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汉娜·阿伦特在我的几本哲学书里都没有出现,但她确实是一个哲学家,那么为啥一部分哲学书里没有她的位置,我看是因为她没有流派特征的缘故,我这几本哲学史书籍里全部是按照流派编目。阿伦特师从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胡塞尔,但是她不能被分到存在主义、现象学里去,不能被编进一个体系里。
幸好在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里找到了阿伦特,正如书中所言『像“左翼”、“右翼”、“激进的”或“保守的”等标签都不适合她的哲学。毕竟,阿伦特要当的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而不是哲学中的某种“主义”的代表。』
作者希尔贝克说第一个就是去分析阿伦特的巨著《人的境况》,据说此书是体现阿伦特思想的一个纲领。阿伦特区分了劳动、生产和行动。在阿伦特的语境下,这三者需要严格区分,她也是用了许多笔墨来写这三者,所以如何理解劳动、生产和行动就是打开她哲学的钥匙。我看到,行动被她认为有着特殊意义
『通过劳动,人成为animal laborans,一种劳动的动物。劳动的人获取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这种维持生存的基本活动并不留下任何产品,它只确保生存……在这里,盛行着必然性、强制和缺乏自由。
通过生产,人成为homo faber,一种改造自身和环境的创造性的存在。对于阿伦特来说,生产对应于希腊人所理解的poiesis,即生产一个“人为的”或人造的东西的世界。
但是,人的主要特点是他们自发地和不可预测地行动的能力,以及在世界上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行动需要一个行动的领域,一个使参与和讨论成为可能的公共的领域。因此,可以说,行动不仅仅是劳动和生产。在此,阿伦特的模型是展现于城邦中平等公民之间的实践。』
阿伦特是一个见惯了纳粹行径的流亡者,她看到在这些极权主义政权中,行动被化约为生产,『人类和社会就像元首手中的油灰那样』,所以她的理论建构为这样一个样貌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当下,个人行动、抒发意见的主要领域是网络公共空间,我看到了许多辩论发生,似乎各处都有意见争执或政治分歧。我想注意的是电影、游戏、动画、书籍等等内容的打分。我觉得打分、网络争辩是一个缩小版的政治实践,有人打高分有人打低分,就像政治观点里褒贬某事某人。有人谨慎行事仔细分析,有人直接满分或一分,有人批评有人辩护,或许现在还有操纵分数、操纵水军取得商业利益的情况,我觉得简直像是小型的政治舞台。按照汉娜·阿伦特的理论,城邦中平等公民的实践才是政治的真谛,政治绝不是权力、暴力、言语修辞、利益交换。
既然是城邦平等公民的实践,我觉得打分、网络争辩就应该像城邦政事一样,理性争辩其实就是政治之根本,打分的人不应该是任何势力手中的油灰可随意塑形,每个个体的意见应该被每个个体所尊重。可以看出阿伦特与哈贝马斯在这个观点上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