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388|2020/10/20 03:5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0/20

我对于中国动画的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其实好像也没法避开它,所以很想知道,这么好的创作道路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乃至衰落了,于是找了一个文章,名叫“蜚声与禁忌——特伟时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荣衰探因”。

我看到这个文章里写了一些关于儿童的观点,比如尼尔·波兹曼对儿童、童年的看法,我知道波兹曼写了一本《童年的消逝》,说童年是一个印刷媒介时期产生的概念,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

结合以前我看的书,前几天看过的讲青年亚文化的书里说到,青年概念起始点是卢梭、歌德时期;福柯认为现代“人”的概念起始点是在十八世纪末,人是现代性的产物。

那么或许可以综合考量一下童年、青年、人这三个概念的诞生历史,它们的关系可能很紧密,尤其是童年概念在波兹曼的书里有很精妙的梳理。

我看这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在说,波兹曼提到的童年理论不仅可以套用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而且可以套用到整个中国的成人—儿童关系这里,可以认为,中国成年人广泛拥有的一种虚假的儿童观念,中国儿童的总体成为一种被虚构出来的他者,被成年人以一种专断的方式呵护,儿童也因为不能广泛发声,整体呈现一种异常沉默的态势。

而中国动画创作的低龄化我想就是因为如此吧,中国成年人曾经总是将动画视为给低龄儿童欣赏的东西。我觉得就是因为低龄化,所以在创作深度上就难以突破,立意上就难以深刻,因此尽管在技术力上中国并不逊色,但是其他的牵扯到的东西导致中国动画发展出现问题。

我感觉,某些中国动画与教化性真是脱不开,这样就会挤占动画的纯粹的审美性、趣味性、艺术性。以玩乐为天性的儿童角度思考问题,在可以自由选择的市场里,为何不选择看美日的动画呢?

按照波兹曼的理论,电视、电脑销售进千家万户的时代里,正是使旧有成人—儿童理念逐步崩解的时候,儿童所处的信息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我自己就是经历者,所以熟悉极了。我由此感觉波兹曼的理论与分析还是比较合理,其具有对实际问题的解释性也是很有意义。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