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是个让人读完就晕的书,不过我还是借助很多别人的解读理解了一部分。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里,拟像的三种层次类别是这本书第二章的论述核心。
理解鲍德里亚的重点就是要理解他经常提及现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早就背离了使用价值,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脱轨的状态!总而言之,这样的状况使得生产和消费形成了新的逻辑:生产变成了为生产而生产,消费变成了为符号价值而消费。
鲍德里亚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是历史上三个层次的改变,历史经历了①仿造②生产③拟真,这三个层次
我理解第一个层次是指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用大理石模仿很多东西。
第二个层次是指工业革命及以后,人们设计东西进行生产,并且一件物品往往可以进行大量复制。另外关于这一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也对于机械复制的时代进行了研究。
最重要的第三个层次是指拟真,生产开始改变,变的数字化、超真实。
这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工业阶段,如果以机械制造举例,就是说前一个时代是通过模具而进行大批量同质化生产,而后一个时代则是创造性的生产,比如3D打印产生各异的个性化产品。而3D打印的根本需求则是一个三维模型,这个模型是数字化的,修改模型也是从数据文件这个上进行修改,然后越想就越明白,超真实的世界离不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
从纸质机械图纸—电子机械图纸的演变中,还有纸质建筑图纸—电子建筑图纸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一种规律,设计便利之后,大大增加了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这样使得一种趋势发生:东西的使用价值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符号价值反而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可以想象随后,东西的符号价值就用来彰显个人社会地位。
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处处充满超真实、处处数字化的世界,超真实就是指比真实还要真实,例如我们看到屏幕上的明星,再看到实际的明星,我们很有可能感到屏幕上的明星更加光彩照人,线下的明星反而让人失望。这是因为各种数字技术对屏幕上的他进行了修饰,因此屏幕上明星比实际线下明星更加真实,这就是所谓的超真实。
比如我还可以举几个例子,从昭和偶像到平成偶像,再到虚拟偶像,偶像接触数字化的程度随着时代发展愈加花样繁多,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精心调音的歌曲,还有先进的美颜技术广泛应用,然后偶像居然变成只存在于电子层面了。这些经历让人轻易体会到生活充满了超真实。
现代大众传媒是畸形的哈哈镜,真实消息往往遭到折射,传达的东西罕有不是偏颇的,因为大众传媒往往是资本、政治势力的工具,从而被各种因素影响,报道出来的东西也总是超真实的。
我还发现,现在有的老电影都进行了彩色4K高清的人工智能修复,这里面数字技术为老电影弥补了很多细节,也成为一种超真实。突然让我感到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超现实主义吗。
还是那样一句话,理解鲍德里亚的重点就是要理解他认为现在的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早就脱离了使用价值的轨,生产变成了为生产而生产,消费变成了为符号价值而消费。拟真至超真实的原则,还有数字化原则已经替代过去各行业生产的原则而支配着一切,不论是马克思的理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显得太古旧,为此都需与时俱进的增加新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