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569|2020/11/29 04:0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29

电视剧《纸牌屋》的片头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我记得这个片头是华盛顿周边风景,从白天到黑夜,由于是快放,人群车流云彩快速的流过,我看这个片头选景比较讲究,里面对云彩密度是有要求的,是一个晴朗与多云之间的程度,云彩遍布天空并流动,不是万里无云也不是一整块乌云盖顶,我估计就是为了体现华盛顿表面之下的波谲云诡。

每天我都得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大堆新闻,说实话往往我都是非常不带脑子的去看去评价。其实事实真相在信息流动中、讨论之中很容易变了模样,现实生活里的权力、金钱、娱乐的游戏可能比电视剧精彩多了。我看,最为波谲云诡的就是传播这件事。面对当代的传播我可能还是太幼稚了,应该使用理性或某些分析技术去武装自己,没有火眼金睛也许也可以看清真相。

事情发展到产生新闻被我看到,信息在中间不知道被多少人加了多少佐料。得到传播的真相是一件需要费尽心机的事情。我看到一本书叫《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看了一部分之后感觉我暂时没有去进行定量研究的可能,不过定性研究的理论我有很多是熟悉的。

另外这本书经常提到一个叫做吉特林的人,他对1965年美国学生反对越战的运动中传播与媒介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我感觉这个研究被反复提及一定是因为揭示了很多传播学的东西。

这本书第十一章第五节,我看到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描述究竟会对新闻有什么影响。宏观就是给事情定性,中观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与影响,微观就是新闻的语言修辞与字眼。人们大多不愿意记忆过多新闻细节与事件,往往人们看新闻喜欢特别直接的定性、判决,久而久之,刻板印象也会形成,而新闻所给予的,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帮助人们直接下判断。书里我看到一个很棒的例子,吉特林研究美国越战与学生反对运动中,媒体从一开始同情,到态度180度转弯,开始宏观定性成极端分子的社会运动,选择性的描述中观事件,微观层面措辞上大多采取贬义,这就是媒体常用的框架搭建法。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