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11|2021/04/13 11:5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4/13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笔记七

可能是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文化上有了大规模改变,比如民权运动、反战文化、性解放、嬉皮士等等,故此,一大批旧的电影、故事的模式会成为老旧陈腐的化石,如果再依照旧的观点写作,写出的东西就会成为古董。我看到书中为作家必须跟上时代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西部片,西部片在七十年代之前都是具有法西斯主义精神与心态的,因此在民权运动时期西部片经历了长期的沉默,后来才被调制成抵制种族歧视与暴力的社会剧。

还有爱情片,作者分析了爱情观念在二十世纪的变化,说到二十世纪初,便是对浪漫的狂热追求,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感情蜕变萎靡,并为爱情带来了一种阴暗的怀疑主义态度,并且作品好像都在回应这一现实,我认为这种趋势至今没有变化。书中提到,在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婚外情一直都被视为一种痛苦的背叛,然而到了八十年代,社会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浪漫的爱情宝贵而人生短暂,如果两个已婚的人想要婚外情,就去爱好了,这就是社会的普遍心态。

更有意思的是精神分析片,此类剧的第一个阶段是,精神科医生扮演侦探,他的病人过去遭受了一种被深深压抑的伤痛,在解开后皆大欢喜。第二个阶段,是连环杀手震惊社会的时候,此时警察扮演业余精神医生,追寻精神变态的犯罪者。第三个阶段,则是侦探本人成为一个精神病人。第四个阶段,便是身边亲密的人是精神病人,往往越亲密的,越是恐惧。可以看出,这种演变明确显示了人们对精神疾病概念的变化,我想这个演变过程或许可以形容为从精神病院蔓延发展到我们自己身上,又发展到了众人身上。

虽然每一变都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领悟,但是也可以看到,这个任务是很难的,我时常误以为我看透了某种人性规律,但将对人的认识拓展到下一个层次之后,又会感到这种探索也许是长久的,不会到头的。过去我们往往过于天真和偏颇。

由这几个例子可以产生一些联想,比如可以想到故事的变迁过程与哲学史的变迁过程,虽然两者属于两种维度,但故事可能就是离日常生活很近的哲学,因为故事往往融入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思想,而哲学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思想。历史上诸多先锋的哲学观点要依靠故事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并且近代现代的哲学与文学离的越来越近,我都感觉它们并不是两个维度了。

有人很多人毕生写一个主题,书中提到的例子有,海明威与面对死亡这个主题,狄更斯与寻找父亲,莫里哀与人性之恶,故事模式确实是有变化的,但看这些毕生写一个主题的人可知,故事、人性的某些东西也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