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08|2021/04/12 10:0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4/12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笔记六

有很多人不喜欢好莱坞的故事模式、商业模式,我就是一个,并且我不喜欢传统,我还觉得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新是很让人振奋的,艺术电影才是真正的艺术实践。但是在看到书中的看法时,我觉得应该审视一下这种逢好莱坞必反对的观点,审视一下这种自视为艺术家的虚假意识坏处是什么,书中解释到:

『如果你的雄心是反经典主义,那你是否已经确信生活的无序和豪无意义?如果你的回答是一个激情洋溢的“是”,那么你就去写你的小情节或反情节吧,并想方设法把它搬上银幕。

可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一个“不”字。但难以避免的是,反结构,尤其是最小主义,仍然像“花衣魔笛手”一样,吸引着年轻作家。为什么?我怀疑,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内在意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而是因为这种形式所代表的外在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不是因为反情节和小情节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们不是什么:它们不是好莱坞。

年轻人被教诲说,好莱坞和艺术是相对的。因此,那些初出茅庐者为了被人视为艺术家,便落进了这个圈套,他们写作剧本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它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不是什么。他们为了避免商业主义的污染,便回避了闭合结局、主动人物、时空顺序以及因果关系。结果,其作品便被矫揉造作所荼毒。』

因此可知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在于,写所谓的反情节、最小主义/极简主义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好故事,并非以纯粹反叛好莱坞为目的,对此,书中写到:『如果你在写作时一只眼睛盯着稿子,另一只眼睛盯着好莱坞,为了避免商业主义的污染而做出一些违心的选择,那么你便是在拿文学撒气。就像一个生活在强大父亲阴影中的孩子,你打破好莱坞的“规则”,是因为这样能给你一种自由感。但是,对父权的愤怒反抗并不是创造力,而是为了博取关注的忤逆行为。为不同而不同就像对商业法则的盲从一样空洞。你只能写自己相信的东西。』

另一个角度去看,书中说到很多著名电影编剧都是历经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经典创作才累计出来了反情节、反结构的经验,诸多天才都是能在极度纯熟的发挥经典情节之后,才驰心旁骛,才去反情节。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上来就想反情节,殊不知写作经验的积累开不得玩笑,磨砺技巧的过程不能有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