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
《审判》笔记四
从“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这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个分析,是有关卡夫卡一生写作的脉络。
卡夫卡的作品主人公名字都是类似K这样的,无疑是从Kafka上掰下来的,有许多研究都说明他的作品很接近他的自传,是他思想领域的自传,这种自传的特点就是犯人、罪人状态。卡夫卡在对《审判》的笔记里写到他认为自身总是一种罪孽深重的状态。
一个人又没有作恶或者犯罪,怎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一方面是各种条件导致他的极度孤独,孤独就好似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监狱。这个监狱不禁足,但是呆在里面的磨难一点也不少。另一方面是他身处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封建家长制之下,属于是几重折磨,同时,他可能还有些被迫害妄想。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能知道,为什么他明明是一个自由身,却时时感觉自己是一个监狱里待宰的犯人。另外,这里或许还有基督教原罪观念的影响。
对于《审判》,卡夫卡以一句寓言似的话总结:猎狗在广场上奔驰戏耍,但野兔终究逃脱不了,不管它是否已远遁山林。这是一个典型的弱肉强食观念。我看的这篇文章里分析,所有卡夫卡作品编排起来可以起一个总题目,可以叫做“野兔的逃猎”。猎狗无疑就是城堡和法庭,或许也是家庭,也可能是任何还没有看见的威胁。总之卡夫卡的陷入了一种被迫害妄想,于是他还写出了两部书,一部是被迫害者的书,叫做《地洞》,一部是迫害者的书,叫做《在流放地》。无疑又显示出了野兔与猎狗。
由野兔可以想到,如果把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概括成一种无辜的犯人状态就很合适,比如他们都可以说是被欺凌的、被剥削的、无尊严的、孤独的、恍惚的、疑惑的、畏缩的等等等等。
一个无辜的犯人被投进监牢里,肯定不会上来就心灰意冷、引颈受戮,所以我看到在《审判》第二章里,K会在预审法官和听众面前进行慷慨激昂的指责和辩护,《城堡》里,进入村子不久的K会非常的执着。我觉得不光开局类似,大概在终局方面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