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2233|2020/04/16 11:5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4/17

究竟为什么马克思会说出“社会的桎梏会催生革命”,“法律的和政治等上层建筑一定有它的现实基础”,“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等等这类话?我觉得这是因为马克思对于卢梭、斯密、李嘉图、穆勒这些人的作品太过熟悉,还有那种强烈的批判性继承他们,分析他们不足之处的执念。

看看马克思在1848欧洲革命浪潮之前的工作,其实可以概括成一方面把黑格尔、大卫·李嘉图、费尔巴哈等人提炼成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一方面他还写各种文字,到处招惹政府,捅下一个又一个篓子,结下一个个的仇,终于结果就是1849年被赶到英国,过的惨兮兮。

到了1857年,经济危机来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过很多次的,这也事关革命大业,于是马克思决定动笔,开始加把劲做经济研究了。他说出“社会的桎梏会催生革命”,“法律的和政治等上层建筑一定有它的现实基础”,“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等等这类话就是在这个时刻。

当一个人做出预言,然后这个预言慢慢浮现了,他会怎样?马克思所做的就是玩了命的熬夜研究,看看能不能继续预言。

《卡尔·马克思传》第六部分开始就写到:

『:“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一个月后,他被迫服了长时间的药,并承认道:“我经常夜间工作,工作时虽然只喝些柠檬水,但是抽了大量的烟”』

沧浪一苇

 ID:2231|2020/04/16 05:5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想到了一句话“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时还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是马克思说过的话里的一段。

后来仔细一查,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实就在就是经典句子『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附近,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一句里确实有有“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简而言之就是我不可能心想——事成,心想并不能事成,即便是天主教心想自己绝不会向世俗、异教屈服,现实也应该可以给它整的屈服。

“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可以说是一句被我长时间熟视无睹的话,因为我经常幻想。

沧浪一苇

 ID:2226|2020/04/16 11:2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这个世界总是要变化,可能因为变化就是它的本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拒绝变化可以,这只是一个态度问题,我可以完全拒绝任何变化,拒绝屈服,但是我无力阻止变化给我来一闷棍让我屈服。即便我跪下了,要是还不屈服,可能还会有一闷棍给我打趴下。

草草翻看了冈萨雷斯《基督教史》的一部分天主教历史,就发现以天主教的保守来看,这是一种静止,是一种拒斥变化之力,这样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的世界呢?俯瞰历史,从三十年战争前的特伦托会议时期天主教,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再看到一战二战冷战,就会发现它是被世界推着走,确实是很有意思,多么不容易煮烂的豆子也能最终煮烂。

就以《基督教史》下册第三十三章庇护九世一节提到的“谬论举要”这本册子为例,1864年天主教列举了80条他们不能接受的谬误,这些谬误全都是与同时代新思想、自由思想、政治思想有关,事实证明,这80条思想将会一条条被天主教咽下、承认。

到了《基督教史》下册第三十四章,1962年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终于让天主教迎来了新鲜空气:

『约翰二十三世是一位肩负巨大使命的老人,他相信,教会完全“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只能通过教会全体主教的智慧和参与来实现。据说,当罗马教廷的一些人质疑召开大公会议的必要性时,约翰二十三世只是推开窗子说:“让新鲜的空气进来吧。”』

沧浪一苇

 ID:2223|2020/04/16 01:0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4/16

去年的昨天今天巴黎圣母院的火把木头结构烧塌了,现在进去想做个礼拜得戴好安全帽,穿好一身防护服,防止烧化了的几百吨铅中的一点点进入血液。

估计将来有一天它会修好,但是现在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不是很有一种破败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