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467|2020/11/05 10:2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据说印度的历史纪录比较匮乏,有人说是由于人们痴迷于宗教悬思;或是文化程度高的人数量非常有限;又或是大多数人向往彼岸从而过度藐视尘世生活的记录。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就以人们普遍向往彼岸这一点来说,中世纪不也存在吗?

从教材《西方史学史》里看到,古典史学比较兴盛,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到李维、塔西坨,一个个鼎鼎大名。对于中世纪史学,书里说到:

『倘若人们问道,基督教关注的是来世,是什么原因促使基督徒记载现世的历史。回答将是:自古希腊以来历史的垂训意识仍然保留在早期教会史学中。基督徒在布道的过程中,需要用实例来教育后来者,如信徒们如何受神的召唤而信神虽然这是宣扬神意的另一种手段,但它也证明了历史学存在的一个根本作用,即起道德教化的作用。其二,是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圣奥占斯丁在《上帝之城》中阐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以看到,促使一个文明开始搞历史的动机,无非就是像书里希罗多德想的那样,即保留人类的功业,以至于不被后世遗忘。可以说这个思想非常的关心现世。

沧浪一苇

 ID:3461|2020/11/05 12:3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05

古典音乐大部分是不太悦耳的,而且让我这种听惯了现代流行音乐的人感觉非常不耐烦。但是古典音乐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尊严,自己成一个体系,众所周知,古典交响乐一般是分乐章的,我记得一般有四乐章,而且比现代流行音乐长多了。

所以它们给我的印象是,好像各个乐章被规划的很规整且很有想法,每一个古典作者好像都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习惯写长篇的作家,而现代的这些单纯追求悦耳追求销量、进行低层次艺术追求的音乐家好像是初中生高中生写作文一样。

现代流行音乐与作文的相似性在于,一是十分短小,二是有套路可循,各种套路方法被总结的很完备,拿过来就很好用。古典与长篇小说相似之处在于,一是体量巨大,二是思想、追求比较复杂。我有考虑到,不能说短小的作品出不来好东西,不能说短小的作品没有艺术追求,但是它们比庞大气魄的古典乐来说还是太轻巧了。

这一点是我看阿多诺的音乐理论引发了同感。在《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阿多诺部分看到,爵士乐被阿多诺视为一种文化商品。我感觉,要理解的阿多诺思想,必须要考虑他处在竞争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阿多诺又看到了纳粹控制大众思想的行为,他的哲学观点全是回应这个处境的,在逃亡到美国后听到爵士乐,他又在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依旧认为,这是一种施行控制大众思想的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总之他笃定,面对唾手可得的快乐时人们变得恭顺。

古典乐这一艺术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之前的东西,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的时代,肯定不是古典乐的兴盛时代。我认为,因为古典乐具备一种真正的桀骜不驯,而现代人没有与这种桀骜不驯共鸣,反而放弃了自己,投身于娱乐,投身于批量生产的肤浅之物,投身于假的桀骜不驯……在阿多诺的那个年代,还恭顺的投身于法西斯与集权主义治下。现代社会的个人可以说越来越弱,成为一个小小的统计单位……

沧浪一苇

 ID:3452|2020/11/04 01:3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04

从新闻消息里听说了金融去杠杆还有抑制泡沫的概念,后来就在想这个泡沫具体的理解。杠杆和泡沫都是比喻,而且比较鲜明生动,可以想到人们不断压着杠杆短端,杠杆长端接了打气筒,吹出美丽的泡沫。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压,不断有人被泡沫光鲜的彩色表面吸引,却忽视它的空洞,也加入其中创造自己的泡沫。

我知道欲望在这个社会里开足马力运作,但是细说又说不上欲望具体有什么规律,于是就读《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十章第一节,从里面同时看黑格尔、亚历山大·科耶夫、拉康他们关于欲望的意见。

科耶夫是一个读黑格尔、阐释黑格尔的人,他点明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的辩证法根本就是欲望的辩证法。

黑格尔—科耶夫的思考内容重点在于,人的欲望和动物的欲望呈现出鲜明的区别,拉康从中领悟,并且发散思考,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受到语言符号染指,有了社会性。我理解这个概念就是比如狼孩不在人类社会里长大,也不在语言符号环境里长大,欲望便有着充分的动物性。而拉康关注重点并不是动物性欲望。

黑格尔以及其阐释者科耶夫是先弄懂“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的人,而拉康则是掺入了语言学、社会因素再思考这句话,并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想要什么,总是和这个人接触到的“他者”呈现相似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欲望总是学“他者”来的。

拉康还侧重思考人和社会场域的关系,社会场域不是小他者而是一个大他者。所以人的欲望也可以是大他者的欲望。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关系里,一个人在欲望的趋使下,为了获得尊严、存在意义、主体性,去否定另一个人,否定成功了,就是一种满足。而拉康的理论里,一个人否定另一个人,确证的不是主体的存在意义,而是一种虚无和欠缺。

我理解的拉康理论就是,一个孩子从动物性和混沌之中有了自我,首先他是自恋的,然后他也开始观察周围的“他者”正在欲望着什么并学习之,学习后,这个孩子就和过家家一样,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我想,幼年的自己,好像确实是在玩一个非常长久、复杂又真实的过家家、角色扮演,似乎这种过家家、角色扮演直到成年依旧在继续,塑造我的欲望。又联想到为什么有子承父业这种现象,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吧。

当就这样完成第一步之后,我看拉康的理论说到第二步,便是宣布欲望出来并相互确定,也就是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主体们相互之间进行欲望的确认和承认,对欲望进行命名、登记、注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一堆儿童非常认真的相互表达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诸如想要成为科学家、富豪、警察等等的话背后的心理动力,有可能就是如同拉康理论所分析的那样,这便是一个欲望相互确认的场景。

在书中,我看到拉康认为,这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具有不可能彻底实现的特性,“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然而人心隔肚皮,欲望的误认很容易发生。第二步里,欲望也未必能彻底得到承认。

诸如对一个本子tag的欲望,我会想它源于什么?因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所以有可能对一个tag的欲望是由“他者”而来的。而对一个新生tag,不正是有一个欲望被用语言命名、登记、注册过程。对于本子tag的交流,想必就是主体间相互确认欲望、相互承认欲望的过程。

沧浪一苇

 ID:3449|2020/11/02 10:0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02

看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后,发现一个规律,女扮男装一般来说都是要女性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以女性身份不合适去做,但是女性已经可以做。如此想来,只要是有女扮男装场景的文学作品,都有意无意的添加了一定的女性主义特征。

现代因为男女平等的原因,文学里可能会失去女扮男装的一部分动机。要是旧时代里,那些时候文学里如果涉及女扮男装,作者一定是在做出一些突破,尝试颠覆。

又想到,现实主义之风兴起之前,文学里面帝王将相、英雄有一套面貌,比如非常伟岸、气宇轩昂,坏蛋都是贼眉鼠眼的,现实主义降临在文学里后,我就感觉这种写法渐渐遭到了抛弃,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坏蛋不一定都是贼眉鼠眼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挖掘出阴暗自私或内心的道德律。

由于旧时代女性不可能出将入相、机智勇敢、叱咤风云,女扮男装给予女性一个空间去做,但那个时代文学里还是没有多少女人,而且女人都是几种固有的形象气质,这样一点也不现实主义。

旧时代作品里女性固有的文学形象,还有动画中女角色的性格类型,它们是不是从形成动机上同源呢?我觉得我如果是一个贯彻现实主义的作家,这种东西就是不能忍受的,必须去反叛的。现实中的女性明明是复杂的,如果不去复杂的刻画不就是背离现实。

谁最懂女人,还是女人最懂女人;同理,谁最懂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还是他们自己最懂他们自己,因此她们和他们参与写作是最重要的事情,读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最后一章后有了这样一些想法。写某人群的文学如果是不是本群体内的成员去动笔,问题说小了就是会产生偏差,问题说大了,就是会产生刻意的歪曲。

沧浪一苇

 ID:3445|2020/11/01 10:1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1/01

不管是叔本华的理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不管理论里内驱力叫什么名字,道理很简单,就是人做事都是为了消除痛苦制造幸福,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快乐。但这个道理其实很怪,它是明显的,又太不正确,因为快乐这个词很轻浮很轻佻,一点也不深刻,文学好像应该严肃而深刻。

可我还是觉得,文学阅读就是为了享乐与消遣,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业内人员能有碗饭吃,可以理解,文学研究是书斋式的、学究气的,容易让一般人气馁和自愧不如。又想到,不是为了享乐、消遣去读东西,就可能会平添许多痛苦。

我思考了快乐—严肃这个问题,但我又不想站在快乐和严肃任何一边。读了《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德里达部分的论哲学与文学一节,里面说到,旧的思路里,哲学一般来说都是居于人类思想中心地位的,而文学是消闲的、从属的、隐喻的,而哲学是追求明晰,一般不会隐喻。可是德里达的新思路认为,不能再让哲学处在中心地位了,也不要设定哲学文学的界限,哲学也不是不能用隐喻,我们把哲学从王座上拉到平民家里是最好了。

隐喻是文学里的根本性东西,而德里达认为,在哲学里,隐喻也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哲学与文学,根本不是一主一从,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牵连。我想到,快乐和严肃不也是一个意思,严肃—快乐根本不是主要地位—次要地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