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译序里提到,使这位1970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积极投身教育的动机在于他看到大学里的学生失望于传统教科书的茫然眼神。
我想,其实教育领域里是最应当挑刺的地方,应该说许多人对教科书失望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许多人长期对教科书满意一定是个不好的现象,这样一种长期满意的状态就意味着长期的不谋求改变,不寻求进步。
据该译序,译者梳理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各种经济学综合性论述著作:『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三部公认的里程碑之作。第一部是1848年首版问世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多次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二部是1890年首版的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该书一直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直到1948年,才出现第三部“集大成”之作,即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可以看到亚当·斯密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之后到了萨缪尔森是一个凯恩斯学派推广者,到了他的教科书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产生了一种交织的场面。那么到底经济学就只有一套综合的大理论还是两套理论并行?
据这个译序,实际局面呈现了一种矛盾:『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