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2835|2020/06/22 12:5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闲的没事找了一个数学慕课看,其中讲线性代数时大篇幅讲了非线性问题,说这个世界上大量的问题都是非线性问题,我们只会线性方法与思想,我们基本拿非线性的东西没辙,都是要把非线性问题近似到线性再解决。

听完之后,突然想到,以一种悲观主义者的视角看,世界被我们弄明白的部分少得可怜。又找了一下复杂系统等等的科普视频、维基词条,尝试弄明白它们的意思,从这些东西模糊的描述上看,隐约感觉什么非线性、混沌、复杂系统之间都有关系,但是我理论水平太差,就是个路人,感到它们有关系,但就是没能力去理解它。一想到世界被我们弄明白的部分少得可怜,就有些释然了。

现在这种非常图像化的互联网好处就是感觉很容易传达,比如我看了一个据说叫做曼德博分形、曼德博集合的图片就容易让我联想到我做过的噩梦,但是这东西太魔性又忍不住一定要去看,这东西有点可怕但是又太有意思。

沧浪一苇

 ID:2832|2020/06/22 12:0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22

没找到霍布森《帝国主义》影印本,但是在豆瓣上看到一条评论说的挺棒。说帝国在经济上不合算,在政治上不合理,在道德上低级,只有在武力上是强大的,但讽刺的是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帝国,最终却偏偏要毁于武力。

我看到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八章里一段话说的很有启发性:

『英国逐渐由工业国变成债权国。虽然工业生产和工业品出口有了绝对的增加,但是,利息、股息和发行证券、担任中介、进行投机等方面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意义愈来愈大了。依我看来,这个事实正是帝国主义繁荣的经济基础。』

在投机赚钱、食利赚钱领域,现代帝国里的花样可以说是绝对多样,量级上绝对是重量级,也就是说,这样的东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大,正是帝国越庞大的标志。成为帝国转变过程在我看就是一个堂堂工业国,渐渐习惯了投机,渐渐迷恋上吸血与食利,这难道说是一种必然的宿命?

帝国化的国家,总体上是食利和寄生的,现代的有识之士即便不看列宁,也能完全明了其中的道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里,列举了大量数据还有引用,不过都是当时的了。我比较希望谁能搞一个今天版本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把里面的数据换成这个时代的。

沧浪一苇

 ID:2824|2020/06/21 09:1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21

从小就被熏染着反对帝国主义,心里好像形成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世界仿佛是帝国之间的角逐厮杀下的世界。

波兰或许是曾经厮杀战场的一个核心,波兰从一个大国,变成被瓜分的国家,到了一战后复国,因但泽走廊使德国倍感屈辱,二战时又在两个大国的夹缝里再度亡国。经历了共产建设后,又彻底倒向西方,成为北约欧盟的一部分。我可以看到,波兰就是不断的隶属于谁,不断的变更隶属于谁。

在我的想象里,波兰人民被帝国欺负的比我们还要惨,没有理由不喊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如果自己的祖国也有希望成为帝国,或者说变相的帝国,我想我是举双手赞成。谁愿意甘做帝国的棋子呢?如果这个世界不是帝国,就是帝国的附庸,那么我希望成为帝国的公民。

如果说成为帝国之路上必须经历摒弃道义,摒弃高尚情操,我会感到犹豫,但也会选择评价应该如此做。我同意帝国主义是国家出于自私自利的卑鄙选择,它激发了国家的那种动物性的贪得无厌和欲望,并且帝国也一定会经历自然规律的惩罚,但是世界不正是不断的产生一个个帝国。

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怎么能比得上广阔帝国的商业力量呢?曾经的苏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都以自己的方式希望成为帝国,他们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组成帝国,某些尝试失败了,但是趋势很明显,民族国家的下一个阶段不就很有可能是做大成为帝国。

正如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七章里所说的资本主义帝国逐渐形成垄断:『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面,但是我们眼看着自由竞争开始转化为垄断:自由竞争造成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又用更大的生产来代替大生产,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从中产生了并且还在产生着垄断,即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同它们相融合的十来家支配着几十亿资金的银行的资本。』列宁叹到希法亭说得很对:『金融资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

所以我感觉,不是我们国家垄断,就是别人去统治,我们不垄断,就永远不能参加对世界的大规模开拓,我们不瓜分世界,就是沦为被瓜分的角色。

沧浪一苇

 ID:2822|2020/06/20 12: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20

看了一个有关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普及文章,里面说到这个东西可以具有匿名性,我就感觉这东西确实棒。等以后,我们的支付数据不能尽数被大企业收集了。终于等到了这种可能性。

既可以做到除了人行以外其他人都无法追踪用户的购买行为,又可以做到无网络的离线支付,从国际层面又可以遏制美元霸权,我觉得到时候能用肯定要用。

沧浪一苇

 ID:2816|2020/06/19 10:4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9

评价一个思想家与受众之间关系的健康程度,需要听听受众里的反对声音。比如我可以认为黑格尔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非常健康,一想就知道,因为黑格尔是一个公认的哲学高峰,产生了大量养分和材料,但是他的一些知名的受众们都一个劲的想着,怎么才能避免黑格尔从一个阴险的角落里给自己下套,对于已然受到黑格尔启发的东西也要反复进行准确评价。

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健康的状态,因为碍于对哲学家的喜爱而不去批评他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碍于政治考量等因素不去批评一个哲学家也是不健康的状态。

自从康德批判哲学开始对普遍理性的批判,再到尼采的极端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这些都好像把我引向一个方向,在敬仰哲学高峰的同时憋着一股劲,想着防止哲学高峰从暗处给自己下套,这可能才是一套健壮的思想。

凡是说自己掌握真理的,大概也同时要求别人对他赞同并俯首帖耳,是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好在如今广泛的去中心化使得观点意见的生产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独自生产。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里罗蒂一章说到,哲学已经绝非一个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学科,已经是与别的学科广泛融合,新哲学的重点在于:『罗蒂说明,新哲学不是体系性哲学,而是启发性哲学。“启发”(edifying)来自德国的“教化”(Bildung)。罗蒂强调的“启发”的作用在于鼓励不同领域的思想者、行动者参与对话,并在对话中发出自己有创见的声音,而不像过去所理解的哲学,要去裁决各种观点的真假是非,强求一律。启发性哲学的目的并不是精确地反映现实,而是扩大和促成交流、创造和共识,在另一些场合,罗蒂把启发性哲学等同为解释学,它不是一门学科、一种方法或一个研究纲领,并不填补认识论被驱逐后所留下的文化空间,它的作用好似诗,具有创造和欣赏的功能。』

沧浪一苇

 ID:2814|2020/06/18 08:3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8

偶尔想过天才是什么?天才可能是一个疏通道路的人,它可以直达谜团核心,而别人罕能如此。他洞察完成后别人就可以顺着路通行,站到他肩上去。

沧浪一苇

 ID:2811|2020/06/17 06:3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以前我获取的信息,观点和消息两者是相对疏离的,比如我还记得有些新闻是冷静客观的讲述情况,不带有太多情绪、观点。现在多数我获取的新闻是混合着观点与消息一块映入眼帘的。从比例上讲,观点的信息量级应该是大大多于单纯的消息了。

我感觉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联网设备数量创新高、表达人数创新高的时代,网络是一个时时刻刻流动着惊人信息量的网络。如果我是编辑者,我凭着善良的想法,是不愿看到观者吵架的,但是大家吵起架来又有很多数据上的好处。如果我是编辑者,我凭着良知也不愿起耸动性的标题,但是起耸动性标题实在是太香了。

把引发争议的观点倾倒出来,就这个思路我想到,其实这是一件被资本主义鼓励的事情。把这种情况对应到马尔库塞的语境下也很合适,大量观点的倾倒当然有助于利益集团引导社会里人们的意见。马尔库塞提出大拒绝,又提出应当普遍化爱欲关系,我看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给出这样一个马尔库塞式的时代评语与出路,但是时代不是正滑向马尔库塞批判的那个方向吗?

沧浪一苇

 ID:2808|2020/06/17 05: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像目前这样的种族歧视新闻,让我有印象的的上一个相似案例应该是好几年前了,应该是警察射杀了一个黑人青年,抗议也没有如今这样厉害这样全球化。

正巧听了《光辉岁月》,虽说是纪念曼德拉,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应了如今的形式:『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又有『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越发感觉各类突发事件、商业营销在广泛结合互联网之后都有变化,应该说是信息的传递效率比以前提高的可太多了,联网的设备总数我猜也是有了爆发。

沧浪一苇

 ID:2803|2020/06/17 03:4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7

《米歇尔·福柯传》和《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里面都提到了一个奇妙的讲习班,在法国由科耶夫举办的黑格尔讲习班。

我看这两本书全都在说,这个讲习班里云集了未来的大师们,法国一些赫赫有名的家伙他们都先后上过这个老师的课。科耶夫此人可以说是让法国哲学界开始积极反刍黑格尔,也可以说这个科耶夫输送了大量营养与材料进入法国哲学界。

福柯的恩师让·依波利特是此讲习班的成员,拉康同样是此讲习班的成员。《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二章第三节里提到,这里培养了梅洛-庞蒂、拉康、布勒东、巴塔耶等等一众人,讲习班间接影响了法国一代,黑格尔开始在法国这片大地上引发回响。

我看到这个讲习班的回响之一,是在《米歇尔·福柯传》第二章里,梅洛-庞蒂尝试给哲学的指出一条明路,『梅洛-庞蒂曾明确指出:“黑格尔是一个世纪以来所有伟大思想的来源:比如马克思主义、尼采、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学;他诱发了人们探索非理性,并将其纳入扩展的理性之中的尝试,而这正是本世纪的任务。”』

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意思,简直就是高度概括了现代哲学的一些任务目标,把哲学这个复杂任务的描述就凝缩进这一句里了。

这个讲习班让我想到的是一些老师,他们自己不写书,而是开班授课,由学生收获之后来写书。这种老师他们可能觉得,课上的生动言语才容易进入学生内心,课堂之上人与人面对面,可以轻易做到传情达意,字符堆砌的书却不容易做到。

拉康的内心一定是对着这个教授黑格尔的恩师产生了一种镜像,于是他自己也仿着这个形式开班授课。

沧浪一苇

 ID:2799|2020/06/16 08:1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6

赛博朋克文化是图像化的,是美的,但是它是腐烂的美、绝望的美。如果不能把悲观的情绪代入赛博朋克作品,我想,那就对不上频率。看赛博朋克必须以一个大前提为基础,要认定它是一个强烈警告,要不然味儿就变了。

沧浪一苇

 ID:2792|2020/06/15 12:0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5

在《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三章第一节,我看到一种说法,说婴儿断奶这一事件里,母亲无论多晚断奶,婴儿都会感到失落、痛苦。这里面居然有一整套辩证机制!

看完这个说法我感觉茅塞顿开,我回想到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里孩子的艰难断奶过程和对乳房的痴迷。这一套辩证过程里,有乳房迷恋,也有必须断奶的强迫。无论如何,断奶必须痛苦!只有这种必须的痛苦他才能走向下一个人生阶段。乳房里的乳汁终有一日干涸,又或是母亲不能忍受长了牙的嘴巴喝奶时偶尔的咬,这是孩子必须面对的事实。

我很确信,对此类过程的推演可以用在每一个儿童的每一个痛苦时刻。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中分析到,断奶意味着一场生存危机,生存危机伴随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产生了情节,类似怀乡病。这样分析之后,我们还可以从各种文学作品里找到这种结构,比如圣经里人类失去的伊甸园、还有对乌托邦非常向往这种现象,就都是这一情节。

母亲乳房的失去会使婴儿建立起情节,不只是失去乳房,书中我看到失去重要东西的婴儿都会建立起某种情节,比如独生子女后来有了兄弟姐妹就会失去父母专有的爱,嫉妒会成为一种强烈的心态。父亲占有母亲,我不能再占有母亲,因此我失落难过,这样的是俄狄浦斯情节。

我看到拉康学习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拉康对黑格尔很有感情,我看就是因为有好老师给予丰富的思想资源吧。法国的哲学传统果然名不虚传,据书中第二章叙述,20世纪30年代科耶夫黑格尔研讨班的开设居然影响如此长远,甚至影响了法国20世纪40年代之后当时的一众哲学家们,包括拉康。

结合福柯的经历,福柯就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给他讲黑格尔,拉康听了当时的黑格尔研讨班。从优秀师资力量的角度看法国,就能明白为什么法国成为哲学界的一个重心。

沧浪一苇

 ID:2789|2020/06/14 04:4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4

我注意到,爵士乐的维基页面提到一句话,爵士乐总是:『创造一些事物,再让他们流逝,就是爵士乐的精髓以及它承诺给人们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我想这意味着,“变化”是写在爵士乐基因里的东西。确实我往下翻看爵士乐历史里,也总是说变化。比如XX年代YY流派没落了ZZ流派兴起了,某某人想要赢回听众,做了一件牛逼事。

上面说到60年代末,爵士乐开始使用了电子乐器作为配器,获得一阵热潮。这让我多少联想到戏歌是融合戏曲和通俗音乐的形式,也算是求变的一个典型了吧。可是一想到,万一以后也把吉他、电子乐的东西整合进京剧里,保守派不得暴躁的打人。

沧浪一苇

 ID:2781|2020/06/13 07:4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3

以前玩游戏学了个英语单词divines,因为玩了N遍《上古卷轴5》开头,坐在装了四人的囚车上,一个风暴斗篷、我自己、毛贼、捂住嘴的风暴斗篷头目,毛贼一直念叨自己不能死,呼喊了众神的名字后,跟着的词就是这个divine的复数。突然很想知道在基督教环境下公开说有复数个神会咋样。

divines形容的是众神,基督教是一神,两者在时间上呈现一前一后。众神一定是性格各异的,要不然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有什么意思,性格各异就特别像人。一神不像众神那样性格丰富。如果众神性格丰富,和人类社会一样,那就有很多神冲突、对立、做恶。对比一神,一神一定是是全善全知全能。

看过一点点《金枝》,所以我设想,原始社会是信仰、崇拜、恐惧某些特定东西,然后随着生产力、权力关系的变化,变迁成原始宗教,再发展变迁到宗教,最后变迁到我们这个反宗教的时代。

《金枝》里面提到,半人半神的传说在原始宗教里经常有,全世界都曾有,这种人以让别人相信自己有超自然能力而掌握大权,比如祭祀王。我觉得是生产力与教育的发展,使得这种谎言慢慢出现破产,进而演化成基督教等诸成熟宗教。《金枝》可贵就可贵在,他能联系起原始崇拜与宗教的变迁关系,实在是插进宗教心脏的一把利刃。

原始社会里有实际存在的祭祀王,这样的半人半神。后来,王身上的神性慢慢剥下来了,神性呈现在虚的众神身上,统治者纵使一定要维持自己的神性,也不容易做到了,想来一定是要产生大量花费。终究,神性一再抽象,抽象成了个一神,再抽象是自然神、无神。想来,这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使得文化发生变化。

巫术是原始人类探求世界运行规律的一场实践,本质上它虽与科学大相径庭,内在还是有一致性,一致性可能就在这个探求上。我看巫术是一场黑暗的探求,一方面它确实是在探求,一方面它也很黑暗。

沧浪一苇

 ID:2777|2020/06/12 10:5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2

我曾想过,是否可以不用任何语言思考,结果应该是完全不可能。我毕竟是在文化环境里长大的,浸泡在语言里,我又不是狼孩。一想起狼孩,就想起罗马王政时期的狼孩传说,罗慕路斯与雷穆斯,但是他们应该还是正儿八经人类养大的,最多喝了几天狼奶。

根据维基页面卡玛拉和阿玛拉,狼真正养了七八年的小孩是绝对不会说话的,只会嚎叫。我可以理解狼孩肯定是四肢步行的,并且常人看上去一定觉得他们有智力问题。他们吃饭如犬类、掌心足底都有厚茧。想必古人完全把被狼喂大作为一种浪漫、传奇、伟大的事情。

我还记得有一些纪录片专门描述了海豚和黑猩猩被教授人类语言的经历。我可以逆着动物养人的思路,思考人养动物。总之我似乎可以说,养育一个生物,使用语言的复杂性是他将来拥有智能里最关键的。

沧浪一苇

 ID:2771|2020/06/11 02:2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斯宾诺莎说身心平行,就是身、心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所以把“器质性病变引发心理问题”这种说法给斯宾诺莎看,斯宾诺莎会不满意,他可能要问,怎么说是一个引发另一个呢?他们是平行的啊,平行的!

我相信,“正常人”这个概念是可疑的,这个世界上很可能没有正常人。但矛盾的是,我又必须承认世界上看起来正常的家伙们大都有一种叫做正常的共性。病患们也有自己的疾病归类。

有关身心平行论,斯宾诺莎在《伦理学》里说到:『只要这一个个体的本质与那一个个体的本质不同,那么这一个个体的情感与那一个个体的情感便不相同。』我相信,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本质上都不同,还有,心理问题与器质性病变是平行的发生。

在最严格的意义上看,人与人都不相同,或者病患不容易配合,因此心理学实验缺乏可信度非常高的实验、对照研究,所以还搞不明白究竟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引发人的问题。我在钱铭怡《变态心理学》里看到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医学模型,里面说到研究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的生物学派:

『但对于生物学派理论是不能不加批评地接受的。如果一种心理障碍与生化异常有关,我们不能因此假设这些异常是心理障碍的原因,因为它们有可能是心理障碍的结果,也可能心理障碍与生化的异常是由于第三个未知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段话不就是对因果的反思吗?这段话确实非常缜密,不就是点出来矛盾所在。

沧浪一苇

 ID:2767|2020/06/11 01:2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1

精神分析看上去有两种,有文学式、艺术式的精神分析和医学式的精神分析,可以说一种业余,一种专业。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和科幻小说、民间业余科学家相比,很明显一方专业一方业余。

当这种一波人专业一波人业余的局面出现时,很明显,昂着高贵头颅的总是专业的,从来如此。好像一只谁也瞧不起,把谁也不放在眼里的雄鸡。

业余的要从专业的那里吸收精华,要看他们的书,但是业余的哪有专业人士那样的严格,所以他们手里的理论比较野,如果基本功不扎实,那些理论还会虚。“野”应该不是一个坏事,野性的背后是强力意志,我可以说,野性很棒。

既野,又专业,那是相当的难得,似乎拉康、福柯两人就是那个野与专业之间的点。毕竟都是研究精神病的医生嘛,曾经干医生的家伙里面出了不少奇人。

沧浪一苇

 ID:2762|2020/06/10 01:1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10

看拉康的学说介绍,以前总是一知半解,看不大明白。后来发现,许多电影批评理论里用到了拉康,瞬间打开了思路。正着理解拉康好像先理解足球规则,我似乎应该反着理解拉康,我可以直接去看看电影理论怎么运用拉康,这样好像直接看球赛一样,慢慢梳理就懂了。

人幼年时期,刚生下来的时候十分的浑浑噩噩,啥也不知道,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就是只会自动的呼吸排泄饮食呗,连思考都只是很动物性的。甚至我看到有种说法,孩子还只是认为手是单独的手,脚是单独的脚,它们支离破碎并不关联。

事情发生了变化是在这之后,孩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拉康的维基里写到:

『小孩子由一岁半开始,会对一个来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产生一种原始的认同,并产生一种幻想性认知,对自己能作为一个整体,感到异常的快乐』

之后的事情就几乎都与这个幻想相关联了,我看拉康的理论都是在讨论这个镜像理论,镜中的自我。我理解,那个时候的幼儿,非常具有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幻想和幻觉有区别,但也不是丝毫无关,我相信我一岁多的时候出现过幻觉,但是我实在是记不清具体是什么了……

孩童的想象力一般都很丰富,这个说法我是经常听到的,但是这究竟为什么啊?这和生理结构有关吗?我也知道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幻觉,这个幻觉产生的机制难道和儿童的幻想产生的机制类似?

按我对一些电影分析和拉康学说介绍的理解,儿童会把这种有关于镜中自我的幻想带入下一个阶段,就是识字念书、接触文化的阶段。我想这样就会让大量的东西、语言、文化就涌入了儿童的脑子,甚至影响无意识、还有那个镜中自我的幻想。我看这个理论就是在说,此幻想还会发展到之后的人生,影响人的大多数决策、行动。

这个话题一旦牵扯到这种地步,就大了,怪不得电影批评里可以用这个理论。拉康这样根本性的讨论人头脑中想法的育成很有意思,借助这个理论,我甚至可以将青少年的所有话题都可以按照拉康来做出分析,比如我可以粗浅的分析,如今的广泛被欣赏的游戏、动画、漫画、电影里的角色情节设计,甚至色情动画漫画游戏里的角色情节设计,都会影响青少年内心的镜像自我。抚养者,父母二人,当仁不让,肯定是影响儿童无意识与幻想的最重要人物。

人与镜像自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越看越像是角色扮演RPG的关系……镜像自我就是我想出来的角色,我作为一个人扮演这个角色。

这是对弗洛伊德体系的一种魔改,确实称得上后弗洛伊德主义,又发扬了结构主义,可称得上后结构主义。看得出来,这个拉康,他综合多种学说的能力是真的强。

沧浪一苇

 ID:2756|2020/06/09 04:3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09

看到扫码俩字,拖着下巴就在想,总觉得有问题,扫字是可以理解的,提手旁,古人是用手扫,现在可以理解是扫过所有二维码的像素。码这个字的石字旁就好像有点问题,码几乎都是在电子化的地方,亦或是印刷在织物、纤维、平面之上,为啥不是丝字旁或是别的偏旁,非是石头。

后来查一查才明白,古人是用石头码东西,玛瑙的玛和码有亲缘关系。这有点像英语的calc以及含有calc的词,和石头、数学也是有亲缘关系。

码瑙,造字时应该是这样的,抽象一层之后,码放,再抽象一层是堆放的用词,码垛,再抽象就是计算数字的用词了,数码。可以想象石头对于古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而且可以寻到大量的一致大小的石头,适合数学运算时拿来做抽象替代品,或者是尖锐的可以刻画图形的东西。

沧浪一苇

 ID:2754|2020/06/07 08:5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亚里士多德、康德,两个人都中庸。我如果描述他们,我想我一定会先说到摆在哲学家面前有两个势力,这个哲学家是如何调和、发展,最后合流两者。反正听起来一定像是辩证法正反合。比如说康德就一定要提出康德早先是独断论(正),然后休谟跳进康德视野里打烂他的独断论(反),最后发展出独有的批判哲学(合)。

我就看到有一些哲学家,描述起他们的人生经历一定要分段、前后期,比如康德就需要分段,分一个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早期维特根斯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这说明了这些哲学家在转折期里寻求批判自己,寻求辩证法里的反,发展正反合和的合。

需要分前后期的哲学家属于哲学家里的奇人,我就觉得这种情况是最值得关注的。

因为这个矛盾中的状态是最迷人的状态,或者说悖论中的状态最吸引人,哲学上是这个样子,数学里的悖论就更有的说了。悖论、矛盾、二律背反,相互交织的两种观点搏斗是永恒的话题。

想起以前数学的无穷小量既是零又不是零,牛顿和莱布尼茨极不严格的使用它,被贝克莱点出并嘲笑。还有,物理领域的光既是波又是粒子,这样的“既怎样,又怎样”的句式才能指出未来。多用这个句式,我想这就意味着两个意见在脑子里先激烈了竞争一番。

沧浪一苇

 ID:2749|2020/06/07 11:0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07

从《天使爱美丽》里学到的最迅速的人物立体化的方法,直接叙述这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好像明星偶像的介绍页面一样,往往都有罗列爱好与厌恶。但是电影里的手法巧妙的多,说某人喜欢吃什么没意思,这里面也不能体现性格,说一个人不喜欢在公共厕所和任何人邻近便池小便就太丰富了。

说一个人喜欢挤泡泡纸没意思,说一个人喜欢边监视前女友边在桌子下面挤泡泡纸有意思。

『艾米丽的父亲是退伍军医
在昂吉安莱班的一家温泉疗养所工作
拉斐尔·普兰不喜欢
在别人旁边小便
他不喜欢
别人嘲笑他凉鞋的目光
出水时泳裤贴在身上的感觉
拉斐尔·普兰喜欢
大片大片的剥墙纸
把所有的皮鞋摆成一排仔细上蜡
清空他的工具箱
好好擦干净
然后再把工具摆好
艾米丽的母亲阿曼蒂娜·福尔
是出身于格尼翁的小学教师
她一直是个情绪不稳定又神经质的人
阿曼蒂娜·普兰不喜欢
手指被热水澡泡皱
被她不喜欢的人
碰到手
早上醒来发现脸上有枕头印
阿曼蒂娜·普兰喜欢
法国电视1台上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赛服
用踩脚垫给地板抛光
清空自己的手提包
好好擦干净
然后再把东西放回去

她是苏珊娜 咖啡馆的老板
她有些跛脚 但从未碰翻过一个杯子
她年轻时是在马戏团表演马术的舞女
她喜欢
看运动员失望地哭泣
她不喜欢
在自己的咖啡馆里目睹
一个男人在自己孩子面前被人羞辱
卖香烟的女人叫乔吉特
总幻想自己有病
不是偏头痛
就是坐骨神经痛
这位女士不喜欢听见
“祝福您腹中的果实”(基督教徒献给圣母的祷告词)
这是吉娜 艾米丽的同事
她外婆生前是民间大夫
她喜欢的是 把手指关节弄得咔咔响
我们看见她正为怀才不遇的作家
伊波利托上覆盆子基尔酒
他最喜欢干的事
就是在电视上看到斗牛士被牛角戳中
这个一脸痞相 盯着他们看的家伙
叫约瑟夫
被吉娜拒绝后嫉妒成狂的前男友
他整天监视着吉娜
看她是不是已经找了新人
他唯一喜欢干的事
就是挤塑料包装袋上的泡泡
最后这位是空姐 菲洛奈特
她飞来飞去的时候
都是艾米丽帮她照看她的猫”罗德里格”
菲洛奈特喜欢 碗碰到瓷砖的声音
而罗德里格呢 它喜欢旁观
大人给孩子们讲故事』

可以说与叙事无关的冗余信息在电影里非常非常多,我在说它们冗余之时是犹豫的,因为它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绝对不冗余,完全是这些棉花一样的东西填满了枕头,要不然干巴巴的电影好像睡觉枕着砖头。

沧浪一苇

 ID:2747|2020/06/06 11:4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06

《地狱之刃:塞娜的献祭》这个游戏完全超越了狭义的游戏概念了,玩了之后感觉太震撼。我觉得完全可以按着这个游戏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我不是精神疾病的病患,我完全没有幻听,我也没有幻觉,因此按照常理,我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只能是在浅表。我没有发生过幻觉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他要在小说里安排一些幻觉。

我又不能真把自己逼疯,逼出幻觉,还有我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梦,所以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的诡异至极的梦、幻觉我就没有体会过,我顶多脑补一下,我又没有啥精神异常,这种基于我自己脑补的东西根本不够劲,地狱之刃:塞娜的献祭这个游戏就完全不一样,太TM强了,一瞬间我就明白,幻听是怎么个诡异情况了,戴上耳机的一瞬间我就完全成为一个120%的精神病人。

我有过耳鸣,但是我完全没有幻听过什么话语,要是突然大白天我耳朵里冒出来男男女女或者我自己的声音,我都无法想象这个情境下我会怎样惶恐不安,亦或是自己慢慢熟悉这些幻听,开始与幻听对话。噩梦我做过,我的幻觉顶多是有某个黑影闪过,真实的幻觉我从来没见过,我只能用噩梦类比,但是游戏完全就不一样,游戏来体现的幻觉,有很棒的拟真度、互动性,用电影拟真出幻觉就显得差点劲。

沧浪一苇

 ID:2742|2020/06/05 03: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在卢梭《爱弥儿》里,他认为孩子记住的是单纯词语句子,记不住大的概念,更不用说复杂的观念联系了,卢梭认为孩子们缺少判断的能力,因此也就说儿童不是真正的在记忆东西。我可以想到,这就是他倡导自然主义的一些论据,主张让大自然亲自去教育孩子,绝对不要接触肮脏人类的阴险狡诈。

所以对巴黎的学院,他说『它只能训练出一些阴险的人来,这些人成天装着事事为别人,却处处为的是他们自己。』看上去卢梭对于学院、社会的尔虞我诈早就恶心了,在教育领域竭力避免这些庸俗不堪之物影响儿童。

但是在卢梭《论波兰的治国之道及波兰政府的改革方略》教育一章那里,波兰正在危急存亡之秋,有识之士力邀卢梭救救波兰,此时卢梭对于波兰教育的意见就与《爱弥儿》略不同:

『我希望他当初从发蒙识字之时起,他在书中读到的都是有关他的国家的事情,在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国家有哪些物产,十二岁时便知道波兰有哪些省份、哪些通衢要道和城市,十五岁时便熟知波兰的历史,到十六岁的时候,凡是发生在波兰的大事和出现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他不了然于心,马上能讲得一清二楚。从我所讲的这些情况就可看出我希望对孩子们进行的教育。』

波兰孩子需要识字启蒙,把山川大地、历史烂熟于心,去一个平等的学院里受教育。爱弥儿则需要尽可能的接触自然、不接触学院、不接触人。我看卢梭是想把爬墙、爬树、赤脚、嬉戏、泥巴、跳高、平衡、上坡下坎、与山羊争斗等等的事情灌满爱弥儿的童年。

这让我想起童年时的自由玩耍和被填鸭。把一些东西灌给儿童,这种事情我的意见和卢梭差不多,灌一遍之后,儿童长大了还需要再来第二遍,何苦呢。但是出于对波兰人民的好心,他只让波兰孩子多锻炼身体,没有把爱弥儿的教育理念给予波兰,他应该是看到爱弥儿教育方式出不来波兰需要的人才,所以指出一条中庸之道。这可以说是卢梭内心深处的一个矛盾。

城市居民365天里可能只有踏青时才是深度接触自然之时,我必须说,我离大自然太远了!乃至于卢梭说到要给爱弥儿一个充满野趣童年时,我感到了荒诞。

但是再看看卢梭育人的远景,我可以说这不就是企图用教育再造一个苏格拉底:

『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所以沒有经常去求助他人的习惯,更不善于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学问。不仅如此,他对所有一切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都要进行判断,若虑其后果和分析它的道理。他不夸夸其谈,他要实际行动;他对世上的事情是一无所知,但是他非常懂得他应该做的是哪些事情。由于他经常不断地在活动,所以他不能不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好好地考虑其影响;他从小就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他的经验是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人;正因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他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将来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

可以说波兰人民需要苏格拉底,但是波兰未来更需要的是大量的人才,所以卢梭才这样的妥协吧。

沧浪一苇

 ID:2737|2020/06/05 01:0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6/05

要是我先看一本公认的好书,接受它,把里面的理论学习,然后把读后感写下来,净是谈到自己被这个学说所说服。然后,等到一个月后,我读到第二本书,与第一本书意见完全相反,是怼对方的,而且怼的有理有据,我会怎样?

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可能会感到羞愧,羞于自己不加怀疑立马就接受了第一本书的观点。

第二个想到的是,我不接受两者中的一个,在两者中选择一个站队,就好像意识形态站队一样,选一个理论家支持他,怼另一个人。

第三个想到的是,我完全蒙圈了,感觉两者我都不相信了。

在这几个情境之下,真理究竟在哪里?

这时候就知道费耶阿本德的好了,我打开《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费耶阿本德部分,里面说到:

『从波普尔开始的证伪主义被费耶阿本德推到极端,他完全否定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否认科学界有公正的价值标准。他认为,科学理论虽然被看作具体观点、方法和行为的世界观,但却是并不能、也不需要正确地描述外部世界的“世界观”;它们只是一些由某些社会因素偶然造成的“范式”,在历史中不断变动,其是非真假都是相对的,优劣高下是不可衡量的;范式的功用在于成功地解决问题,但科学问题并不完全来自实在,而与社会环境、个人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费耶阿本德彻底排除了库恩思想中的理性主义。他否认任何科学方法,把范式“无公约性”推向极端。他认为,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被称为真理,因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与它所研究的全部事实完全符合。』

今天我淘到一本叫《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的书,通读了大部分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是人类学领域里的一场理论碰撞的一侧,另一侧是一本人类学著作,米德所作的《萨摩亚人的成年》。这两本书的碰撞太启发人了。我看到,米德此人在一场人类学调查研究里,专门带着预设的立场奔去找萨摩亚人,丝毫不在意事实,只找寻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写出书来,销量上百万,误导了大批人,这不就是完全为了一个理论范式吗?

这书我看之前我还对费耶阿本德嗤之以鼻,现在我明白了,费耶阿本德这是见多识广啊,明白科学研究圈子里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认识了,不要把科学、科学家想的多么崇高、多么客观求真,他们也是人,绝对都会犯错误。不要轻易相信什么别人说的真理。

读经济学书是为了啥?为了不被经济学家骗。读对立观点的科学读物为了啥,为了不被科学家骗。也不是他们刻意骗,他们是某种范式的代言人。这道理似乎也可以到处适用。

沧浪一苇

 ID:2729|2020/06/04 09:4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下载了一本张斌贤《外国教育史》PDF,从最末尾的年表和内容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哲学家,我粗略估计就这样哲学家身份与教育学家身份重叠的,占了书里70%到80%。这不是一个稀奇的事,因为我可以想象,哲学家们都是对人类与人类未来有强烈使命感的人。

这些哲学家论述世界、论述人类、论述真理,最终还是要落到教育上,我可以肯定,教育领域是人类怀揣美好理想的地方,绝对是人类比较积极产生实践的地方,

哲学家思考怎么教育孩子,他第一个会想到什么?我认为铁定是他自己的童年经历!肯定没有一个哲学家会忽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这些论教育的东西。

所以这样我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哲学家套用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总结=一个教育理论。

比如卢梭就是这样的,我可以看到这本教育史说到,卢梭的教育重心在于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的统一。只有这三种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但由于自然的教育无法向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靠拢,因此,只能是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的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中取得主动
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压迫,教师只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这里,教师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因此也被称为“消极教育”』

为什么卢梭会这样想?因为他就是一个野孩子出身的平民!过习惯了淳朴的农村生活,在接触大自然中长大,这在卢梭《忏悔录》里面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忏悔录里卢梭说自己生下来就几乎是个死孩子,因此他必定希望未来教育能够让孩子强健,让孩子在野地里打滚,增加免疫力与肌肉。卢梭没有经历过成年人硬灌知识,都是自己去看书,所以他一定是不接受填鸭教育的。

卢梭认为人性善,社会恶,所以尽可能的让孩子远离社会,我理解这道理的诞生和我这种普通人一样,是被社会伤了,也是卢梭喜欢隐居大自然的一个折射。

至于这种消极教育,我看是不能在如今这种功利盛行的环境下有什么发展,卢梭也对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很不负责任、消极的事情。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这个理论。考虑到卢梭从小没了娘,也不是爸爸拉扯大的,所以从这种角度看到他对自己孩子处置方式的根源,还哲学家?哲学家是卢梭多个面相之一,他也是一普通的混蛋嘛!

教育史的书里我看到,卢梭的教育理论是有专门论著的,成体系的,这工作比前人做的棒,自然主义也影响深远,几乎后世教育家无不受卢梭启发。卢梭是启蒙时代的,所以把启蒙的东西揉进教育理论里不奇怪。等到国家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斯宾塞要求的科学化、人文关怀纷纷加入教育理论,教育就慢慢像现在的样子了。我粗略的翻了一遍书,简直觉得这教育学就是哲学的一个侧面,像是侧视图之类的东西。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