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1581|2020/02/22 02:1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纪录片《木星大揭秘》里,看到木星上面如同印象派油画一样的颜色线条绝对是一种独特之美,高分辨率的大图观察木星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片中说到一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当作关键,其实它相当重要。就是其实NASA不曾想到要为木星探测器朱诺号安装可见光相机。

为什么?NASA为什么不想看高分辨率的木星摄影?影片中,朱诺探测器项目设计与制造的一个负责人斯科特·博尔顿说到,我不能想象这样的旅程里没有相机,于是我无视了NASA的直接指示,给朱诺装上了相机。其实,朱诺的大部分实际任务确实不是给木星拍摄漂亮照片,而是播云见木,探测木星内部,所以可见光相机一度被认为是多余之举。

很简单,可见光照片是NASA所不需要的,在昂贵的每一克重量上,NASA要斤斤计较,所以相机一点也不重要,还占了重量。在我看来,对于木星的前沿探索离我生活太远了,但是高清的照片对我来说挺重要的。

我现在有些懂了,眼见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看看NASA对于朱诺的设计理念就知道了,可见光算个什么?更重要的是那些什么紫外线探测,还有微波、辐射、高能离子探测,这些远远超出眼睛所见的才是真正需要探索的,进行这些探测才能揭示的木星内部究竟是什么。

揭示木星内部对于我来说用处不大,但是这个环节扎扎实实地构建了我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可见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由众多探测器、实验所揭示的经验。

沧浪一苇

 ID:1577|2020/02/22 12:4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2

其实讨论世界图景、世界样貌、机械或宿命论的讨论我已经在上听过许多了,这算是比较与哲学贴近的讨论了,在这种讨论里你看到的将是大家纷纷讲出自己的科学储备,将会看到大量知名科学家的名字,一些数学家的名字。

这其实不奇怪,因为对世界图景、随机性的讨论,其实根本就是充分调动起思考者的数学以及理科知识,而这些理科知识的获取其实都是基于教育的。脑子里存了多少理科知识,就大致匹配上一个世界图景。

想到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看看这些改变大多数人世界图景的人,他们都有一个还算好的家室,不至于每天挣扎求生,他们可以拿出大把的时间学自己想学的,投入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在科学革命之前的科学家、数学家们还是必须去敬神,而且当时平庸大众的生活层次可能不高,迷信之风盛行。在义务教育还没有的时候,可以断言那时人们的理科水平普遍不行,不仅如此,识字率也不行。

数理知识实在会改变一个思考者他的世界图景,比如哥白尼他就是一个数学、天文学的专家,据wiki,他懂多门语言,家境殷实且接受了十分系统的教育,有自己的小型天文台。他的人生被数学与天文观测深深改变了,所以他有这个思想的契机,对托勒密系统的不动点进行改进。在他之前的托勒密又是继承了喜帕恰斯、亚里士多德的学识,据我所知,比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喜帕恰斯这些人知识的源流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数学研究。

古希腊数学影响了托勒密,这个地球为中心的世界图景几乎在西方世界一千多年保持稳定。但我想当时大部分人们根本就是蒙昧的,这个教育的过程是也是紧密关联着生产力的吧。

人类积累下来的理科知识真是不少,要是全部掌握起来还真是不轻松,就比如我早就忘记了高中物理书里的大部分知识了,感觉真是惭愧啊。

沧浪一苇

 ID:1574|2020/02/21 07:2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1

在翻《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时看到后现代主义里有一支被称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流派,这个流派的大卫·雷·格里芬是一位宗教哲学教授,研究怀特海。他主张了一个看起来很有意思的理论。

每个时代的背景里站着这个时代最显眼的科学家,比如笛卡尔牛顿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科学巅峰,格里芬等人断言,现代主义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笛卡尔,后现代中的科学是以类似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为基础的。笛卡尔、牛顿的理论堆砌起来的世界里一切皆是僵死、无生机的,到处是可分析的机械力,整体上是驱除活力、灵性的,所以这是一种驱魔。

格里芬强调我们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是绝对会影响时代中人们的思想,比如说笛卡尔牛顿时代,有一种暗含着否定精神强调物质的想法,这种科学与哲学会让人们逐渐否定道德、宗教,强调个体;强调享乐;否定掉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从自然之中攫取;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主张武力征服。而现如今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正在进行一个驱魔的反过程:复魔。现如今正在部分否定笛卡尔、牛顿建立起的理论体系,后现代在新科学的基础下,将是一个强调自然;强调不过分攫取;不宣扬过度享乐;强调道德、灵性;重视和其他民族保持和平;不主张武力征服的时代。

作为一个宗教界人士,他指出只有如今这种带有复魔气质的科学才能让未来变得更好,也是挺开明。

沧浪一苇

 ID:1527|2020/02/20 10:0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20

2013到2015年实在是一个创业大潮,人们像是一股脑的涌向创业,这点从许多方面可以印证,但是究竟为什么?还有,为什么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到了中老年人群?我以前一直没有对此有什么关注,也一直想不到头绪。

今天有些我想明白了,我虽说不能断言,但我依旧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是高端工业农业产品的产量与销量暴涨。比如说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还有大型农机,比如大马力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近十余年,高端农机产量销量在爆发式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也在爆发式增长,这一点可以在搜索引擎搜索销量数据得知,也可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些东西的年度销量统计的上升曲线几乎都是惊人的,我可以说,2013到2015年前必定是有大量的高端农机具、高端机器人替代了人力。

可知当下农业工业对人重复劳动的解放是巨大的,我想这样必定会从产业里释放出人力。再看到有关智能手机市场的拓展、扩张,我想它必定是要把市场里各个人群的消费需求搜刮干净。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变得强烈起来,原因不难想象,是智能设备的超高的普及率所致。我想这超高的普及率背后,产业绝对发生了巨变。

高端农机定然会改变农村面貌与经济模式,农业无人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可能会让大量的农业人员转业,使得他们聚集向城市,聚集到工业和服务业。而这些要素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碰撞,我就想象到了从网络文化方面,近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沧浪一苇

 ID:1463|2020/02/19 10:2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9

纪录片《人类溯源》1说到一种原始人撒海尔人,露西是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而撒海尔人比露西还要早300万年。据纪录片,撒海尔人已经懂得战争、政治、结盟、交友、丧葬等等,当然还是最最原始的形态。他们在地面用双足直立行走,但也保持着树栖传统。关于交配他们已经懂得了面对面交配,还有建立情侣关系。

1300万年前皮尔劳尔猿在树上直立行走,他们下树用了多久?我估计是几十万年到百万年计数吧,可以看到撒海尔人依旧保持着树栖传统。我以前光想不就是下树直立吗,几代就可以实现了吧,其实实际与想象大相径庭。下树直立需要一副与之适应的骨骼,食用什么食物也要有一套与之适应的牙、肌肉、胃肠、微生物。

那么原始人什么时候有了婚姻以及一夫一妻呢?这估计也是需要百万年的逐步演进吧。当简简单单且如今习以为常的事情要以百万年为时间单位发展出来,不得不感到进化之路的初期是如此漫长,一个个体是如此微不足道。

一看人类起源类纪录片、动物探索纪录片,我会要求它应该有考究有根据,其次就是最好把人类自居万物灵长高高在上之感卸除。土堆里刨出来的骨头,他的主人是个勉强称得上人的猿,如果思考他和现代人差别是什么?我看我们常常会高估了和他的差别。

这种纪录片最常见的句式就是:XX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独有,其实不然,研究表明,某些动物也懂得XX。我最喜欢这种句式。这种句式最适合破灭人类虚假的自尊。另外人类的自尊还体现在某些人对人工智能轻蔑的态度吧。

沧浪一苇

 ID:1455|2020/02/18 10:5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8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康德05中说到,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撇开经验,没有任何知识。由于我们人对于自在之物都是想象,都是撇开经验的,所以关于自在之物的妄想都是伪科学伪理论。我们以自在之物呈现给我们的现象为终极界限,现象背后是我们永远无法跨越的自在之物,我们不可能认识到它。

康德实际上是在收拾休谟留下的残局,休谟的怀疑论对于自然科学的摧毁是严重的,对于形而上学的解构是彻底的。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正是相当重视这种对形而上学的摧毁。

康德是星云假说的提出者之一,可见其科学素养很深,而道德与形而上学在康德的理论里占据重要地位,这两者如何调和,试想一旦科学可以完全认识自在之物,便可排除一切道德与神,康德设定自在之物,且设定它不可认识,也是为道德、信仰留下余地。

想到牛顿信神和或者诸多科学家信神这种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信仰与童年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关系很大,按照直觉,我可能会想牛顿不应该信神,其实不然,我不能拿当时的蒙昧状态去类比现在。牛顿的生活年代让他理应信神,牛顿一生的研究与他信神不冲突。有人曾经倒置的说牛顿因为研究力学逐渐信神,这想想就不可能,其实情况恰恰相反,据维基,牛顿还曾经在给洛克的通信中质疑三一律。

我想我们听到有人不停的在提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为啥要敬畏,是因为目前人的认识能力实在有限啊,未知,所以畏。自在之物给人展现的现象以外,也许有相当多的未知。敬畏的背面,人也会有狂妄,为何狂妄,我想就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带来的狂妄。

沧浪一苇

 ID:1451|2020/02/17 01:1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想到“为了得到什么,需要牺牲什么”,我打开《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看到里面的马尔库塞一章发达工业社会批判一节说到单向度:

『理性被畸形化,成为技术合理性。科学管理和劳动分工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生活水准,但也产生了反人性的思维方式,即操作主义和量化—数学化思维,把作为观察和测量基点的人与伦理、审美、政治的人分开。技术合理性要求客观、中立,但它的中立性具有非人性的倾向性:它为一切目的服务,科学技术成为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工具,把人类行为量化,把人工具化;技术优先权成了政治优先权,因为改造了自然也就改造了人;它使人服从于机构的控制,造成了人的不自由的合理性』

所以说,似乎是为得到效率与生活水准,牺牲掉了以人性为根本的思维方式。

沧浪一苇

 ID:1449|2020/02/17 12: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7

如何挑出理性里的工具理性呢,工具理性的工具就是科学技术,历史里的许多事情表明,科学与技术是双刃剑,相当多的技术被用来进行邪恶的目的,也许这个邪恶目的就是拣选标准吧。

想到别的,比如高科技控制公众、监视舆论,这个目的又怎样呢?视角拉小,比如用APP背单词,每日功利的设置一个学习目标,比如使用番茄时间管理方法,这个目的又怎样呢?

高科技监视大众,吸引异性的PUA技术,官僚层级的管理结构,考核制度,钉钉这个APP,都有些许邪恶的感觉。番茄时间管理、APP背单词给我的感觉还远远谈不上邪恶,只是有点别扭。我想这个邪恶里面,就是一种“为了得到什么,必须牺牲什么”所带来的感觉。

沧浪一苇

 ID:1444|2020/02/16 11:4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6

纪录片《一条溪流的朋友圈》2提到,1975年是人类与地球关系的转折点,人类的需求第一次超过了自然系统循环所提供的资源,影响了地球的平衡能力。这个论点也不知从何而来,不过我觉得可能所言不虚。

有关物种灭绝,维基说到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众多次灭绝事件中最快的一次。就算是这样说,我也我无法想象各种物种灭绝的速度,这让我很难把这件事与生活相关联。要是说物种灭绝的原因我觉得可以看看工业革命之后的变化趋势,毕竟自那时煤炭钢铁电力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全力运转。

其实有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比如环保。即便如何努力宣传环保,也比不上一次严重的空气问题,面对刺鼻的烟与朦胧的雾,再迟钝的人也可能会思考两分钟环保吧。

沧浪一苇

 ID:1324|2020/02/15 09:2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2/15

听了武汉大学公开课《西方哲学史》中康德02说到,《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康德意识到未经审查和批判的使用理性、使用人的认识能力是不行的,审查人的认识能力是必须的!

而我想这貌似与我们生活相隔千里,我们老百姓平庸的生活里好像没有什么审查认识能力的机会,其实这也是错误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很方便思考和审查的,以视错觉为例就可以很好的体现我们正在审查认识能力。

人类视觉从视错觉现象上就可以看出它极其容易被误导,人眼也不能分辨可见光以外的光线,也不能处理极高速、极低速、极远、极小。比如颜色方面的视错觉、大小方面的视错觉、动静方面的视错觉,都可以充分的审查人类的眼与大脑处理视觉信号。眼见的现象背后被遮蔽的东西简直太多太多了。想象那些用触角探路的生物,我们人类与之又有何异。

公开课里说到自在之物,尽管这个自在之物向我传递了很多信息,但是很可能更多重要信息是我一无所知的。尽管它可能给予我视觉刺激,让我觉察到现象,从我的视网膜上细胞的反应可知,有一个东西在那里,从我的触觉神经细胞传出的信号可知有一个东西被我摸到。

面对现象,康德以前的大陆理性派就断言自在之物是怎样怎样的,虽说是用的逻辑推理,但是逻辑自洽之理论不符合现实的比比皆是,不顾现象直接讨论自在之物就很可能是伪理论伪科学。直接讨论自在之物,也经不起休谟的诘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