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从新闻消息里听说了金融去杠杆还有抑制泡沫的概念,后来就在想这个泡沫具体的理解。杠杆和泡沫都是比喻,而且比较鲜明生动,可以想到人们不断压着杠杆短端,杠杆长端接了打气筒,吹出美丽的泡沫。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压,不断有人被泡沫光鲜的彩色表面吸引,却忽视它的空洞,也加入其中创造自己的泡沫。
我知道欲望在这个社会里开足马力运作,但是细说又说不上欲望具体有什么规律,于是就读《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十章第一节,从里面同时看黑格尔、亚历山大·科耶夫、拉康他们关于欲望的意见。
科耶夫是一个读黑格尔、阐释黑格尔的人,他点明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的辩证法根本就是欲望的辩证法。
黑格尔—科耶夫的思考内容重点在于,人的欲望和动物的欲望呈现出鲜明的区别,拉康从中领悟,并且发散思考,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受到语言符号染指,有了社会性。我理解这个概念就是比如狼孩不在人类社会里长大,也不在语言符号环境里长大,欲望便有着充分的动物性。而拉康关注重点并不是动物性欲望。
黑格尔以及其阐释者科耶夫是先弄懂“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的人,而拉康则是掺入了语言学、社会因素再思考这句话,并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想要什么,总是和这个人接触到的“他者”呈现相似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欲望总是学“他者”来的。
拉康还侧重思考人和社会场域的关系,社会场域不是小他者而是一个大他者。所以人的欲望也可以是大他者的欲望。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里,一个人在欲望的趋使下,为了获得尊严、存在意义、主体性,去否定另一个人,否定成功了,就是一种满足。而拉康的理论里,一个人否定另一个人,确证的不是主体的存在意义,而是一种虚无和欠缺。
我理解的拉康理论就是,一个孩子从动物性和混沌之中有了自我,首先他是自恋的,然后他也开始观察周围的“他者”正在欲望着什么并学习之,学习后,这个孩子就和过家家一样,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我想,幼年的自己,好像确实是在玩一个非常长久、复杂又真实的过家家、角色扮演,似乎这种过家家、角色扮演直到成年依旧在继续,塑造我的欲望。又联想到为什么有子承父业这种现象,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吧。
当就这样完成第一步之后,我看拉康的理论说到第二步,便是宣布欲望出来并相互确定,也就是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主体们相互之间进行欲望的确认和承认,对欲望进行命名、登记、注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一堆儿童非常认真的相互表达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诸如想要成为科学家、富豪、警察等等的话背后的心理动力,有可能就是如同拉康理论所分析的那样,这便是一个欲望相互确认的场景。
在书中,我看到拉康认为,这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具有不可能彻底实现的特性,“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然而人心隔肚皮,欲望的误认很容易发生。第二步里,欲望也未必能彻底得到承认。
诸如对一个本子tag的欲望,我会想它源于什么?因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所以有可能对一个tag的欲望是由“他者”而来的。而对一个新生tag,不正是有一个欲望被用语言命名、登记、注册过程。对于本子tag的交流,想必就是主体间相互确认欲望、相互承认欲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