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看拉康的学说介绍,以前总是一知半解,看不大明白。后来发现,许多电影批评理论里用到了拉康,瞬间打开了思路。正着理解拉康好像先理解足球规则,我似乎应该反着理解拉康,我可以直接去看看电影理论怎么运用拉康,这样好像直接看球赛一样,慢慢梳理就懂了。
人幼年时期,刚生下来的时候十分的浑浑噩噩,啥也不知道,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就是只会自动的呼吸排泄饮食呗,连思考都只是很动物性的。甚至我看到有种说法,孩子还只是认为手是单独的手,脚是单独的脚,它们支离破碎并不关联。
事情发生了变化是在这之后,孩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拉康的维基里写到:
『小孩子由一岁半开始,会对一个来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产生一种原始的认同,并产生一种幻想性认知,对自己能作为一个整体,感到异常的快乐』
之后的事情就几乎都与这个幻想相关联了,我看拉康的理论都是在讨论这个镜像理论,镜中的自我。我理解,那个时候的幼儿,非常具有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幻想和幻觉有区别,但也不是丝毫无关,我相信我一岁多的时候出现过幻觉,但是我实在是记不清具体是什么了……
孩童的想象力一般都很丰富,这个说法我是经常听到的,但是这究竟为什么啊?这和生理结构有关吗?我也知道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出现幻觉,这个幻觉产生的机制难道和儿童的幻想产生的机制类似?
按我对一些电影分析和拉康学说介绍的理解,儿童会把这种有关于镜中自我的幻想带入下一个阶段,就是识字念书、接触文化的阶段。我想这样就会让大量的东西、语言、文化就涌入了儿童的脑子,甚至影响无意识、还有那个镜中自我的幻想。我看这个理论就是在说,此幻想还会发展到之后的人生,影响人的大多数决策、行动。
这个话题一旦牵扯到这种地步,就大了,怪不得电影批评里可以用这个理论。拉康这样根本性的讨论人头脑中想法的育成很有意思,借助这个理论,我甚至可以将青少年的所有话题都可以按照拉康来做出分析,比如我可以粗浅的分析,如今的广泛被欣赏的游戏、动画、漫画、电影里的角色情节设计,甚至色情动画漫画游戏里的角色情节设计,都会影响青少年内心的镜像自我。抚养者,父母二人,当仁不让,肯定是影响儿童无意识与幻想的最重要人物。
人与镜像自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越看越像是角色扮演RPG的关系……镜像自我就是我想出来的角色,我作为一个人扮演这个角色。
这是对弗洛伊德体系的一种魔改,确实称得上后弗洛伊德主义,又发扬了结构主义,可称得上后结构主义。看得出来,这个拉康,他综合多种学说的能力是真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