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33|2021/04/18 07: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4/18

《货币哲学》笔记一

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我可以看出一个结论,即平等与自由的倾向蕴含在货币的性质里,而在齐美尔《货币哲学》译者导言对本书的解析里我看到也有这个结论,并且齐美尔的论述不止于平等与自由,而是说了更多。

我理解书中在说,我们的文明向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一个是广泛的倾向于夷平、平均化,一个是人的独立性与自主发展的特性越来越强,货币正是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物,支撑着文明的这两个方向。此处其实从结论上来说与马克思相互呼应,实际上可能正是说到货币竟能同时惠及平等主义与自由主义两方面。

货币越来越趋向于无实物,这能说明什么?我觉得或许可以说明我们对货币的理解越来越抽象,使用纸币、硬币时期的人内心对货币的理解必定异于使用金银铜货币时期的人,我想,在最近十多年间,一出生就有数字支付的一代已经诞生了,他们的理解也会异于我这样的纸币、硬币使用者。

具体的这种“异”究竟是什么?我看到书中解释道,货币不是拥有功能,而是说,货币本身就是功能,我们的货币经济越发展,越是要把货币进行货币性的使用。我理解此处的意思是,我使用纸币,不是纯粹的将纸币进行货币性的使用,我的使用过程里对货币的质料进行了关注,而金银铜货币时期的人们更是要关心货币的质料。

书中描述,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越来越完美的一个手段,于是从大众心理的层面上,货币一跃成为一个极佳的目的,从而僭越了终极目的,引起了全社会的手段与目的、技术与价值、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的整体倒转,从这种程度上说,货币成为一个现代宗教不为过,也类似马克思所言的拜物教。笃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不就是一个虔信徒,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人,恰如一个差几步就迈入此宗教的人。倘若将精神寄托于这种宗教上,叔本华的理论就会很快应验,痛苦、无聊与空虚将会如期而至。但是这种愈加有宗教性质的货币,竟然大大的催生了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实在是一对很有意思、很值得思索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