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21|2021/04/15 11:4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4/15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笔记九

我读这本书已经时间不短了,今天就在想,为什么我还没厌倦,还一直想看,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很有条理的教给了我怎么鉴赏电影故事。如何鉴赏故事和电影这个问题我早已简单的想过了,并且有一点点不成体系的心得体会,但是开卷一看此书,发现我完全可以更系统的分析问题。

我想,我们平常人在日常生活接触故事的次数要比接触哲学思想要多得多,故事的地位既然可以比肩哲学,就很有必要拿一种钻研的劲头去钻研故事。

我以前就在想怎么鉴赏电影,其中有两个主题我一直都思索,一个是故事发展的悲与喜,一个是有关于“多”与“少”。详细来说,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电影剧情走向哪个更棒的问题,一个大团圆确实让人非常欣喜,但是又得考虑到悲剧能在几千年里都一直那么有力量,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我在孩童时期看得大部分儿童内容都是大团圆结局的,然后越长大越觉得悲剧的真实都太震撼了。第二个是有关电影的解说与解释程度问题,我看的电影越多,越觉得值得我仔细回味的那些电影往往都是遵循了“少即是多”原则,就是不多做解释,注重表现,其结果必定能回味悠长。

我看到这本书谈主控思想时的阐述了理想主义、悲观主义与反讽三种结构,书里画了张图显示出它们一般都得是经历一波三折,好似画W型,最后形成一个结局一锤定音,理想主义一般就是大团圆,即一根上扬的线,失落和目标未达成便是悲剧,即一根下降的线,而反讽的好在于,它要表现生活的复杂与两面性,确实比前两者贴近真实。据说好莱坞已经形成一套有关反讽、救赎的故事模式,而且这种电影总是吸引着奥斯卡。另外,有关“少即是多”,在书中的有关画外音解说的一节提到,给观众解释太多,就容易造成影片的变质,也是不尊重电影的表现方式,应该积极使用那些非常高明又有强烈效果的电影技巧,以达成少即是多,才是电影的真理。

我听说新现实主义就是非常讲究“少”,注重现实,而且我觉得这个流派普遍是悲观的,从方法论上来讲,他们处处与好莱坞相反,在《世界电影史》里,我看到意大利的部分里比较详细的描绘了这个新现实主义流派是采取怎么样的原则。比如说,彻底放弃好莱坞式的影棚拍摄方式,采取户外取景,纪录片手法,走上那曾被战火蹂躏的大地;放弃专业演员,采用现实生活经验丰富的非专业演员;拒绝构思好的影像,提倡即兴表演;放弃复杂叙事,采取松松散散的叙事方式;往往把主题定的非常接地气,比如人的吃喝、赚钱、生存。今天特地的看了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感到这个悲剧确实让人唏嘘,而且果然具有代表性,其所具有的新现实主义的特质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