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103|2020/08/06 08: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6

找了个书看叫《美丽之问:宇宙万物的大设计》,据说作者是2004年物理学诺奖获得者,致中国读者部分,我看到他说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玩的游戏非常有趣。它就是想象,一种穿着紧身衣的想象。”我又看费曼的wiki词条里,风格与评价部分开头说,费曼以惊人的物理直觉而闻名,常能避免复杂的计算而洞察问题本质。这让我回忆起来昨天看的书里,柏格森不就总是说这个直觉。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里柏格森部分,直觉的意义一节我看了一下,大致上可以说柏格森直觉、本能与叔本华尼采理解的相似,直觉、本能就是我们的某种生命意志体现,我们可以叩问直觉,而且相比理智的“机械”,直觉非常的“有机”。这样一看,费曼其实就是经常使用这种有机的直觉吧。书里我看到,说绵延概念是直觉的前提,后面说到这个直觉并非字面意义的直觉,而是柏格森语境下的一种方法,既不是灵性灵感,也不是情感,而是一种哲学上最常用的方法。怎么只说是哲学上最常用的方法呢?明明别的领域也是狂用直觉。

沧浪一苇

 ID:3099|2020/08/05 09:0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5

网络生活无疑是我生活里后现代味最浓的地方,偶尔就发现,网上许多人的观点切和了后现代精神。我感觉主要一个特点就是人们普遍思索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的影响,还有几条就是怀疑工具理性、不信宗教认为上帝已死等等的内容也有些体现。

但是,后现代别的部分也很重要,书里一提后现代,就是主要说德里达,一提德里达,就是解构阅读、反体系、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形而上学。在看《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德里达部分结尾发现,德里达的写作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杂叙杂议,是所谓的撒播写作。而前一章德勒兹部分,说到的很重要的东西是游牧思想,德勒兹《千高原》的写作是一章一章很松散的游牧写作方式,这样应该也算是杂叙杂议吧。

杂叙杂议,我觉得非常像是碎片化写作、阅读,既然是“杂”叙,就不是体系化的,就是反体系的。那么我说网络生活是非常后现代,又可以拿网络写作、阅读非常碎片化作为佐证。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德勒兹部分说到,柏格森等人是他的理论营养来源,翻到柏格森部分结尾,也说到他对德勒兹启发很大。由此可以看到,哲学上,德勒兹和柏格森关系很近。

但是德里达是一个比较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反对二元的对比。而柏格森哲学里尽是二元的对比,尽是形而上学,所以德里达与柏格森无疑是理论敌人关系。

柏格森是一个绝对的奇人,不甚出名但是重要程度不次于尼采,从柏格森启发了一大批哲学家就可以佐证。相对于尼采的一腔子火药味,我感到柏格森是一腔的爱,还有总是不断赞颂生命的劲头。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柏格森部分我看到,柏格森可以说呈现出一种桃李满天下的状态。柏格森影响了德勒兹我已经看过,他还深刻影响了人本主义,波普尔、库恩,以及存在主义。尤其是人本主义,我觉得是将柏格森精神贯彻的最忠实粉丝。

沧浪一苇

 ID:3095|2020/08/04 03:0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4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所谓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史》上说这是相对于两大势力而言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说缘起在于,当时行为主义让人普遍感到不满,有人说认为行为主义丢了主体:人,所以有人攻击行为主义。又有人攻击第二势力精神分析,认为他们太过于分析异常心理、过分强调无意识,人们在这个情境下好似无力又无助。所以人本主义联手存在主义,要进行一场基于乐观的革命。

第三势力我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名字非常重视第三这个称呼,这样就有了排序,确实是时间上有先有后,但是排序也可以容易误解成资历辈份等等别的东西。干嘛要排序呢?还要排出第四第五势力?

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距离非常远,可以感觉到。但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离的不远,因为书里也说,很多心理学家是从精神分析分离出来的,自称第二代精神分析师,总之这人本主义有点像是从精神分析发展、延伸出来的,所以又想到称第三势力有道理,但又不尽然合理。

沧浪一苇

 ID:3090|2020/08/03 04:5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3

看了一个伊本·白图泰的旅行故事,后来一想觉得很神奇,几百年前是有所谓的旅行家的,旅行是可以称为“家”的,譬如玄奘都说他是佛学家、翻译家,但是他是旅行家的成分不逊于翻译家。

现在一个人就算是一心一意翻山越岭非常强悍,都不好说他是旅行家。旅行家就应该是全程艰难困苦,耗费财力也不少,最重要的是他带来的信息很好很丰富,这样应该就可以称家了。可能现在压根没有旅行家诞生的土壤。

沧浪一苇

 ID:3087|2020/08/02 10:4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2

在闲的没事时翻《三体Ⅲ》,发现程心的冬眠目的是始于作为PIA阶梯计划与未来的联络员,程心的唤醒是缘于200多年后联合国想要收回属于程心的恒星。于是我开了一个脑洞,感觉冬眠这个东西是非常值得遐想的,程心的冬眠和唤醒都是被动的,或者是组织安排的联络员任务,另外的冬眠者呢?

我想一个成熟的冬眠技术是低花费高度可控的吧,可这样就会想到大批人想要去未来享福,很容易就联想将会没人进行当下的建设,换个思路也可以说,也可以由机器负责建设。要是冬眠技术高花费,少有人进行,不就变成极度不公平的富人福利,想必因此社会里会产生抵抗。

冬眠的唤醒我按照常理去想,要么是一个任务的执行,另外大抵是个人计划的,按照自己的目的计划唤醒。如果是低花费高度可控的冬眠,那我想我要定时唤醒,熟悉熟悉一切的变化。最起码几十年就要唤醒一次吧。

冬眠这东西,意味着对于冬眠这段时间段的否定,对将来醒来时间断的肯定,是有要去一个好地方的决心,有一种冲动,想让生命的时光尽量都花费在好时候,这无疑很合理。但是存在一个阴霾,醒来时是糟糕混乱的世界咋办。所以冬眠策略是一个学问,每个冬眠的人都有必要思考吧。

又在想,一个深信不疑核战、后启示录、人类末日等等话题的人,有可能进行冬眠吗?

沧浪一苇

 ID:3081|2020/08/01 12:1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8/01

看了一个群论的视频,所以又从书里找到了初创群论的伽罗瓦,《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里我看到这个伽罗瓦只活了20多岁,而且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属于纯粹的悲剧。这个人必然可以称得上传奇了。

按我的理解,书里伽罗瓦一直被称为共和党人,也就是他属于反王权的,他生于1811,也就是他幼年经历过拿破仑还有波旁复辟,然后他们家也一直是反王权的。可以想象那时学校一般是保守的,学生一般是激进的,也就是伽罗瓦在这个乱世里被保守势力针对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了。到了法国七月革命,我感觉这种冲突达到了非常激进的状态,伽罗瓦无疑热的似一个燃烧的火炭,却总是被泼冷水。

于是伽罗瓦自寻了一条死路即决斗,死前肠子被射穿,没有医生,他被丢在地上,路过农民给他送到医院,在他的神志清醒时依然不信宗教,拒绝了一个神父的祈祷,被埋葬一个普通壕沟里,幸运的是他的临死前奋笔疾书的60页著作,成为数学的一个纪念碑。

沧浪一苇

 ID:3078|2020/07/31 10:2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3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中段也就是567章都涉及到一对词,否定性、肯定性,否定这个东西是他研究黑格尔得来的,因为我看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马尔库塞部分理性的辩证法一节说否定精神是辩证法的本质,否定意识意味着不想束缚于现存的环境,想要进行超越。我看标题就大概明白单向度的人567章里马尔库塞要表达的就是否定思维这个东西在现代社会慢慢的玩不转了。

第五章 否定性的思维:被击败了的抗议逻辑
第六章 从否定性思维到肯定性思维:技术合理性和统治的逻辑
第七章 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单向度的哲学

他像是阐述了否定性思维转换到肯定性思维,什么是肯定性思维,按我理解当然就是拥护/不批判了,什么叫单向度?我理解就是只有单方面的肯定思维。另一本书《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里马尔库塞部分说到,工人阶级为何不再是领导革命的阶级?当然是因为这种肯定性思维了。看这书后面的哈贝马斯部分就发现大体上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意见相同,工人阶级思想再先进,也大抵没有可能进行直接形式的社会解放,当下的无产阶级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是原来马克思语境下的无产阶级。

沧浪一苇

 ID:3062|2020/07/30 01:2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30

不管是从岛上还是别的地方,总有一种声音,形容一些APP用户、某种人是多么的愚昧,被操纵了意见,对控制者也未曾发觉,对被控制局面的一无所知。我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语境下没有一个人,好似在形容一群僵尸。总之这种形容类似于《单向度的人》,没有一丝人的灵性在内。

至于是不是真的人们全都在控制下,隐性的失去自由变成没有灵性的僵尸?这我不能下定论。但马尔库塞的理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里我看到马尔库塞一章发达工业社会批判一节,我发现有几个有意思的点,可以拿来解释很多东西。

有人感觉,人们发泄的愈加频繁,情感上愈加痛苦,这怎么解释?首先我想到这东西有没有一些实证的证据?其次,我就假设确实是这样的吧,人们现在确实有了多如牛毛的渠道去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可以套用书里这一节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减弱、死欲提升的理论,他说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爱欲压制的社会,与爱欲此消彼长的死欲便处于领先地位。

有人感觉,工人阶级无力,社会里人们即便不幸福,也被束缚住手脚,少有反抗。这怎么解释?这一点我看到书里这一节说,工人因为这个丰裕的社会而削弱了阶级意识,而这个丰裕的发达工业社会又是一个控制力极度夸张的社会,人们头脑会被影响,被大众同化。

我觉得可以这样看马尔库塞理论,丰裕社会让人们不再因为生存物资诸如食物而发愁,这无疑是失去了愤怒的能量源,任谁都会因为丰裕而与现存制度产生维护关系。这个丰裕社会又不是一个爱欲社会,为了维持这种丰裕,人们需要加大力度努力压榨自然、控制人群,这样又好像种下了愤怒的种子,但我想,这种子是不会在人群里发芽的,充其量如马尔库塞所说,那些在社会阴暗边角的可怜家伙能积累足够的反抗能量,可以成为反抗分子。其次,认识到人们被压抑、被控制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也能够愤怒,但是我想,这种愤怒不太够劲吧。

认识到我们被控制的这个局面,不是一件难事,难在反对这个局面;就算反对这个局面了,反对声音又成为了生意的一分子怎么办,这不就成了一件讽刺的事情。资本主义轻易的化解了反对,使之融入不就是万能的一招,啥都能成一个生意,就算骂又咋了,也是生意。所以我觉得这种愤怒不够劲。

沧浪一苇

 ID:3058|2020/07/29 11:4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9

看电视剧亮剑,看到平安县城的战斗结束一切尘埃落定,李云龙去医院看政委,两人谈话,政委赵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句话不适合独立团,这只部队不是一个乖孩子的团队,而是嫉恶如仇嗷嗷叫的团队,因它的首任长官即是如此火烈的性格。他说到这是在进行一场战争,战争是绝对不同于其他事情的特殊之事。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战争、斗争、革命,除了策略与执行,其实更重要的是仇恨与气魄。

我知道,罗素《西方哲学史》里有拜伦,这是别的哲学史不会加入的一人。而且罗素把拜伦放在了黑格尔之后叔本华之前,我想,这真是一个气质与前后不一样的地方。拜伦是气魄非凡的人,贯穿拜伦人生关键词差不多就是反抗与仇恨吧。比如他为工人发声、又领导意大利烧炭党、司令希腊独立部队。

罗素看到拜伦与卢梭是一对互为反面的人,他写到两人的深刻区别在于:卢梭是感伤的,拜伦是热狂的;卢梭的懦怯暴露在外,拜伦的懦怯隐藏在内;卢梭赞赏美德,只要是纯朴的美德,拜伦赞赏罪恶,只要是霹雳雷火般的罪恶。而从拜伦的文学里的某些成分可以和尼采的频率恰和。

沧浪一苇

 ID:3052|2020/07/28 10:4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8

人们会仇恨会发怒,尤其是看到了不公平时,到底是因为啥?从《社会心理学》我看到第十章里说到了挫折—攻击理论,有一段托克维尔的话一段马克思的话,感觉两个都值得琢磨琢磨。

托克维尔说:『当不幸看上去不可避免时,人们可以耐心地承受;一旦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它们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

马克思讲到:『房子自然是有大有小的,如果附近的房子都和这间一样小的话,那它便足以实现一个住所的所有社会功能。但如果这座小房子旁建起了一座宫殿,它就一下子变成了一间破草棚。』

从托克维尔话里,我悟到了,为什么马克思可以带来足够的革命动力也就是仇恨呢?原因是他给了人们摆脱之路!起码成功做到了“人们感到他们可以摆脱这些不幸”。

沧浪一苇

 ID:3045|2020/07/27 03:3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7

自从看了一个量子物理的教学视频之后,就发现这东西是挺有意思。买了一本《量子通史》,看到了哥本哈根诠释是怎么诞生的。我比较留意的是,其中书里第二章最后一节密集的提到了哲学。

总之,哥本哈根诠释的命运系于两核心人物,玻尔、海森堡,书中所言,玻尔大致上是一个实用主义者,非实证主义者,海森堡则是一个严格的实证主义者,我是不是可以说,哥本哈根诠释是一个糅合的产儿?

书里说明了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大体上同性质,像是一对相似却也有不同的兄弟,按我理解不同在于,一个是态度强硬、强烈拒斥形而上学,一个是一般性的拒斥形而上学,而重视做什么。

沧浪一苇

 ID:3040|2020/07/26 04:5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6

以我这多少年上网经历来看,人们到哪都免不了拌嘴吵架,看惯了人宣泄最强烈的情绪,用最粗鄙的话;也看过有大把的人在冷静分析,使用缜密的逻辑。我不妨效仿尼采,把冷静缜密者比作日神阿波罗,把肆意妄为者比作酒神狄俄尼索斯。两种精神存在于世上似乎总平衡着。

为什么人们焦躁的要“快进”,为什么有人在打抱不平时高呼自己血压飙升,又常见有人痛苦于生活对自己的折磨,或者看到哪里都是欲望奔涌不息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我看的都是常人,我没去看佛教徒。常人无时不刻都散发着动物的气息,发动自己的应有的动物本能。

按照尼采的观点,古希腊一些敏感、有创造力的家伙们把这些动物力用在了艺术上,使得早期悲剧呈现丰富的生命冲动,有一种酒神要素,揭示了真实生命的形态。但后期悲剧被尼采认为毁在了欧里庇得斯手里,因为欧里庇得斯使用了日神代替酒神。我不由得想到现在。

要是网络上存在一个人人都缜密逻辑个个都学识丰富的地方,我似乎可以叫它日神论坛,但也可以想到这是一个让人略不适的地方。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里我看到尼采早期思想这部分,发现说到尼采并非反对科学、理性,我体会的是,他反对科学伸手到它不该伸手的地方。这本书里,狄尔泰部分说到的道理基本也差不多,书的狄尔泰部分谈的主要是狄尔泰对于时代危机的警觉,尼采部分也是谈对文明危机的洞察。那么很显然这样从这两个巨匠的思想中推出的道理就是,我们的时代危机好像就在科学、理性、日神上。

沧浪一苇

 ID:3035|2020/07/24 11:0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4

怎么理解伽达默尔?我感觉他是一个和海德格尔志同道合之人,大体上两人呈现相似性,但有些独特观点。诸如警惕技术、警惕理性、促进人与人相互理解、人类团结,这是伽达默尔所一直关注的议题。

我从《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里发现一个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相似点,可以说他们俩同样对“主题观察客体”这件事持有相同的批评态度。主体观察客体,近代西方哲学总是这样想,总是在理论里用这些词汇,总是这样统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而这两人却是要谋求破除这种影响。

书里“伽达默尔对释义学的理解”一节说,领会一件艺术作品大抵上是这件艺术作品向我们展开它的世界,而不完全是主体观察分析艺术作品这个客体。这种对比好比这两者:闭眼倾听莫扎特某一乐曲自己颇受感动,或是以音乐乐理等技术方式分析莫扎特某一乐曲。

而海德格尔一章存在与时间一节讲到烦、上手时,也是在说,人不是在每天观察客体或东西,而是做类似拿起牙刷就用这种事,人熟悉一东西的操作方式后,大致上只会在东西出毛病时端详这个客体。

从这两个概念的的相似性上看,我猜他两人很有可能就此问题交流过。

沧浪一苇

 ID:3029|2020/07/23 10:4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今天在书店打开蔼理士《性心理学》,翻看到第四章第五节,说到动物恋,我不由得立马想到了furry爱好。

首先,可以想象,动物性交的状况连小朋友都可以说很常见到,书里说这是一种拆穿西洋镜的行为实在是合适,因为毕竟人与人不可能公开交合,只有动物与动物在这样做。

蔼理士联想到,常与动物交合者一定是乡野匹夫,是那种长久不见异性且养动物的。要是一想到当前的情况,首先长期没有性伴侣的情况很常见,养宠物的又很常见,人们的闲暇时间又很长。所以可以这样想furry从古演变至今的存在条件。

动物多数没有光滑胴体,而是满布毛发,猪可能为例外。由此,喜爱毛发成为一个重点,而对人类也可以恋毛发,由此这毛发成为一个交点。按毛发分析,毛茸茸这一感觉可以是看,也可以是摸,这两者成为性兴奋的途径。

动物恋的隐藏内涵便是抹杀人与动物的差别,觉得人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动物。这在蔼理士那个年代可能还不常见,那时的文明社会里少有人提出这种说辞,乡野之中与动物朝夕相处的一部分人可能会这样想。现在百余年过去了,人类说不定不那么高傲了,再说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加。因此,向动物发情不再是社会绝对不容的事。这样一想,动物爱恋与文化商业资本一结合就开花。

第四章的名字就是所谓性的岐变,而性为何岐变,这很有可能就是儿童性发育时的种种经历导致,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岐变,岐变与正常究竟有什么界限。我不由得想到,喜欢袜子内衣,这种事情很容易演变成需求,是明显对于资本有利的事情,会不会被资本推动,社会舆论会不断的将其原有的污名除去,乃至于到了未来,这就不再是岐变。

这一想法让我想到了阐述欲望之流的德勒兹,说资本会将欲望之流满足,却又暂时不能全部满足,所以资本会将溢出的欲望视为不应存在的东西打压。而人类欲望是几乎无穷无尽的,就以furry为例,我便感受到了这种无穷性。

沧浪一苇

 ID:3024|2020/07/23 09:1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3

如何理解克尔凯郭尔,似乎应该从绝望开始;如何理解绝望,似乎应该从《致死的疾病》开始;我看wiki里的解释还不错,克尔凯郭尔理解的绝望跟日常意义的不太一样,他所讲的东西我没有意识到那是绝望、致死的疾病。

克尔凯郭尔与黑格尔是如此的相似,而又如此的反叛黑格尔。克尔凯郭尔也讲辩证统一,是有限性和无限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一旦一个失衡,就是绝望诞生之处。

一旦自我无限性太多有限性缺乏,人就陷入抽象、想象——绝望
一旦自我有限性太多无限性太少,人就陷入模仿,不能成为自己——绝望
一旦自我必然性太少可能性太多,人就迷茫于诸多可能性——绝望
一旦自我可能性太少必然性太多,人就陷入宿命论决定论——绝望

沧浪一苇

 ID:3021|2020/07/21 07:2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1

我听说有一对思考方式,叫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大致上想到,什么人会讲过程导向?不逐利的人;什么人将结果决定一切挂在嘴边,商人。以我的经验来看,负责任、有心的中小学教师一般会非常注意过程。想必这会让人的成长经历一个冲突,毕竟从象牙塔跳入到追逐利益的大海里是一定的。

有人就把象牙塔里学的东西推倒了,有人推倒了大半,也或许也有人就是比较固执,都保留了。

注重结果,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反人道主义的。无疑,注重过程是贴近人道主义的。甚至我认为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里都有结果导向的阴影徘徊。

假设有一个小学老师,他谈过程导向,他其实是在谈什么?其实他在拯救世界。

沧浪一苇

 ID:3019|2020/07/20 10:1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20

《现代西方哲学》海德格尔部分为死而在一节说到,先行到死中去就是为死而在,是把个人嵌入死的境界。

小品心病里说到,房子修的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我就觉得这样就是一例先行把人引进死亡这个境界里的治疗行为。

而把人引进死亡的境界里,目的何在?书里后续说到,一旦引入死亡的境界里,受治疗者便会呈现一定程度的醒悟:

『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沉沦和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既不执着于过去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又不懦弱地逃避死亡,而是毫无牵挂地、自由地去开展出自己的最本己的能在,积极地自我谋划,自我设计,以便实现最能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在的各种可能性。』

我又想到,书前面的沉沦部分不是说,人常常受到诱惑,进入常人状态,开始不再追问本真、寻求本真。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样就是两股力量的角力,好像又进入了辩证法的范畴。

沧浪一苇

 ID:3016|2020/07/19 05:5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从《宗教心理学导论》第七章里看到了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宗教理论,其中我看到,弗洛伊德说到,上帝是一种父亲形象,荣格的理论里,提到了原型,其中母亲是仁慈、关爱、再生能力、生育的象征。

我又看到此书的第三章第十二节里说到,天主教与新教的一个差别在于,天主教特别在意圣母,我觉得圣母崇拜一定是一种阴性的崇拜,是一种有别于父亲形象的崇拜啊!

由此发展到社会领域,管理一个国家或者公司,无疑可以套用之来进行解释,我不敢断言严父慈母是一般家庭的形式,但一定也有普遍性。以一种压制性的方式管理,犹如父亲治家,以仁慈、爱的方式管理,犹如以母亲治家。

我前几天曾被《货币哲学》中译本前言“金钱、性别、生活感觉”这个文章启发,觉得世界正在由于女性主义兴起而增添了阴性气质,所以,我是否可以大胆假设,阴性气质、母亲治理就是一类善的治理方式。

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其实我也可以变化成说是父亲的治理形式已死,世界将变的更具有母亲的治理形式,特别是荣格原型中的母亲具有的仁慈、关爱不正是现在时代的重点。容许最顽皮的孩子发声,仁慈教化子嗣正是母亲的风格,而反观父亲的风格不正是禁止发言,粗暴填鸭,严厉批评,野蛮干涉。

沧浪一苇

 ID:3008|2020/07/19 04:5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19

wiki上说中文mooc的起点年份是2012年,然后我就打开搜索引擎,切到图片搜索,搜在线教育或者mooc加市场规模,发现基本上也是以2011、2012开始统计,而且从图表上和最近的新闻事件里分析,这绝对是一个朝阳产业。

于是就在想,这东西怎么才能够做成一个好的。赚很多钱、或者人人皆交口称赞,这两者有没有可能兼得。首先我觉得这个行业全部围绕着学习,学习毕竟是永恒的善,所以做到人人交口称赞比赚快钱容易。

毕竟学习就是学习,理性的恬静的,最好没有狂欢节打折、最好没有冲动消费诱导性消费。所以赚不了快钱啊。

设想某一个在线教育公司,它本质上是资本催化的,由于资本天性逐利,且资本没有很长时间等待的耐心;而实际上培养用户又不能逐利还要有需要耐心。所以它的决策者怎么平衡这个东西就很有道道。我设想的平衡在于,资本会设计一个局,比如先免费后收费的局,决策者则要考虑盈利与名声,这样盈利和名声就成为天平上的两头。和其他商业领域一样,好似形成了一个辩证法里的矛盾。

我联想到我看过的一本叫《组织社会学十讲》的书,其中第一讲导论里说到,『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研究发现:美国1900年存在的大学和最大的企业,一个世纪之后,大多数的大学都生存下来,而大多数的大公司都死亡了。为什么这些不同的领域和组织类型会有如此显著不同的生存率或死亡率』

作者应该是暂时玄置了这个问题,但以我肤浅的理解,在线教育虽说也可能逐利贪婪,但它接近学校、大学性质,因此我预测它们的生存期也可能稍长。至于为什么大学的寿命长于企业,我就想到主要是由于长寿的大学平衡盈利与名声这种事情做的好,或者是由于教育毕竟含有学习本质上的善。我也算是在说,盈利的冲动如果不能得到牵制、平衡,就会颠覆掉整个公司,导致了数据上看,公司的寿命短于大学。

我或许也可以说,善于平衡的,才能存在的时间长。

沧浪一苇

 ID:3003|2020/07/18 01:1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18

要刷牙时,我不会仔细观察牙刷毛的粗细,也不会仔细观瞧牙刷的曲线,拿来就刷,但我确实有做过观察这些事,那时我是在观察客观对象。就以此情景来说,背后就有海德格尔发展的一套理论。

据《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海德格尔一章存在与时间部分,其实“客观的观察一个东西”是属于传统哲学里经常提及的事情。我们最最常见的与器具的关系不是这样的关系,而是器具对我呈现上手性,即作为对我有用的东西出现。

我发现,不管是书里还是公开课视频什么的,观察客观器具与海德格尔“上手”是经常进行对比的一对。

书中说海德格尔理论里,我们是在一个关系网里遇到器具的,关系网里有器具的制作者、制作器具的工具等等等等。并且,此在与上手事物有所谓的“因缘”,按我的理解,就是说牙刷使我卫生,锤子使我修好木屋,木屋防风避雨使我生存。上手事物的存在维持了此在的存在,即是因缘。

就以此理论为基础,我觉得我应该更关心我经常使用东西的制作流程,更关心我使用东西的原理。从这个充满佛教意味的因缘一词里,我明白我应该做的事,似乎就是更透彻的理解上手事物以及它的关系网才对。我与它的关系乃是因缘而非奴役。

由此我对于一些东西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我最近看了几个视频,是从面包板上架构一个显卡、从面包板上架构一个计算机,看了这种理解原理的东西我感觉受益匪浅。还有我似乎应该清楚的了解当代工业是如何使用机器人和流水线的,工人是怎样进行的生产过程。或者理解计算机的系统是如何工作,无线通信有线通信是如何工作的。

海德格尔谈过艺术、语言,谈过技术,谈过上手事物,其实都围绕着一件事,就是围绕着存在,探究存在的真理,《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海德格尔一章的末尾说到,他希望颠覆西方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传统,颠覆“人支配存在”这种事情,以“人看护存在”取代,终将人纳入存在的真理。我想,这是他与萨特的纠葛之处吧。

沧浪一苇

 ID:3001|2020/07/17 11:5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17

还记得萨特有本书,赫赫有名,《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但我了解到,其实海德格尔在此意见上与萨特存在争执。

我读《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海德格尔一章末尾部分看到海德格尔坚持:『西方形而上学从开始起就走错了路,遗忘了存在,而不适当地突出了人,以为人可以随意支配存在。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性文明的种种问题,根源于此。』可知海德格尔、萨特相争执的问题根源在此,人道主义从根上就还是老味道!是“不适当的突出了人,以为人可以随意支配存在”,而海德格尔作为老味道的批评者当然和萨特意见相左。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海德格尔一章不断提及,西方文明被海德格尔认为从根上、老味道里就蕴含着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种子。按我理解,虽说海德格尔接过尼采从事哲学的大锤,却没放过尼采,照样锤了上去。

在《存在与时间释义》引言里,我看到详细叙述,『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形而上学的实质就是虚无主义,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虚无主义是形而上学内部隐藏着的一个基本运动,也是西方历史的基本运动』

『形而上学之所以是虚无主义的,是因为它忘了存在,更具体地说,忘了存在的意义。存在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另一个存在者制造,最高的存在者(在基督教那里是上帝)是一切存在者的原因,因果关系成为人们用来解释存在者最普通、最粗鲁、也最直接的东西。事物除了被产生和被支配外,没有意义,更不用说存在的意义。』

所以一整个逻辑推出来就是这样的,甭管是尼采,或是萨特,尤其是萨特和人道主义,他们强调人,好像将人类置于整个宇宙之核心、重心,也绝对不会放弃将人类视为重心。这是海德格尔所不喜欢的,一定是拒斥这种东西,因为我看到的书里都点明,海德格尔将这种东西视为形而上学,而他又认为形而上学的实质就是虚无。

海德格尔也经常用此在这个词,不使用人这个词,我想一定是因为这种思考才这样做啊。

想到支配,人类就是支配着种种东西为己服务,人类甚至支配着同类啊!

沧浪一苇

 ID:2997|2020/07/16 02: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初学海德格尔时,常常感到如同撞墙,窥不到门径。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有如此的感觉,因为没能把握住根本问题,或者是说没有真正的认为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究竟有多么重要。

如果海德格尔理论是一棵树,不去关注它根上的问题起点,也就没法发现这个树有多好,就可能觉得这树没根,是玄学,海德格尔也会被自己当成一个玄学家。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里,海德格尔一章存在与时间一节说到,海德格尔一生甚至到了老年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关注点,他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问题,我觉得也可以说是存在的真意义被遮蔽,人们把路走偏了,他一生都致力于去除遮蔽。

而初学海德格尔的时候的我,必然是对这种空泛概念丝毫无感的,丝毫不认为这东西需要怀疑、改变。正如《存在与时间释义》里我看到第一章第一节说:

『持这种教条的人的理由是:“存在”是最一般、最空洞的概念,因此它不需要定义也不可定义,所有使用它的人自然懂得它是指什么。结果,存在这个引起古代哲学家困扰不安、但却被遮蔽的问题,竟然在后世哲学家那里成了根本不成问题、不言而喻的东西,以至于谁要再去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谁就会被认为在方法上有问题。』

而海德格尔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重估这个不曾被人重视的根本问题,这不就是尼采的告诫,而我以前觉得尼采火药味如此浓烈但海德格尔温吞吞的少有攻击性,现在看来,海德格尔火药味其实也不逊色。如果不能弄明白海德格尔攻击、反对了什么、为什么反对,就没法入门。

沧浪一苇

 ID:2994|2020/07/16 03:5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16

据说不管是新冠病毒还是世界上各种生命,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它们的种群扩张都是慢慢受到抑制。而且这种规律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普遍存在,所以听到这里我就觉得,新冠病毒的统计曲线和世界人口统计曲线不就是类似的意思吗?

生态学、流行病学都用一个逻辑斯谛曲线预测种群数量,呈现s型。其中这个曲线的介绍说到,种群生存在有限资源的环境里,这个环境有容量,而且种群扩张有压力,那么我现在看到广泛存在的丁克、不婚育思想、LGBT,是不是就是压力施加后人们心态的体现。铺天盖地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消息让人都明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太妙,我看真有可能到了环境容量的上限了。

我觉得世界人口曲线里,多大的战争,多大的瘟疫,看上去都不甚明显,我可以隐约感觉到1400前后的数据有点不平滑,好像是黑死病,二战时期的数据也不太平滑,但不仔细放大了看不出来。人类总数在不长的时间内直冲70亿,这是最明显的,明明丝毫感觉不到有任何压力在施加于我们……

沧浪一苇

 ID:2992|2020/07/15 04:1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7/15

卫生这个词,我一般都是用它狭义的部分,指清理脏东西的那种意思,但是现代汉语词典说的很有广义的味道,就是能防止疾病有益健康就行。所以立马就想到精神病卫生。我想到,精神卫生一词乍听上去,暗示了精神存在脏污,或者精神的某些东西致使病产生。

据查vividict.com,我看到衛与围其实在很早的时期亲缘很近,衛与围都是防御与巡逻之义,两者有一点差别,围是绕城巡逻,卫是所谓警戒护城。卫生的生则可以视为生命,或者健康。

卫既是警戒,那么精神卫生谁会警戒呢?总觉得大抵都是不注意时慢慢有了问题。具备精神卫生的警惕性真是很不容易啊。

2025年9月
« 8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