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611|2020/12/08 08:1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8

再一次看凡勃伦《有闲阶级论》,感觉比从前的理解深入了一层。

我不喜欢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许多现象,但我也曾感觉难以梳理眼花缭乱的世事,鲍德里亚和凡勃伦的文字给我一些启发,我像是找到了梳理事情的线索。比如借助鲍德里亚,可以分析并看清楚消费社会,看清脱离商品使用价值的符号消费是怎么回事,以及数字化带来一种诡异的超真实。

我以前只是粗浅的、表面的理解炫耀性消费,没有意识到其实这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事情还关乎到消费社会里的人们制造出债务,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畸形的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有可能会害了所有人的生态浩劫。凡勃伦分析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鲍德里亚也曾分析休闲中的消费,其实他们说的东西大致相似,但在表述上不同、侧重不同。

我很清楚,反感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心态与反感劳动的心态往往相伴相生,我认为反感劳动是万万不行的。这只不过是人性之中的怠惰借着反对资本主义的机会获得一种病态的正当性。我也承认我曾处于这种病态之中。

《有闲阶级论》也大量论述了有闲阶级对免除劳动的心态。我认为,反感劳动,而且沉溺于超真实和符号消费,与此同时还又反对资本主义,不就是南辕北辙的奔向有闲阶级方向了。

沧浪一苇

 ID:3607|2020/12/07 03:5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7

我看到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里的尼采一章“批判历史主义”一节非常详细的解读了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第二章,看完感觉非常棒,可以说把尼采晦涩的文字梳理的很清楚。

黑格尔把自己的那个时代视为世界历史走到了终点,是一个已经达到顶点的绝对运动,针对这样的说法,尼采断言历史进程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历史的完成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令人厌恶的,尼采认为这将会导致人类的堕落。因为人们在终结的历史里无所事事,那是一种恶心的,没有发展也没有抱负的状态。

整体上我感到同意,但是书里还揭示了大量尼采论述的细节。我感觉启发很大。

我看到书里说,前黑格尔时代的人粗浅的理解历史,大抵就是把历史理解成偶发事件的排列,黑格尔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存在规律,却说历史会有结局,尼采不会同意前黑格尔时代的人,也不会同意黑格尔。我的理解就是,黑格尔扬弃了前人的历史学说,尼采同样扬弃了黑格尔的历史学说,因为我相信尼采也接受了许多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真知灼见。

从前面的观点可以看到,尼采永远是关心人本身的,而且非常期盼人的崇高。

所以文中还表述说,尼采认为一个人不能记过多的历史也不能记太少的历史,历史应该恰当的把人包起来,历史应该尽量对人有益,比如人应该有益的好古,还有从事有益的历史批判。

什么是不恰当的包起来?人如果不懂历史,过少的历史会让人盲目。人也可以滥用历史,就是说历史不能产生益于人的功用,比如好古过度,可以使得人过度沉湎于古时,批判过度,可以使人走向全面否定古人。

尼采还从这里发展出来自己的一套真理观念,他怀疑历史能否被人们客观的看待,他也怀疑历史是否能被不偏不倚的探索。

历史学家可以确定米开朗基罗的生日,但是艺术家才能真正理解米开朗基罗。历史里能挖掘的东西太多了,不少挖掘者自称是用了科学方法,而且挖掘者大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客观真理。尼采看人看的很准,人这样一种生物很难客观,故此产生一个疑问,客观真理是否真的存在呢?

由此就可以看到,当代哲学里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相信客观真理这类说法,就是打尼采那来的。我认为尼采始终坚持的观念是,没有永恒的事物,所谓的真理也不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变化才是永恒的!

沧浪一苇

 ID:3604|2020/12/06 06:2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6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是个让人读完就晕的书,不过我还是借助很多别人的解读理解了一部分。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里,拟像的三种层次类别是这本书第二章的论述核心。

理解鲍德里亚的重点就是要理解他经常提及现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早就背离了使用价值,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脱轨的状态!总而言之,这样的状况使得生产和消费形成了新的逻辑:生产变成了为生产而生产,消费变成了为符号价值而消费。

鲍德里亚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是历史上三个层次的改变,历史经历了①仿造②生产③拟真,这三个层次

我理解第一个层次是指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用大理石模仿很多东西。

第二个层次是指工业革命及以后,人们设计东西进行生产,并且一件物品往往可以进行大量复制。另外关于这一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也对于机械复制的时代进行了研究。

最重要的第三个层次是指拟真,生产开始改变,变的数字化、超真实。

这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工业阶段,如果以机械制造举例,就是说前一个时代是通过模具而进行大批量同质化生产,而后一个时代则是创造性的生产,比如3D打印产生各异的个性化产品。而3D打印的根本需求则是一个三维模型,这个模型是数字化的,修改模型也是从数据文件这个上进行修改,然后越想就越明白,超真实的世界离不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

从纸质机械图纸—电子机械图纸的演变中,还有纸质建筑图纸—电子建筑图纸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一种规律,设计便利之后,大大增加了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这样使得一种趋势发生:东西的使用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符号价值反而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可以想象随后,东西的符号价值就用来彰显个人社会地位。

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处处充满超真实、处处数字化的世界,超真实就是指比真实还要真实,例如我们看到屏幕上的明星,再看到实际的明星,我们很有可能感到屏幕上的明星更加光彩照人,线下的明星反而让人失望。这是因为各种数字技术对屏幕上的他进行了修饰,因此屏幕上明星比实际线下明星更加真实,这就是所谓的超真实。

比如我还可以举几个例子,从昭和偶像到平成偶像,再到虚拟偶像,偶像接触数字化的程度随着时代发展愈加花样繁多,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精心调音的歌曲,还有先进的美颜技术广泛应用,然后偶像居然变成只存在于电子层面了。这些经历让人轻易体会到生活充满了超真实。

现代大众传媒是畸形的哈哈镜,真实消息往往遭到折射,传达的东西罕有不是偏颇的,因为大众传媒往往是资本、政治势力的工具,从而被各种因素影响,报道出来的东西也总是超真实的。

我还发现,现在有的老电影都进行了彩色4K高清的人工智能修复,这里面数字技术为老电影弥补了很多细节,也成为一种超真实。突然让我感到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超现实主义吗。

还是那样一句话,理解鲍德里亚的重点就是要理解他认为现在的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早就脱离了使用价值的轨,生产变成了为生产而生产,消费变成了为符号价值而消费。拟真至超真实的原则,还有数字化原则已经替代过去各行业生产的原则而支配着一切,不论是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显得太古旧,为此都需与时俱进的增加新补丁。

沧浪一苇

 ID:3602|2020/12/05 11:5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5

曾听过一个说法,不懂IT技术就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假如以后人们的IT技术都很厉害,人均有很强的能力,那我感觉制作游戏将会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就像如今的人写小说或者摄影摄像很普遍一样,以后或许会经常用游戏说明事情,或是抒发情绪、讲故事、艺术实践。到时候游戏浩如烟海,可能普遍都会带有个人强烈的风格。

沧浪一苇

 ID:3597|2020/12/04 12:4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4

为了详细的了解拉康与鲍德里亚的关系,找了一篇文章名为《媒介之镜——对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的拉康式解读》,从中读到了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到了鲍德里亚《致命的策略》:『我们可以在《致命的策略》的一个故事中看到镜像理论对鲍德里亚的深刻影响。巴拉格尼亚公爵是一个相貌怪异可怖的西班牙贵族,而他的妻子则是西西里最美的女人。为了弥合这种相貌上的巨大落差,公爵建造了一个以其自身形象为范本的别墅。别墅中装饰着侏儒和怪物,遍布凸面镜和凹面镜,从而公爵夫人以为她自己丑陋不堪,这样一来,她就会无怨无悔地爱着与她一样丑怪的公爵』

第二个故事是博尔赫斯地图帝国的故事,我曾经看过,就是一个帝国沉迷绘制大型地图,乃至于整个帝国都是地图。这个故事细想很诡异,有不断的递归,另外,还可以想到这种拟真的东西竟然直接影响了真实。

第三个故事:『《红楼梦》第十二回中會写,贾瑞正照风月鉴时,每每见凤姐招手叫他,便进去云雨一番,如是再三,而直到最后被鬼隶索命,还不忘大叫,“让我拿了镜子再走”。镜像之魅,真能勾魂摄魄至此。镜中之像绝非对现实的简单映照,它甚至也不能被称为幻觉,它对主体的诱惑、对现实的吞没,均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几个故事我这样理解,拉康的分析镜子正是鲍德里亚分析的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背后暗藏了阴谋与密计,而正如拉康所分析的,人就是镜子塑造,用点专业的词就是,主体并没有内在性和先验性。

第三个故事特别的指出,别看我们每天看电视玩手机,这种镜子是一种高于人的东西,因为这种镜子是施展权力与诱惑的场所,所以它很难受制于人。这种镜子存在一种持久运作的威仪,还有诱惑/超真实的甜蜜,很容易让我迷失。总之我与它肯定不对等。

沧浪一苇

 ID:3589|2020/12/03 04:3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3

在我的理解里,拉康精妙的分析了镜子与人关系,而诸如德波、鲍德里亚之辈则看破了镜中东西的真相。假如能把两方面的理论联系起来岂不是珠联璧合。在我看来,拉康与鲍德里亚的论述有相关联的地方,鲍德里亚所分析的拟像与仿真、真实之死与拉康理论很有联系。

我读过《消费社会》后发现有必要用通俗的方式概括一下鲍德里亚。首先,我觉得鲍德里亚在表达,消费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意义链条。诸如高档女士皮包和高档汽车的背后存在一整套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的暗示,高档汽车→豪华别墅→奢侈装潢→游艇→私人飞机→等等等等。假如一个人呆在人烟稀少的荒野上,拥有高档汽车高档皮包是没有意义的。但人们聚在城市,这样一种社会地位的层次区别就极为重要。

消费社会里,人们普遍进行一种缺乏实际意义的消费,表现为消费品的实际用途、使用价值往往不被消费者重视,反而符号消费被不断强调。这种社会地位与消费品、生活方式的联系关系相当结实,谁违背了就如同触犯了社会禁忌一样。总之人们被这一套符号秩序统治着,人们在这种统治面前毫无尊严,没有平等与自由。

消费社会里,最可怕的就是大家都不消费人人好似佛教徒。最让人担忧的就是消费不足,因此商家要促销,国家要用一些手段激发消费,消费总体上是一种对人的规训,为了用消费品满足欲望,人们去劳动和创造,整个社会才会发动运转起来。

在劳动时间内人们工作,在下班之后人们休闲,好像生活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献给工作一部分是自由支配。但是,这种自认为自由支配的感觉是一个错觉。其实这种休闲是国民的集体使命。

这种集体使命的意义在于,人们去休闲,其实就是去消费,去消费就意味着服务业的存在有了意义,国家促使人们去休闲,其实就是促进服务业,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就是规定人休闲的时间。

在市场经济体系里,我们常常听到“时间就是金钱”,人的时间就是一种价值,好像一部分时间出售给公司,一部分不出售自己留着自由支配,自由的休闲用。且不论连休闲时间一并都出售的996工作者,就说正常进行休闲的工作者,他的休闲时间就是自由的吗?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里不存在自由的休闲,我理解这里面的意思就是,休闲时间里有人打游戏、看电视、看视频,有人钓鱼、有人去景点购买纪念品、有人逛街买买买,有人打高尔夫球、骑马,休闲就是消费社会大体系的一部分,休闲时间就等于我拥有的高档皮包高档轿车,正如高档皮包高档轿车不能放到荒野里一样,休闲被用来显露社会等级,也是一种国民集体使命。不得不问,这种好似自由的休闲里面有什么自由?

看完鲍德里亚有关休闲的理论后,我就想到马克思所说的那种自由的劳动与休闲。我如果还有当代消费社会的思维定势,在这个前提下思考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休闲那肯定不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当代人,其休闲观念还被困在消费社会里,在想象马克思笔下的自由时,容易囿于消费社会、拜物教的体系里。

沧浪一苇

 ID:3582|2020/12/02 12:2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02

读了一篇伯格森《笑》的梗概,说到喜剧就是发现活的生活之上有机械性的东西,所以喜剧是有现实作用的。不禁联想起涂尔干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里有一对情侣,女的会抛橘子杂耍男的会机械舞,当跳起机械舞时便引发孩子的笑声。这是一个浅显层面的机械,即机械舞,伯格森所言的机械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有机的东西或者活的东西,比机械的东西要好,这像是一种思维模式。人看到拙劣的机器人之后一定会产生一种有机体强于机械的联想。但不知道,有机体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械体?这样的话,有机—机械的比喻的背后,是不是就变成复杂—简单的问题?

沧浪一苇

 ID:3579|2020/11/30 03:1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黑屏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和显示器是可以反映一点点人影的,我看这个人影很有意思,这个人影不比普通镜面上的人像,它根本就不清楚,所以人们根本没有看的必要。而且黑乎乎的,要是遐想它的内涵,可能得到一些词,比如神秘、深邃、阴暗、空虚、无意义。人都极少注意它,有时候人意外的注意到这个自己的黑影还会不太舒适。

黑屏意味着节目、影像、界面等等东西不显示,而它们显示时,就是黑色人影去除的时刻。根据我对拉康与镜像的一点粗浅理解,我是否能把这个黑色人影比作一种接近本真的东西呢?因为正常镜子上的人像清晰又具体,而这个黑色人影模糊,模糊靠近本真。正常镜子上的人像给人的印象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很易变,黑色人影则不易变,这种稳定靠近本真。黑色人影很无意义,无意义比较靠近本真。黑色人影看上去很空洞,像是没有冗杂的东西填充,去掉了很多很多,这种空洞靠近本真。

《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第十一章第四节拉康部分讲到,拉康的理论与分析影像是关系很紧密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境都称为镜像体验,书中说:

『1970年,让路易·博德里首次将电影银幕比喻成一面“镜子”,观众通过这面镜子(即通过观看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活动)而获得自我意识……其实,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境都称为镜像体验。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既看到了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影像),又要调动和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现实)来理解这些内容,影像与现实、在场与缺席交织,观众从中获得对于自我的认识。』

文章提醒了我,我们很容易就会混淆了现实与想象,不用说婴儿,就说成年人,清醒的看穿美颜工具的内涵就很不容易。根据文中描述,婴儿将镜子里的影像混淆为真实自己,又不断的通过别人的话语和期待去确立自我。再加上我们接触的无数影像不断撩拨思想的世界,从此整个人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不断误解的过程。

这样分析一番感到很荒谬,于是我看那个黑屏里的黑色人影才是一种接近本真的东西。现代人的一辈子是啥,我看不过是屏幕亮了……屏幕暗了……屏幕亮了……屏幕暗了……屏幕亮了……屏幕暗了……

沧浪一苇

 ID:3573|2020/11/30 01:0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30

得到了一本海报女郎的画册,于是就想起二战时期美国海报女郎为什么成为一种现象。严明纪律的军队的诞生在一个总是与自己国民相处的环境下。而帝国主义的军队远征在敌人的土地,军队实际的性质便凸现出来,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精壮又富裕的小伙子出征在外会有大量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美国当时经济和相关的文化也很发达,于是可以看到,海报、招贴画、飞机机鼻上都有色情和软色情的女郎,而且他们可能在盟国和敌国对下半身的管束也不怎么严。就这样,安全套的多用途性让它成为一种战略物资,色情杂志、海报、性病预防药物也是需要物流配备给大多数士兵。

沧浪一苇

 ID:3569|2020/11/29 04:0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9

电视剧《纸牌屋》的片头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我记得这个片头是华盛顿周边风景,从白天到黑夜,由于是快放,人群车流云彩快速的流过,我看这个片头选景比较讲究,里面对云彩密度是有要求的,是一个晴朗与多云之间的程度,云彩遍布天空并流动,不是万里无云也不是一整块乌云盖顶,我估计就是为了体现华盛顿表面之下的波谲云诡。

每天我都得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大堆新闻,说实话往往我都是非常不带脑子的去看去评价。其实事实真相在信息流动中、讨论之中很容易变了模样,现实生活里的权力、金钱、娱乐的游戏可能比电视剧精彩多了。我看,最为波谲云诡的就是传播这件事。面对当代的传播我可能还是太幼稚了,应该使用理性或某些分析技术去武装自己,没有火眼金睛也许也可以看清真相。

事情发展到产生新闻被我看到,信息在中间不知道被多少人加了多少佐料。得到传播的真相是一件需要费尽心机的事情。我看到一本书叫《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看了一部分之后感觉我暂时没有去进行定量研究的可能,不过定性研究的理论我有很多是熟悉的。

另外这本书经常提到一个叫做吉特林的人,他对1965年美国学生反对越战的运动中传播与媒介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我感觉这个研究被反复提及一定是因为揭示了很多传播学的东西。

这本书第十一章第五节,我看到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描述究竟会对新闻有什么影响。宏观就是给事情定性,中观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与影响,微观就是新闻的语言修辞与字眼。人们大多不愿意记忆过多新闻细节与事件,往往人们看新闻喜欢特别直接的定性、判决,久而久之,刻板印象也会形成,而新闻所给予的,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帮助人们直接下判断。书里我看到一个很棒的例子,吉特林研究美国越战与学生反对运动中,媒体从一开始同情,到态度180度转弯,开始宏观定性成极端分子的社会运动,选择性的描述中观事件,微观层面措辞上大多采取贬义,这就是媒体常用的框架搭建法。

沧浪一苇

 ID:3564|2020/11/27 12:3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7

我对加速主义的理解是它也属于反对保守的变革一派。加速主义的维基看到德勒兹与伽塔利两人是一个理论源,而德勒兹我知道他从事的哲学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反资本主义。

我看到《当代政治哲学》这本书的编排结构表达了现代政治哲学的结构,是罗列了自由主义与五个批判自由主义的主义,我觉得可以把加速主义列入一个特殊的中间位置。

加速主义面临的处境是什么?是国际层面上左翼长期以来愈加失势,人们心中的激进火焰愈加暗淡失去能量,社会的治理术非常强大,世界物质丰盛人们大肆消费,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生产力空前发达,极度丰富的娱乐使得人们思维麻痹……

这种情况下,政治哲学思考层面上,如果踩一脚油门,这一脚油门下去,事情会不会变得更糟。这一脚油门下去,不得不让人思考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扬弃究竟能不能做到,否定能不能出现?未来是乐观的呢?还是悲观的呢?

沧浪一苇

 ID:3562|2020/11/26 05:1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6

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的结构被这本书的第二版序言所描述,其中说到二三四章为对自由主义的拥护立论部分,第五六七八九章是五个不同角度的批判理论。由此结构理解当代政治,我感觉还是挺合理的,而且视角之杂多能激发大量思辨。

我从社群主义一章第七节看到一个论点很有意思,自由主义宽容观念源自于什么?答案是:

『我们需要考查宽容的观念。无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概念上讲,自由主义与宽容的确是紧密相关的。宗教宽容的发展是自由主义赖以产生的历史根源。西方世界的宗教宽容起源于无休止的宗教战争,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一个共识:不存在共享的宗教信仰可以支撑稳定的宪政秩序。按照罗尔斯的观点,自由主义者只是把宽容原则扩展到了其他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如“意义、价值和人类生活的目的”。

但如果自由主义的确可被视为对宗教宽容原则的扩展,就有必要认识到西方世界只是采取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宽容,即采取了个人良心自由的观念。』

这意味着秉持着自由主义干涉社群主义,强调人的自主,便是将自己至于一个不宽容的境地,背离了宽容观念,自主与宽容成为矛盾。不禁想到这个矛盾和矛盾的发展规律。

沧浪一苇

 ID:3558|2020/11/25 08:5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5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导言部分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小说伪学者,伪学者喜欢并且擅长分门别类,有的按时代分门别类,XXXX年前的,YYYY年后的,AA女王时代的小说,或者分成前小说、原始小说、未来小说、流浪汉小说、公路小说等等等等,甚至有人按照小说的写作日期、长度、地区、性别、观点等分门别类。

我突然就明白过来,本子的tag就这样啊。于是就在反思,分类、命名、标注之类事情的真实内涵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给予事物以名字?事物有了名字就进入人群的讨论视域里,事物没有名字,就完全没法进行讨论。也许有时一件事物的内涵丰富且层次多样,一个名字、一堆tag并不能完全概括。

伪学者对小说进行伪学术研究的行径被福斯特批判,读者必须要直接跟小说进行较劲才算是真正的研究,而伪学者并没有这样做。我的想法就是,一本小说被一个名词被分类是个存在的事实,但是作者与小说完全可能可以跳脱此词,小说/本子不就是有意思在个人特色上,某种程度上说,个人没有特色是可悲的。

沧浪一苇

 ID:3556|2020/11/24 10:3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4

有人说现在人普遍政治冷感,我认为如果一个政治议题有关自己的命运,或是很有意思,那一般人还是会很积极讨论的,冷感存在于一些与己无关的地方,或是没意思的地方。

读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第七章第二节公民共和主义,这里思考了现代公民为什么认为政治是一个很贫乏的事情。我看到了一个观点想要吸收古希腊政治的精髓,对这种观点我感到赞同,书里提到:

『共和主义者经常论证说,今天的政治生活相比古希腊那样的积极公民资格,已经变得贫乏了。政治生活在规模上太大了,或者太被金钱所操纵了,或者太受媒体的阶段性影响了,或者太受“专家”的控制了,以至于绝大多数公民认为政治生活意义不大。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我们能够按更吻合人性的规模为政治活动创造场所(如古代雅典人的面对面的政治),并保护这些场所不受到金钱势力、媒体娱乐或官僚技能的渗透,那么,人们就会发现政治实际上要比他们现在从事的政治要有意义得多。』

如果人们普遍感到政治很有意思,是个值得参与的“游戏”,那就还好,虽然这么说是很轻浮的说法。但是如果出现人人对政治无比冷漠的境况,所谓的共和二字岂不就就完蛋了,可以试想反乌托邦的结构里很有可能就是这样。

哈贝马斯有一套政治公共领域的理论,但我很难想象它会成真。因为很多人觉得政治乏味,书里提到,和古希腊相比,希腊人把私人领域视为贫乏,private一词的希腊词根就是privation即贫乏,不认为其中有什么价值。但现代人却能够在私下里得到很大的欢乐。总之,现在政治与希腊政治呈现倒置。

现代很多人之所以远离政治,是因为他们发现乏味的政治远不如私人生活能满足人的愿望、趣味。我也宁愿沉迷私人生活,因为这个世界的政治生活很贫乏,还很可恶、很局限、很不正义、很脏,而私人生活又那么丰富。

沧浪一苇

 ID:3550|2020/11/23 03:3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3

想象应用人造子宫的社会时,我获得了一个科幻小说点子,因为了解过一点拉康,所以我希望将拉康的理论活用起来。

读《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七章第四节时,发现其中解说到,人刚刚出生时的心理创伤与人的一生都密切相关,婴儿出生时的啼哭预示着母子合二为一的舒适状态被打破,于是我就在想,应用人造子宫的社会里,人有没有可能使在人造子宫里多呆一年、两年、十年,甚至一生处于其中。

想到了《黑客帝国》里那样的情况,人一生都在一颗卵形器具里并且浑身插满管子。不过我设想人可能在人造子宫里有着一定的自由,因为毕竟是人造子宫,不会再有人类女性身体的那种体积限制,已经出生的人或许可以选择安装新脐带再回到子宫。

如今的受孕、妊娠、养育/教育三个任务是传统父母三位一体,由于我设想受孕、妊娠、养育/教育在未来是三位一体的分解,那么人应该就可以尽情的进行乱伦活动。设想,精细胞卵细胞的供应者仅仅是陌生的捐献者,妊娠任务是人造子宫完成,那么一个人与养父母、兄弟姐妹、族人乱伦有什么不可呢?这种行为是否能被称为乱伦?

人造子宫里有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或许可以假设一个科幻场景,人们全体都选择永远连一条脐带,在子宫里,在液体里,进行生活生产。

我又接着看详解拉康的这本书。我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婴儿会对母亲进行激动又强烈的要求,不断的索取,不断要求母亲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婴儿不懂人类语言,而母亲懂人类语言并且经常与婴儿说话,这种结构与境况下,婴儿的欲望常常被母亲误解,婴儿由此会产生更加变本加厉的索取,然后情况会到达甚至不能忍受母亲哪怕片刻缺席的状态,因为事情已经发展到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无时不刻的爱。

我设想处在人造子宫的液体里,还有脐带连接的婴儿是怎么逐渐掌握语言的呢?又或许不必掌握语言,就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读取婴儿欲望并满足之,就这样,人类婴儿连获得语言的必要性也不存在,究竟他会怎样发展呢?究竟这个科幻小说中的社会会怎样呢?

沧浪一苇

 ID:3544|2020/11/22 08:0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2

一个新的人类立于世间,需要受孕、妊娠、养育/教育几个过程,读了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看到里面有人类的人工育种技术,还有诸多古今对比描写。让我联想到试管婴儿等等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妊娠、养育/教育这几个过程的会在将来会产生变化。

受孕、妊娠、养育/教育在传统模式里都是同一对父母,属于三位一体,我看这些任务愈加的分离,在未来新世界里,受孕、妊娠、养育/教育三个任务或许都是普遍的由不同的人担任的,是三位一体的不断崩解。

精子卵子可能来自捐献者,妊娠可能由任何一个人类的子宫或是人造子宫完成,养育教育任务也许并非生父母完成。

我对于未来是什么样没有一个圆满、完善的想法,但我感兴趣的是人们走向未来会经历什么心态变化。我想,人造子宫进行妊娠或许是这些变化里最没有阻力的一种变化,毕竟因为分娩痛苦的存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一定会对法律、人伦等等产生一些大的震荡,这里面也许是人类社会变化的温床。而我当然最关心变化会怎么走向邪恶的极端。

《美丽新世界》里,人们使用人造子宫培育等级制度的婴儿,这算是最为邪恶的行径吗?是否能有更邪恶的行径呢?我在想。

赫胥黎的思路很清楚,就是高等级的人更接近文明,低等级的人更接近的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人类成为一种资源最为彻底的境况,那便是成为牲畜了吧。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

沧浪一苇

 ID:3541|2020/11/21 08:3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读《社会学主要思潮》的马克斯·韦伯部分,看到宗教社会学一节,不由的联想到了本地商人和中国各地的商人。

书中说到,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只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这许多种的类型间存在理念上的差距,差距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宗教或是类似事物。儒家思想或佛教思想发达地区的商人自然带有不同于标准资本主义的一些理念差异。韦伯既然分析过天主教与新教的差异,那我也许可以类比一下。

说佛教与资本主义结合或许有些很矛盾的感觉,但是商人信佛并不是不可思议的,这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必定会造就一种独特的观念,同理涉及到诸如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也是一样。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节里面分析了资本个体与群体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规律。垄断的反面是充分竞争,充分竞争会发展,逐步走向垄断,那么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吗?又或许可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归宿。

另外,《社会学主要思潮》的这一节又提到,资本主义中的技术进步创新是为了利润,而纯粹的进步创新并不是资本主义追求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书中指出西方科学的起源并非是追求利润,我也可以想到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并非利益驱动的例子。这个规律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我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说到药厂并非研发与创新的主体。

沧浪一苇

 ID:3534|2020/11/21 05:1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1

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引发了一些思考。比如“糟得很和好得很”一节说到: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据我所见左翼们每天梦想着财富平等、社会进步、理念变化,想要达成这一点,需要一个巨大、团结、清醒的“庞然大物”,这种庞然大物可以轻易完成孙中山四十年间的事业,在文中,无疑是农民,而在如今,谁能成为这个庞然大物呢?

想要促成社会的进步,需要让这个庞然大物变得清醒,也就是文中说的,大的农村变动乃是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变动就是无根的革命。而如今的庞然大物大概不是农民,他究竟是谁呢?又怎样使他清醒呢?

“糟得很和好得很”这一节不断的让读者去注意辛亥革命,不如就去看看辛亥革命。现在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具有超级概括性的文字也就数鲁迅的《阿Q正传》了。《阿Q正传》就正巧体现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描述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特征,以及普罗大众缺乏清醒时的那种的盲目性、麻木性。

《阿Q正传》所描绘的革命,确实是相当真实的革命,散发的浓烈现实主义气味,小说对人在革命里的心态挖掘太深了,我认为甚至能用来分析任何的革命或现实生活。由于小说改编电影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就总能回忆着电影画面体会到整部电影是充满了混乱、荒谬、自大、吹嘘、投机、愚鲁、木然、算计、不道德、饥饿、性冲动、贪婪、怀疑、焦虑的一出剧,这种整体气质想必也正是辛亥革命的气质。未来的人们是否能脱离这种气质还未可知。

鲁迅在仙台医科学校经历了一次幻灯片事件,使他反思,并认为改变人们的精神是一件最为要紧的事情。想到这里我认为,似乎现在重要又根本的问题是,怎样让今天的庞然大物认清与反思今天的幻灯片?

沧浪一苇

 ID:3532|2020/11/19 09:4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9

对于共产主义或者未来乌托邦社会的设想,我曾看过有人写过类似科幻小说一样的东西描绘过,其中描绘的重点在于那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欲望状态,物的需求和代价,性与家庭的状态,法律与国家的状态、能源供应等等等等。

我看完之后油然而生了一些疑问,第一个在于乌托邦的静止性,乌托邦幻想中的社会仿佛不存在缺陷,因此完全没有对社会革新的描述,这让人感觉如同天堂一样静止。而天堂的宗教意义点醒了我,乌托邦幻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变形的天堂幻想呢。

第二个就在于欲望的有穷性上,乌托邦幻想的理论根基建立在于欲望有穷尽,人类欲望可以被尽可能全部的满足。这一点让我感到荒谬,与之相反,我同意叔本华对于欲望的解说。

第三点在于这种乌托邦幻想里,大自然缺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席了,在没有议论环境的话语里,这种幻想悬浮于天上,丝毫无根。未来,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否还是如今这种奴役者与被奴役者的状态,未来我们将如何彻底革新对自然的理解?如何弥补人类疯狂行径挫伤自然的伤痕?

第四点在于各取所需的供应系统,关于这种乌托邦设想,都要议论到可控核反应,认为可控的核反应使得能源廉价,仅仅以此技术,人类即可踏上共产主义的坦途。总体上我认为这个论述的逻辑是脆弱的,我尤其注意到廉价一词,让我的思考点移动到了廉价之上。而且我认为思考廉价的重要性高过前几个点。

为了理解廉价我特地去读了一本有关的书名为《廉价的代价》,这本书告诉我,资本主义工业史,就是一部有关廉价的历史,廉价是资本主义整体的一种运行思想、一种战略和手法。

廉价正维系着当前资本主义,书里具体说到:『我们就来谈我们所说的廉价问题:这是通过暂时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式,管理资本主义与生命网络之间关系的一套战略……廉价是一种战略,一种实践,一种动员各种劳动(人类的和动物的劳动,植物的和地质的劳动)的暴力,而且补偿越少越好。我们利用“廉价”来谈论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资本主义将这些不属于任何宗派的生命构建关系,转变成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在这些循环中,这些关系的价格被尽可能压低了。廉价的过程,标志着无数的生命构建关系过渡到了最低的美元价值。廉价的过程从来都是短期的战略。廉价本身从来都是一个战场。看着这些廉价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可能前景的地平线。』

所以我敢打包票,可控核反应所促成的廉价必定会被资本主义开发到极致。资本关注点向来重点在利润上,关注于让生产过程廉价、让自然供应出更多廉价原材料,回想资本主义搞的现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人力沾满血污的运用,还可以发现,认为人类生命很廉价从来就是资本主义的根性。

故此,我们决不能以资本主义的廉价观念去思考未来,这种成体系的探求廉价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是对人类本身和大自然最极端的践踏。

沧浪一苇

 ID:3526|2020/11/18 06:3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8

还记得十来岁的我看过一本科幻小说集,挺厚一本,都是一些很诡异,幻想非常丰富的故事,后来遗失了。最近回忆起来了,买到手之后发现那些故事的原作者居然是科幻史那些名作家,威尔斯、阿西莫夫、克拉克、玛丽·雪莱等等。书名是《世界科幻故事大观》。

我在根本不知道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不知道科幻究竟具体是什么的前提下读了著名科幻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非常诡异的写作思路,还有书封面那个金属女郎。现在才知道那个金属女郎的作者是空山基,也是一位知名艺术家。

这书把十来岁的我惊到了,对于里面的东西很好奇,但也只是浅层次的,可能是后来因为学业和思维水平不够,所以放弃了追寻更多科幻小说。

我初看《三体》时并没有感到诡异,可能是当时我的心智已经成熟了。但我小小年纪看诸如威尔斯《隐身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一类的文字却感到很诡异。我现在才知道,是因为早期的一些科幻作者倾向于写恐怖与诡异的成分。这一点也让我联想到洛夫克拉夫特。

为什么他们想要表达诡异呢?我看了维基,感到科幻小说与哥特小说的交汇点玛丽·雪莱可能是关键吧,我猜科幻早期的气质可能是恐怖小说、哥特小说气质的一种延续。要想再去寻求哥特小说的背景知识,这可能就得看看文学史之类的东西了。

沧浪一苇

 ID:3520|2020/11/17 09: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7

有关现今影视剧以及动画为什么愈加常见腐成分这一问题,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这是在迎合女性观众市场,说明了女性观众的社会地位在提高,还有消费能力非常高,使得市场意识到这一块非常值得迎合。

另外,我有点联想到弗洛伊德的思路。家庭内部有诸多大家心照不宣的律令、法律,家之法最为重大的法条便是不准乱伦,另外也会有诸如不准裸露生殖器、不准手淫等等。弗洛伊德不是正认为,压抑的东西并不会蒸发于世间,而是会进入潜意识,在日常生活里会以另一种隐喻、转移的方式回来。家庭之法无疑是压抑的一大源头。

我认为一旦开始上学,儿童生活就会有变,比如在家庭之法以外又添加了学校之法,比如有:学习不准怠惰、不准男女恋爱、不准奇装异服等等。这便是又一个压抑源。有关这个压抑源,我想它会因为人与人境况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施加时间长度、力度,但我想,一般这个压抑源可能持续到男女结束受教育时。

欲望如果被压制在潜意识,就会伺机回归,而且回归时会有弗洛伊德所说的演变、移置,我觉得意思就是人在认可家之法、校之法压抑的同时又找到一种路径合法的进行欲望的满足。

这样就可以推测,是女性欲望着与男性的亲昵、性爱被移置到了观看男性与男性的亲昵、性爱,因为这合乎家之法校之法,还是满足了欲望的一种选择。而男性欲望着一窥女性生殖器的渴望也可能被移置到迷恋女性贴身衣物之上。了解了弗洛伊德、拉康之后我才知道这种移动与演变背后的门道还很丰富,同性恋、精神疾病、性别认知异常的背后都有心理动力的解释路径。

沧浪一苇

 ID:3512|2020/11/16 11:4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6

研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二章的“物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一节时,发现个极为精妙的比喻,日常里人们探讨经济、探讨消费,全离不开需求供给等等词汇,殊不知需求这个词就像是燃素说里的燃素一样。

我知道化学里燃料+助燃物+一定温度=燃烧,其中燃料里并无燃素这种东西。几百年前,人们将烧之前的燃料与烧之后的灰渣进行称重,发现总是轻了,于是想当然的认为燃料具有燃素,燃素于燃烧时逸出导致了这种现象。而经济的讨论当中,需求这个东西就是一种燃素,须知需求的背后可能还有没摸清楚的规律。

这个精妙的比喻可以一把把人推进鲍德里亚的系统里,不禁让人发问,消费社会里,大量消费、过量消费着的人们,他们的需求本质上究竟是什么?

人买一件东西就是需要这件东西,鲍德里亚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神话来解释需求,人需要一件东西的逻辑是很复杂的,而这样一种理性神话被鲍德里亚比喻为以治疗器质性疾病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

人们的精神疾病里,症状各异、原因各异、所处环境各异,而且目前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太有限,乃至于不能做到直接对器质性病变病灶进行治疗,我有时在想,器质性病变是否存在呢?我看这第二个比喻里,是需求的复杂性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做了类比。

沧浪一苇

 ID:3507|2020/11/15 09:2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5

发现一部神奇的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这部书一共八卷,所以均摊到每一个哲学家上就都有很详细的理论讲解。前些天一直在想拉康,我发现这部书帮助还是很大的。

从第七卷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册里面找到了拉康一章,细读第二节,和我以前理解的相似,拉康在重读弗洛伊德,却不强调弗洛伊德曾强调的生物性,而强调语言。因为人一生下来这段时间,才是一个纯粹的小动物,人由小动物变成一个幼儿,中间经历了语言学习。依我看,之后的人一般就再不会回到动物了,因为人们总是浸泡在语言里,人们被语言捕获了,即便走出这片语言的海,还是会一身湿漉,我估计也可能确实有人曾因为长期不说话而失去语言能力。

索绪尔发现,词语发声的形象和词语的概念是一种任意的关系,这便是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拉康对此加以采纳并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列维纳斯论述到,婚姻、人类社会规则等等的东西都是用语言论述的,因此它们全都在语言里。拉康对此加以采纳。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可能被压缩和位移,压缩是指梦浓缩了要表达的东西,位移指梦里要表达的东西错位了。而雅各布森表述了隐喻和转喻概念与弗洛伊德十分相似。拉康则对此联系加以完善。

海德格尔表达到,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以外人类并无栖身之所,拉康对此表示完全赞同。

可以由这一节看出,拉康的语言理论根基深而且复杂,他的兼收并蓄到了一种很强的程度。

沧浪一苇

 ID:3503|2020/11/14 10:1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14

电视剧《三国演义》我又翻了一些集看,发现一个规律,动态地方面,比如打斗、攻城等等方面已经不如现在强大影视剧工业中的动作打斗,但是这个电视剧存在许多比较有意义的相对静态画面,诸如一地荒冢的画面、流浪狗啃食尸骨、黄巾军一地死尸的战场,我以前看到了黄巾军一地死尸的战场搭配个血红血红的滤镜,就感到这里非常有艺术追求。今天又看到二出祁山攻打陈仓城,陈仓下一地死尸的镜头。一地死尸加一个布景,立刻就可以取巧的拔高艺术高度。但是体现一大堆活人变成一大堆死尸的过程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过程,而且我发现自己对这个过程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不能容忍简陋和不注重细节。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