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2100|2020/04/05 07:1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刺客信条:奥德赛》进入主界面→发现之旅里面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严肃游戏,进入发现之旅→导览→政治与哲学→希腊教育:哲学,这一部分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小型古希腊哲学入门。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图像化的教育空间,一反书籍文本的单调,我甚至可以看到墙面上的神话壁画,听到解说,还可以对比现实中博物馆的实物照片,还可以看到哲学家的音容笑貌……

当亲眼看见雅典郊外的那个白犬之地或者叫快犬花园的模样时,就发现这种游戏里的临场感很重要。这是个雅典的哲学教学场所,也是犬儒学派的名字诞生处,我可以看见人们是怎么在花园里谈天和教学。

我知道这个严肃游戏还很简陋,它做不成百科全书式的,一定是鉴于游戏制作的人力有限精力有限,育碧不可能把大把的精力投入这种边边角角里,这里的教育部分做的再好也不能带来太多收入,但是这样一个尝试也算是挺好了。

沧浪一苇

 ID:2095|2020/04/05 05:1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4/05

读《通往威根码头之路》笔记八

实际上,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的阶级认识可以既清楚又不清楚。再说了,阶级这个词也不是一个定义极度清晰的词汇。一个人的尊严很可能影响了他对于自己阶级的判断,一个人饮食起居时又可能对于这种高估产生质疑,所以一个人如果矛盾起来真的会相当的矛盾。一位1930年代穷困绅士就算再穷困也不会丢掉绅士的品味,一位一战后没落贵族就算再没落也会带有一种往日的高傲与自信。

一个人也很容易看不起他的邻居,即便他与邻居同处一个经济水平,也有各种比较各种嫉妒。

奥威尔在书中意识到了,即便是一个高呼着社会主义口号的人,也要看一看,他是否真的可以忍受工人的臭味,忍受工人孩子们的恶心粗口,忍受工人们的低层次教育水平、胡言乱语。

在奥威尔童年时期被随意宣扬的就是下等人臭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被教育永远不要接近那些讲脏话不学习的孩子,书中说到原因:『因为所有喜不喜欢的感觉都要建立在生理感觉之上。种族仇恨,宗教仇恨,教育、秉性、智力甚至道德准则的差异,统统可以克服,但生理上的排斥无法克服。』

『你看见大汗淋漓的挖土工人扛着锄头走过街道;你看到他褪色的衬衫和结着十年灰尘的硬邦邦的裤子;你想到那下面一层层一团团的破布,还有,所有衣物下没洗过的身体,全身都是棕色的污垢(我以前就是这么想象的),散发着强烈的、熏肉般的恶臭。你看到一个流浪汉在沟里脱掉靴子——呸!你没有认真想过,或许这个流浪汉并不愿意这么双脚漆黑。』

其实这就是工人,这就是真实的无产者,不禁要问一问,宣扬的社会主义口号的人,这样的无产者你还要为他大声疾呼吗?不知道每天言必社会主义言必马克思的人能否忍受那些奥威尔笔下无产者的气味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