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79|2021/04/29 01:5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4/29

由于深感对印度的了解太少了,所以就想到看点有关印度的书,昨天粗略的看了白话文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很有意思,今天特别看了马克斯·韦伯的《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我所知的印度历史就只是觉得它处于一种长期的列国状态,还有少数的统一状态,比如孔雀王朝,还有莫卧儿帝国,我看到《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里开头便叙述印度是村落之国,还有很大量的对外贸易,这两点即与中国形成鲜明差异,由于存在长期的列国形态,所以地方的战争、财政、经济均已形成理性化,不乏马基雅维利式的思想,韦伯说,印度的中古时期和西方的中古时期是很像的,那里科学、数学曾很兴盛,毕竟我们全世界所使用的数字即是来自印度。古代印度与古代中国有异的地方还在于,印度的诸宗教发展呈现一种长期的绝对自由状态,而且,印度并不像中国一样反货殖,不似中国有士农工商这样的层次。而近代资本主义依旧没有从印度诞生出来,这似乎要从印度宗教的主要性格上分析。

印度教如此讲究血统,如此排斥外人,除非生而为教徒否则一定是外人,我感觉与他们的轮回观念存在关系,毕竟他们会认为善恶都会影响下一世的种姓。而我也怀疑,这种宗教的特性会窒息人们反抗不平等的意见。这与佛教差异很大,佛教比较平等主义一些。

我自身的感受就是,佛教大大影响了它周边地区,中国将佛教吸纳后,联合诸多复杂的因素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精神与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差异。

韦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六章里讲到,亚洲历史上宗教之多之杂,形成了一种状况,即有关“生命的意义”这一话题,没有什么角度是亚洲诸宗教没有思考过的,韦伯分析到,亚洲的神秘里,最高形式基本都普遍是一种类似“空”的形式,即安静安宁,对立于躁动不安,比如分析儒家行政人员的性格,好像可以看出,文书工作和俗世事物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计,而他们往往关心精神,还有向往出世。

韦伯觉得,亚洲人看西方人,往往都会觉得他们都太热情洋溢了,不懂得克制,而这种克制,就是追求一种对自己的支配,亚洲人的生活方法论往往这样,就生活重心这一点而言,亚洲诸多宗教都给予不同的信徒不同的重心。而西方人看亚洲人,总是感到他们被自己内心的规矩所牵制。

韦伯让我比较佩服之处就在于他既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他跳出来,汲取两者所长,他分析完精神史,也去分析陆地结构,他觉得亚洲的经济往往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即便是贸易很厉害的印度也有这种倾向,这种普遍具有的大陆性格是由于地理结构导致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那些西方文明通常发端于一些贸易繁忙之处。

昨天看了《大唐西域记今译》后感到,玄奘徒步到达了书中百余个国家,一一记录风土人情,这确实是一个奇迹。这书也很神奇,我竟然看到玄奘确实去过女人说话算数的国家,我觉得这是一种母系社会国家,也不知《西游记》女儿国是不是以此为原型。在第二卷记录了印度,可以看到印度的宗教确实是早已形成了自由,玄奘记录到那里各种争论波涛汹涌,各种部派皆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形成僧团且各有各自的条规,他们经经常举行辩论,辩论有奖有惩,讲得好可以乘坐宝象,人们前呼后拥,讲的差会被脸上抹泥土,逐出门外,我感觉确实很有自由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