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重新看中国人口的结构图,看到一个叫中位年龄的值,就在想,中位年龄就是一半人大于这个年龄,一半人小于这个年龄,是人口老龄化的指示。看完之后我就想到一个奇怪的点,假如拍电影拍电视剧是历史题材的,如果街上有大量路人作为背景,这个路人的年龄比例是有讲究的。
因为我觉得人口中位数预示了我能看到的街景,比如现在人口中位年龄估计可能快到40岁了,我还记得刚建国之后,人口中位年龄是20多岁,这样一想,大街上的人口比例就很明显不一样。我可以想象,中位年龄20岁是个什么场景,就好像……总是漫步在大学或高中附近。
一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大,就好像有很大的话语力量,由此形成政治现象、社会现象,我又想到了这一层,于是感觉人口结构这里面可以挖掘到很深。
人从生到死,从幼年到老年,是逐步获得人生经验,好像是逐步取得对小辈的训斥话语权,形成对小辈的压制。小辈处于这种压制、否定之中,自然的会有种反叛冲动。我觉得,由此就可以分析出很多社会现象、政治现象的心理动力。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街景里的人,我假设街景中人是按人口结构安排的,所有年龄的人按比例的出现在大街上,比如几岁的人占国民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就按这个比例安排。当年轻人广泛占据街道时,给人的面貌与印象想必是是精力充沛、激情、健康,并且年轻人具有相当大的性活力。
而老龄化之后的街道,必然是不那么精力充沛、激情、健康的,甚至可能会有老气横秋的印象,性活力大大下降。如果中位年龄数作为一个国家拟人形象的年龄,就可能很容易理解这个想法。
年轻与创新、革新、改进的关系简直太密切了,而一想到老年就理所当然的缺少了创新革新的精神,可以称得上保守。由此也可以联想,这会不会使得人口整体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发生转变。是不是可能也引发经济成分的改变,比如老龄化的社会理应兴起一堆和老龄化有关的行业,一些行业也可能会像是渐渐枯竭的水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