什么?』

沧浪一苇

 ID:3838|2021/02/01 08:0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一

我注意到,列斐伏尔在书中的第二版序言第三节说到卓别林,他把卓别林电影等同于日常生活批判,这个角度非常的有意思,同时也感觉很合理。书中说到卓别林早期的电影就在进行日常生活批判,他的剧情片更是基于日常生活批判进行扩大化,注入深刻意义。

列斐伏尔看出,卓别林的剧情片均有一个资产阶级世界和一个穷困世界相对照,同时卓别林这个流浪汉形象通常以羞辱异化者来揭示异化,书中表述,资产阶级世界必然生产机器以及机器一样的人,资产阶级世界更是必然会生产这样一种离经叛道者。分析卓别林的幽默,便可以看出他的幽默有一种史诗的规模。

同时列斐伏尔还认为,类似《尤利西斯》这种如此细致的描绘平常人日常生活的作品是很重要的。我因此觉得,如果对日常生活有足够的关注和思考,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批判。

沧浪一苇

 ID:3836|2021/02/01 02:0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2/01

找到一个列斐伏尔的导读文章,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

我了解列斐伏尔是搞日常生活批判的,我想我作为一个城市居民,就理应看看现代城市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里的弊病源于何处,应该怎么进行批判。

看到一段比较感兴趣的文字,阐述了城市居民的相互疏远和工厂、职场的员工相互疏远的事实:

『资本主义现代性空间的本质是标准化的、同质性的,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可是,与市民社会中个人主体的原子化相一致,人的活动和生活的空间却是相互隔离的。

在工业流水线上,作为事实上统一体的劳动生产在物理空间是邻近的,可却是没有主体际关系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只与整个生产程序上的一个客观劳动片断的动作相关。在现代性城市中,作为事实统一体的人们的居室并不远,很可能每天乘坐同一部电梯,但人们之间并不相识。这是一个悖论!

列斐伏尔说,在这种虚假的生活居住建筑中,“这种现代性的同质空间分裂破碎为小的地块。它制造出贫民区、隔离群,琳琅满目、密如蜘网的独栋住宅,还有那些与周围环境以及市中心没有什么关系的虚假楼群。职是之故,就有了这样一种严格刻板的等级制:住宅区、商业区、休闲区,还有边缘化空白区,等等”。』

我还看到列斐伏尔批判包豪斯这样一个建筑学运动,说到包豪斯运动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空间实践的理论反映。我们看到,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让他们的思想降生到大地上,成为实际的城区、实际的建筑物,但他们也只懂得以现代资本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只能去服从现代资本主义的设计要求。

明明现代城市建筑如此的标准化同质化,居民如此的原子化,城市里却又有一些不同的区域分割,从富丽堂皇到普普通通再到脏乱差,我理解,这在列斐伏尔看来就是因为这是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特定城区层次、等级制。

由此可见,我们城市居民邻里之间的冷漠、工厂同事之间的陌生感,并不是一件无法追溯本源的事情,这件事我理解正是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影响,人们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正是城市高高在上的支配我们,正是现代资本主义高高在上的支配我们。

居住在同一栋大楼里的人,他们其实很疏远,这一点亲身经历过城市居民区生活、写字楼生活、工厂生活的人想必都有感受,由此,人们需要去网络空间派遣孤独,我是这样想的,人们涌向网络空间的动机正是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特质有关,也与信息技术巨变有关。

沧浪一苇

 ID:3830|2021/01/30 11:0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1/30

《城堡》笔记五

如果我要问卡夫卡与现代人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或者说他与我和我周遭的人究竟有什么地方是相像的?我会想到卡夫卡的家庭与中国某些普通家庭是类似的,孩子疏离父母,父母常因为工作放弃亲自照料孩子,并且常对孩子实施并不合理的管教。最近的社会变化也太快,通常情况下长幼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会一致,因此我觉得年轻一代总逃不出孤独的手掌心,并且他们人生所做的事情大部分就是派遣、忘却、消灭掉这些孤独。

《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里看到卡夫卡有几个并非,足以体现他究竟有多孤独,他并非资产者却是资产者的儿子,并非劳动者却做一个职员,并非纯粹的奥地利人却说德语,并非独身主义者却终生未婚,并非一个作家却写作,并非被同族的犹太人认同……

至于卡夫卡的犹太民族属性和当时奥匈帝国国情,现代中国人并没有这些。不过,他对工作、职场与官僚的讽刺入木三分,还是挺符合我的切身感受。他拥有对性爱的欲求,但他又是一个很恐婚的人,我感到一定是性格方面的障碍,如今我这种年青人还是对此有共鸣的。

我另外还想到,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物质攀比盛行,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司空见惯,这不就是系统性的在制造自卑与物质匮乏吗?即便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多么好的提高了生产力,大多数人依旧不断陷入自卑和相对物质匮乏的泥淖里。社会因为消费产生了快速的面貌变化,我觉得就业的代谢和流动也就会快速起来,这样也会产生大量的不安定感。

总之,我就在想一个中国的卡夫卡模仿者会涉及到什么话题?如《城堡》这样涉及工作、职场与官僚的话题很有意义,自不必说,其他作品所涉及的个人被社会障碍所绊倒带来的彷徨、孤独、愤怒、陌生都相当必要以现代视角加以重新诠释。需要加入的,我觉得可能就是荒谬的消费社会现状。

沧浪一苇

 ID:3827|2021/01/29 11:0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1/29

《城堡》笔记四

读到了第十二章,我可以断定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烦的书。烦人的地方不仅在于这书的主人公没有尊严,而且还在于他事事不顺,跟一个没头苍蝇一样,想干嘛就都干不成,还得撞到晕。并且这本书的矛盾之处非常多,同时又是荒诞、混乱、离奇的,让人烦躁于这本书怎么越理越理不清。

在《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里找到一篇分析《城堡》的文章,我看到了对第五章的解析,说到卡夫卡往往进行小块的漫画式讽刺,几乎完成了对官僚政治各个方面的讽刺,比如文件管理的混乱,办事方式的荒谬,非常扯淡的电话,文件档案乱堆成山,面对如此荒谬的官僚体系,村长对此的辩护词还是一套一套,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因此可以分析,卡夫卡受到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熏陶,作品里可以看到果戈理、狄更斯式漫画的影子。

文章分析到,《城堡》让我烦的地方在于,主人公『来到城堡辖地,好象踩在海绵上,落在无形的蛛网上,根本无从展施自己的手足。因为,在这里一切都是滑腻腻和模糊不清的。城堡象是镜中之物,似乎很近,却又很遥远;官员们的态度好象雾中之花,含含糊糊,仿仿佛佛;公文函件象是水中之月,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迈出一步都是困难的,达到一个简单的目的都是不可能的,人们被解除了武装,陷入了一筹莫展的悲剧局面。』这段话形容的相当合适。

因此,卡夫卡常常把场景选择为雾天、雪天、夜间,人物的精神也常常是不正常的状态,或是朦胧的状态。另外这本书里的人尤其是女性,很多都带有非常强烈的奴性,因此足以折射出奥匈帝国当时到底有多封建。家长对家庭处于严格把控的状态,官僚场里也如迷宫,可以设想,卡夫卡写作时的精神状态也许不会非常清醒。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