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113|2021/03/24 09:2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24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八

我还是延续着看第二卷第一章的过程,因为这一章的内容确实多,我发觉这一章尽是列斐伏尔大量而庞杂的思考。

在庞杂的思考里,有一个重要主题,我想可能是对苏联的反思,换成书里他自己的话,是对官方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对官方的马克思主义不重视早期马克思计划、观点这一现象所进行的批评,他还批评了自马克思、列宁之后的人对于国家消亡概念的淡化。另外,他有很多的话提到,早期马克思的一些计划、观点可以联系到了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里。

我可以认为早期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根系,是一种初心,而且,在列斐伏尔看来,都是根植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接着,我又看到第一章第七节,这是一节是他从诸多角度进行日常生活批判的必要性进行辩护的一节,他说到,世界的革命与历史并没确切的按照马克思的想法进行,没有完全按照马克思的预设而展开,我们需要端正心态,需要大方的承认这一点存在,这样是有益的,并且我想,社会里当然存在马克思没有通晓的事情。但列斐伏尔知道,这不是否认马克思有效性与意义的理由,马克思的计划是一种致力于日常生活完全转变的计划,马克思的计划仍然是一种真正设想到了人类可能性的计划。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大规模转变日常生活?

在“为日常生活批判再辩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这篇文章可以看到总结的列斐伏尔观点,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理解过于简单,原来的那种对于日常生活的历史性解决方案过于幼稚,日常生活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的理解范围,必须发明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批判方案。

所以我看到,列斐伏尔阐述到,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目标不过是把日常生活与历史联系起来,与政治生活联系起来。现在则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策略,这一策略与如何回答大规模改造日常生活的需要有关。

沧浪一苇

 ID:4107|2021/03/23 02:5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23

《日常生活批判》笔记七

这本书共三卷,出版年代我特别的查了一下,是1947、1961、1981这三个,在看了第二卷开头之后,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1947到1961之间,列斐伏尔身上发生了什么?使得第二卷与第一卷之间具有了不同的主旨,或者说我看出作者有了对日常生活批判有了新的理解,这到底是因为他经历了什么?

我记得在1945年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可能他的第一卷诞生在战后不久的法国。据“亨利·列斐伏尔研究”这篇文章说到,列斐伏尔是最早把马克思引入法国的哲学家,他自1928年起创办刊物,长期研究青年马克思,并且与1929年入党,但二战之后法国思想界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大量的论战以及人身攻击,偏离主导路线的列斐伏尔长期被抨击,迫使他放弃哲学转而进入社会学领域,在法国社会学界进行了大量奠基工作之后,1956年列斐伏尔重返哲学界与刊物,与一帮人一起批判斯大林主义,1958年他终因这种批判而被开除出党,这段时间他非常窘迫,曾在巴黎街头开出租车,但这个经历丰富了他的观察经验。

所以说,这本第二卷的写作和第一卷的写作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一些复杂的事情,我就理解了此书第二卷里某些思想的来源。

我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第一章说了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第一个话题是我们的生活逐渐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这些科技貌似是好的,但是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好之下潜藏着很严重的问题,科技并没有使得人们的生命变得更高级,没有使人们变得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具有高级的创造性,可是科技明明产生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这些时间大都不是人类创造性的发挥时间。还有,这些科技看样子并不致力于消除人们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均衡依旧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并不因为科技的大发展而有些许减弱。

第二个话题是这样的,列宁和其他领袖都有过相似的表述,类似于一年等于二十年、只争朝夕等等的话,这说明了革命的特质,那就是时间短,任务大,轰轰烈烈,往往是一场巨变,这场巨变相当于把旧的日常生活推到历史里,人们在此刻纷纷改变日常生活,此后便是一种新日常生活,按列斐伏尔的理解,日常生活在这种巨变的时刻就走进了历史王国,过了一段时间平息了,日常生活就与历史王国分离。

我总结的就是,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轨道,历史王国有自己的轨道,直到下一次巨变,日常生活与历史又一次合一,合一之后,又是在各自的轨道上,又到下一次巨变。因为我们观察到,每一次巨变之后,往往会越来越偏离设定的目标、构想的目的。

根据“为日常生活批判再辩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这篇文章分析,列斐伏尔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有些人,比如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往往天真的认为,一场革命的洪流卷过,人们就会放弃异化,解决异化问题,日常生活就会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人也能成为一种总体人,但其实,日常生活只会因为这样的席卷而变得丰富,而不是更加单一,这种思考误以为日常生活会融入到滚滚洪流里,但日常生活不但没有被滚滚洪流同化,反而愈加私人化。

沧浪一苇

 ID:4103|2021/03/22 10:1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22

玩《刺客信条:兄弟会》时看到,有一关的任务是与马基雅维利一起骑马在罗马的街上闲聊,马基雅维利听到刺客们需要求助于人民这个观点之时,说到了一句话,说筑基与人民之上犹如筑基于泥沙之上,而我听完之后感觉马基雅维利不会有这样的意见,在《君主论》的电子版里搜“沙”字,正好可以搜到这句格言,在第九章,可以看到他究竟是怎么使用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态度。

他说到:『斯巴达人的君主纳比斯,抵御了全希腊人和一支罗马常胜军的围攻,保卫了他的祖国和他的国家不受他们的入侵;当危难降临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只需要对付少数人就可以了;但假如他是与人民为敌的话,这就不够了。请不要拿这句老套的格言“以人民为基础,犹如筑室于泥沙”来反驳我的看法。』

《刺客信条:兄弟会》使用此句格言必定不是巧合,所以可以看出游戏编剧他的目的,可能就是要用刺客组织建立兄弟会的过程,把游戏里马基雅维利的观点翻转过来,用刺客建立组织的过程证明以人民为基础的观点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沧浪一苇

 ID:4096|2021/03/22 02:4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22

在听王菲《唱游》专辑里的两首歌时,我产生了很多疑惑,第一首是“半途而废”,这首歌的歌词我不明白,我就只是在想这首歌是对于半途而废一事的评价,歌里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似乎歌曲是我来指责你的半途而废,但再让我深入解释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没有几次恋爱经历。

搜了一下此歌的歌词释义,在知乎看到一个解释,说到歌曲里的我是一个处在恋爱危机上的女人,男人既是一个半途而废者,这是一首伤感情歌,但这首歌里的女性是在理智之下表达伤痛。对这些解释我感觉有些许道理,与其他伤感失恋的情歌相比,此歌着重于思想与说理,而并不是单纯的情绪表达。

第二首歌是“脸”,我注意到,王菲的大部分歌曲的命名都往往是一种极度简化、短小的风格,这首也是的。同样,我还是不明白歌词是什么意思。在歌的评论里看到,有一小撮人认为,这首歌是隐喻了性行为,也是歌词为什么要提到“最好没有人明白我说什么”、“汗水”、“曲线”的原因。后来我一想,这样解释应该是对的,初听时就没有细想到这一层上去。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男人唱的、写的情歌和女人唱的、写的情歌肯定不一样吧,不一样究竟在哪些细节?是不是可以说,不同的人生经历、年龄年代、地域、性别的人所唱的情歌均不一样,侧重点在不同的地方。

沧浪一苇

 ID:4094|2021/03/21 01:1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21

《食草家族》笔记六

读完“二姑随后就到”部分之后,隐约感觉这部分内容是与《檀香刑》接近的。后来果然查到了一篇文章,主要论点在于《食草家族》实际上是作者后来创作的母题,文章名为“文明断裂的挽歌与焦虑——论《食草家族》及其含混性意义”,文章说到,此书涉及到家族繁衍、计划生育的,都在《蛙》里重现,涉及到红树林的,都在《红树林》里重现,杀戮、刑罚、洋人修建铁路对应着《檀香刑》,吃肉、大养其猪对应着《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由此确实可以证实,莫言在构架食草家族时可能挥洒了他的大部分思想养分,写作的时刻他必定是灵感集中爆发,以至于后来的很多书,只不过是对食草家族的粗糙文字进行细化,重构、创新。

我只是感到,一个人会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爆发写作灵感这件事很神奇。此时人可能回将全部的人生经历、记忆、思想观念组织起来,或者说串通起来,形成一个大致的体系,又因为匆匆进行,浑然像是一场细节十分充足、跨度十分巨大的奇梦,我或许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为什么《食草家族》的章节名称是第一梦第二梦这样的写法。

沧浪一苇

 ID:4087|2021/03/19 06:5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9

《食草家族》笔记五

读过“复仇记”部分后,我回忆起,这本书曾经提到,作者莫言既相信科学,又相信鬼神,既相信史志,又相信传说,故此可以理解这本书的气质,我越看越充斥着一种神话风格,志怪与梦境的分量越来越多。这本书散发着与《红高粱家族》极为不同的气质,我搜到一篇文章名为『从《红高粱》到“食草家族”』,正是里面对比的谈到两本书。

我看到这篇文章提到,《红高粱家族》之中描绘了诸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尽管有时很虚弱渺小并不时遭到嘲讽,但是他们的生生死死,总是那么悲宏壮烈,激奋人心。但到了《食草家族》,莫言已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是刻意追求着反讽的效果。肯定与惶惑、爱和恨、崇高与滑稽,近乎成了至尊至圣的“两面神”,被同时掼给了这一家族的历史。为了对比,文章作者正是举出了“复仇记”之中那种奇怪的复仇,奇怪就在于,书中有着对反派角色的憎恨之中的些许赞美,也有对正义角色的懦弱、卑微、畏畏缩缩的大篇幅描绘,更有对许多配角的丑陋、奴性进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一种鲜明的变化。

也许《红高粱家族》是一出鲜红鲜红的悲剧,《食草家族》则是一出惨绿惨绿的讽刺剧。

我另外还简单的了解了一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语言、电影思想,又看完了电影《黄土地》,在《新中国电影史》里对《黄土地》的分析里提到,第五代导演已经放弃了所谓的“万能的政治拯救力量”,也放弃了原来那些戏剧式的讲故事方式,决定整体采用大块写意和大块写实相结合,这部电影要将女主角置身于绝望、无助、无语、极度痛苦之中。我看到这位男主角似乎也是有一种类似特点,他也只是一个古老土地上的过客,面对此处诸多顽固的民间婚嫁传统,只能是默默感叹自己无力撼动。我由这部电影的创新意识和小说《食草家族》的创新里,均能感受到一种类似的创作的气象。

沧浪一苇

 ID:4084|2021/03/18 08:5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8

读了一本电影史,叫《新中国电影史》,我想从第五代导演看起,因此关注到此书是怎么为陈凯歌写史,书中说到了陈凯歌早期进行的创作都是哲理性的,且曲高和寡,到了《霸王别姬》时,则有了一种转型的意识,他意识到需要放弃自己精英的立场,开始实践着去构建商业片元素。

因为电影《黄土地》是他的代表作,据书中说到,这是第五代导演带给中国电影的“惊喜”,所以我就去看了一下,因为画质差,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修复老电影技术这么发达,对此应该安排一下。

可能是打光条件有限或者刻意制造的效果,我看到个夜间室内的内景是黢黑黢黑的。模糊加上黑,让我不好分辨图像,但是我看到一个情节很有意思,是文工团团员来到老乡家,向老乡推广南边的婚姻政策,推广自由婚姻原则,放弃花红彩礼,放弃说媒,放弃把女性与金钱交易挂钩,但老乡非常保守,连声说到,庄稼人有规矩,庄稼人有规矩。这一幕对于现如今的社会竟有一种讽刺!

沧浪一苇

 ID:4079|2021/03/17 08:1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7

最近在玩《刺客信条:启示录》时得到了一些体会,首先就是选址在君士坦丁堡进行游戏确实是好的,这一作着重于炸弹系统可能就是因为君士坦丁堡陷落在奥斯曼帝国手里的过程与炸弹、炮弹非常有关系。艾吉奥由前作的画作收藏者变成了书籍收藏者,可以说是老人去追求智慧,同时这些书籍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也非常巨大。君士坦丁堡的最有名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女主角兼书籍商人的名字也是索菲亚,这肯定不是巧合。

游戏里曾给这个索菲亚取一个快递,看到里面是所谓的世界地图,绘图者名为马丁·瓦尔德泽米勒,欧亚非三个洲被绘制的还像模像样,但美洲比较失真,此章节的名字叫“世界的第四部分”,说明美洲是他们想象的第四部分陆地。突然我就记起来,游戏的年代正是地理大发现的进行时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不久,那时欧洲人派了好几拨船去打通前往亚洲的航路,用代替被奥斯曼帝国阻塞的陆路,运输香料贵金属。

我还在想当时到底有没有书店,有没有成熟的印刷这个问题,特地查了活字印刷术的维基,发现到1500年时,古腾堡发明的铅活字就基本传遍了欧洲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就是说印刷已经实际形成了小规模的工业化。

游戏里的刺客组织呈现一种非常鲜明的无神论态度,因此我看刺客组织与其灵感来源即中世纪阿萨辛派在宗教这一点上有着明显差异。阿萨辛派他们应该可以说是伊斯兰教的一支恐怖主义分支,也是异端,故此与伊斯兰教敌对,也因此与十字军属于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又因为试图刺杀蒙古大汗故此与蒙古人是死敌关系。从游戏里的地点上看,刺客组织在叙利亚有堡垒,也怕蒙古人,故此可知,这是参照了阿萨辛派叙利亚支部为原型。

有时就在想,游戏制作就按照历史事实不好吗,后来又感到这样做其实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受众面不会太大,那群绝顶精明的资本肯定是不愿意搞成那样的,他们早就探索出来一套娱乐性强、接受度最高的编剧模式了。

沧浪一苇

 ID:4072|2021/03/16 06: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6

《食草家族》笔记四

在拉屎的时候想到,莫言对于城乡两个地区排便状态的说法果然有理,在小说红蝗部分提到:『高密东北乡人食物粗糙,大便量多纤维丰富,味道与干燥的青草相仿佛,因此高密东北乡人大便时一般都能体验到摩擦黏膜的幸福感——这也是我久久难以忘却这块地方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密东北乡人大便过后脸上都带着轻松疲惫的幸福表情。当年,我们大便后都感到生活美好,宛若鲜花盛开。我的一个狡猾的妹妹要零花钱时,总是选择她的父亲——我的八叔大便过后那一瞬间,她每次都能如愿以偿,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一块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繁衍着一个排泄无臭大便的家族。在臭气熏天的城市里生活着,我痛苦地体验着淅淅沥沥如刀刮竹般的大便痛苦,城市里男男女女都肛门淤塞,像年久失修的下水管道』

我特别认可的是,有着淅淅沥沥、淤塞肠道的大便是一种不幸,高纤维、完整形状的正常大便是一种幸福,而且确实是一种面带轻松疲惫的幸福。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幸福的存在,故此食草家族可以不在意别人对食草家族恶毒的骡马牲畜比喻。或许绝大多数城市精致食物的享受者都没有对膳食纤维的追求和对失常排泄的充分反省。

沧浪一苇

 ID:4066|2021/03/16 02:2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6

《食草家族》笔记三

为了把人的地位拉到禽兽的境地,我看到书的第三部分“生蹼的祖先们”说到玩弄小动物这件事,以玩弄小动物为开头,让我想起类似虐猫虐狗事件,这种事件确实非常残忍,我们是文明的人,怎么能犯这种不道德、恶心的行径呢?偏偏这种行径从没中断,丝毫不罕见,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禽兽,不要以为人当了几百年的文明人就很高尚,人还当了几百万年的禽兽呢。

文中描绘到:『儿子是个喜欢折磨小动物的怪孩子。他曾把小鸡抓住,摔死后,再用两只胖胖的小手扯着两条小鸡腿,用力一劈,小鸡就裂成两半。小鸡的五脏六腑流出来,热乎乎的腥味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他把大雨过后到地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的白脖蚯蚓抓住,用玻璃片切成碎段。白脖蚯蚓淌绿血。去年,老绵羊生了三只蓝眼睛、银卷毛的可爱羊羔,他看到羊羔就咯咯吱吱磨牙齿。我担心他发坏,时时注意防备,但终究还是被他钻了空子,把三只羊羔咬死了两只。他在进行上述的残酷行为时,脸上的神情是骇人的。我对他怀着敬畏。我们全家人都对这个不满三岁的漂亮男孩怀着深刻的敬畏。』

我记得看过中央台一个短的动物纪录片名为“小狮子的决心”,看一个小狮子是如何被逐步遗弃,在狮群庇护范围之外遭遇危险、虐待,后来又峰回路转的故事。这个片子里面可以看到所谓半大狮子是如何对待同类幼崽,玩心很大的半大狮子对小狮子直接就是一个咬喉,嘴巴使上一点点力恐怕小狮子气管就断了。我很少看到有类似直接表现这种不必要的残酷的纪录片,类似猫玩弄活的食物,类似狮子虐待同类,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撕扯昆虫大腿或者挤压虫子至吐血。

记得《辐射:新维加斯》有一个食人的组织,偏偏他们都是上流社会、衣冠楚楚的人,衣食无忧,或许这个部分也有对于人的残酷难以抹去,难以根除的这种思考,也让人想到《沉默的羔羊》里博学家与残酷杀手同为一体。

生蹼的祖先们这一部分的主旨在于所谓的“人都是不彻底的”,如果说彻底就是文明到了极致,那还真的不好想象到底是什么样,因为那都不是人了。好像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文明,又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保留自己的原始本能,两股劲扯住人。

又想到,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于是我看到《食草家族》的章节编号都是第一梦第二梦第三梦这样的设计,像是更贴近了“魔幻”的内涵,是一个合理的设计。

沧浪一苇

 ID:4059|2021/03/14 10:4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4

《食草家族》笔记二

读完书的第一部分红蝗,留下一个基调,我的印象就是美与丑的极致纠缠,但是书里自己就总结了一下,比我想的要完整多了,书中说到:『总有一天,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在这部剧里,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话、上帝与魔鬼、爱情与卖淫、高贵与卑贱、美女与大便、过去与现在、金奖牌与避孕套……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还需要增加几对的话,我觉得他的文章中,人就如禽兽,禽兽也如人,故此会有禽兽和人,更有疯狂与清醒,残酷与爱。故事就激荡在这方方面面的冲突里,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读玫瑰玫瑰香气扑鼻部分,得到一个感受,那便是莫言对牲畜的观察都是非常细致的。我这种城市生活的人一辈子没见过几匹马,唯有《荒野大镖客:救赎2》里体会过马的细节,我本来认为,游戏内的马匹细节是十分充足的,但其实在小说里一体会,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这个细节,人去用梳子清理马的毛发,如果马它是渴求抚摸、渴求搓擦的,一旦碰着了梳子、扫帚,它会便舒服得弹蹄子。我从文中看出来了,瘦马、良马、骡、驴,均有自己的性情,均有个性,还有毛发光泽、老茧的部位、吃饭、叫、眼神、放屁拉屎都是不一样的。可能牲畜都是莫言文章里的重要配角,这种比重甚至不低于人。

另外我觉得,似乎任何一种气味都不能逃脱莫言的笔,文中我记得仅仅是马气味的描写就几乎覆盖了马出现的多数场景,诸如,马的长屁像军号一样悠长洪亮,一股腐草的味道扑鼻;马粪里有没消化的黄豆瓣,马粪里有一股炒黄豆的香气;马的汗酸味……这其实让我感到嗅觉虽不如视觉但依然是人体五感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故此可以成为小说文章里比重很大的一环。

沧浪一苇

 ID:4052|2021/03/13 11:2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3

玩《刺客信条:兄弟会》时看到游戏里可以购买的收藏画作大多是拉斐尔所画,其中有一副画是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也是拉斐尔的画,耶稣头上有一个牌子,写着INRI,我没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便查到,这个牌子的意思是表明耶稣受刑时的身份,牌子是当时的罗马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写的,文字意思即为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君王。我记得耶稣确实是犹太人,但这个君王身份我还真不知道,据说在《圣经》约翰福音第18、19章里可以看到事情的经过,我看了之后发现,耶稣也没有明说自己是犹太人的王,只是彼拉多一直以为他是犹太人的王,犹太祭司看了这个标志牌也感觉不妥,要求彼拉多更改,彼拉多也没有更改。

我从《简明新全球史》里的第8章看到,耶稣的一些有关上帝统治的话是种对罗马统治者的威胁,罗马人畏惧耶稣周围热情的宗教信徒,也为了避免新一轮犹太人起义故此钉死耶稣。

看到这个所谓的新一轮犹太人起义,就说明有旧一轮的犹太人起义,由此我感觉犹太人的历史需要捋一下。我看到维基里说到,以色列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他儿子建立第一圣殿,其后,犹太人的国家被巴比伦征服,第一圣殿被毁,大批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后来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修建第二圣殿,又等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犹太人归了希腊人统治,因为希腊文化侵犯到了犹太人,所以他们起义,并在塞琉古帝国之下争取到了自治的权力,成为一个国,后来罗马征服了塞琉古,统治了犹太人。在大希律王统治下,犹太人第二圣殿得到大规模扩建,但其后因为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摧毁。

耶稣生活在罗马治下,我看旧一轮犹太人起义或许是指在塞琉古帝国统治之下的起义,而新一轮犹太人起义确实发生。据说罗马人在镇压起义中摧毁了第二圣殿,只留下一个西墙,此墙即为现在耶路撒冷的哭墙。罗马人将此战的战利品带回罗马,还建立了提图斯凯旋门庆祝。从提图斯凯旋门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战胜者举着从圣殿里获得的战利品,其中有个很明显的犹太灯台,在《刺客信条:兄弟会》里确实也可以看到提图斯凯旋门,但并不能看到正确的建模,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凯旋门,也不知是不是为了照顾犹太人的感情。

沧浪一苇

 ID:4045|2021/03/12 06:3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2

《食草家族》笔记一

今天读了这本书的红蝗部分的前七章,我感觉到作者莫言的写作特色在于,往往以一种非常真实的视角描写污秽丑陋,甚至说是把美丑相互融合起来,像是相互交织着一样。这有点像佛教特别将美色比喻为红粉骷髅那样,但又感到有些不同。

昨天我看到《红楼梦》文中写到贾瑞在病榻之上照风月宝鉴,镜子里出现凤姐,之后又出现骷髅,贾瑞掩着骷髅不看,反反复复与镜中凤姐云雨,最后可能是被无常锁拿,丢了生命。这类描写的思想养料来源无疑来自佛教道教,佛教则是出于削弱男人对女色的欲望而秉持这样一种思想。镜中美女与骷髅乃是一个镜子的两面,这似乎还有些一体两面的道理。

但莫言的思路应该并非出于宗教,他是在一个有些自然主义的创作态度之上创作的,他会详细的将美里的丑描写出来,也会将丑里的美显露无疑,比如食草家族里人们拉的大便就美的像是进口香蕉,这种将丑抬升至美,将美揭露出丑的文字比比皆是。说到大便,莫言似乎从不放弃描写任何生物的任何大便、血、污秽处……

看到食草家族历史里因为近亲婚配导致人长出蹼,我不由得想到这个题材还挺有克苏鲁神话的味道。洛夫克拉夫特书写这一套神话,他的文字锉磨了人类理性探求宇宙这一概念。而我想莫言试图锉磨的是一种固有的、传统的审美观念,创造一种先锋的、自然主义的审美。

沧浪一苇

 ID:4041|2021/03/11 07: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1

在1987《红楼梦》电视剧里看到一幕,是第十三集里薛宝钗在灯烛之下,解下红麝串,露出雪白臂膊,导致贾宝玉呆住的一幕,就在想这个场景里贾宝玉的呆滞是一种什么呆?看了红楼梦原文第二十八回,原文明确说是呆因为薛宝钗的妩媚风流,此刻贾宝玉的内心活动应该是在想,如果这是林妹妹的臂膊或许可以摸一摸,但面前的她是摸不得的。我认为应该有两种呆,一种是视线一刻不离臂膊的呆,一种是眼神空洞发散的呆。电视剧里采用了眼神空洞一动不动的呆,我认为这种呆滞之下的男人一定是陷入了性幻想,而且非常专心,因为我自己就有这种经验……如果是眼神一刻不离女子裸露肌肤部分的那种呆,也不是不合理,反而似乎也合理,男人确实经常会干这种事。我知道我也是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压抑,一旦发现这种类似情况或者眼神的不礼貌就会很快躲闪掉。鲁迅的那一串排比确实非常经典啊,白臂膊、全裸体、生殖器、性交。

沧浪一苇

 ID:4035|2021/03/10 07:4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10

看了一本音乐史《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说到1991到1995年属于内地乐坛全盛时期,1996到1999属于疲软期,韩流趁机袭来。新世纪音乐界的变化因素主要在于IT业勃兴、中国加入WTO变的国际化、同一首歌栏目的设立,值得注意的是,超级女声使得音乐平民化、手机铃声创造了新的盈利点、港台巨星掀起偶像崇拜狂潮、网络爆红歌曲流传似病毒等等,诸多的因素塑造了音乐界。

至于为什么90年代要分两半,一半是踏入全盛,一半是进入疲软期,我还得仔细想想。我知道全盛时的摇滚乐里思想性很深,思想触角深入社会生活,全盛时的中国流行乐的原创力量何其强大,但1995年之后的各音乐流派均有颓势,为什么大唱片公司的人才产生流失,我估计因为当时的下海潮正在兴起,引发人才创业。当时中国还有很强的国际化趋势,故此我想中国音乐界也必有来自外国的强力竞争对手。这两点是不是疲软的原因,我还不能下结论。

这本书我没看到关于广播电视传播90年代流行音乐的详细历史,但里面提及了青歌赛加入通俗唱法、同一首歌节目设立,可以说明一个大趋势,我还挺想知道广播对于音乐的传播是怎样的。至于同一首歌和青歌赛的逐渐衰颓是不是等于说电视对于音乐界影响力的衰颓,我倾向于是肯定的,电视不行了,各种方面它都开始失语了。

如果以汪峰、许巍、周杰伦为新世纪头十年的音乐偶像典型例子,以崔健、黑豹、毛宁为90年代内地音乐全盛时期的音乐偶像典型例子,就可以看出来世代的差别,商业包装的思想、方法论早已先进了许多倍,但音乐的文化思想性开始不够了,现如今个人情感题材占据绝对的主力,流行乐的今日基本可以与娱乐、消费挂钩,而曾经并非如此。

沧浪一苇

 ID:4028|2021/03/09 05:0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9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第一部分第二章的论点是说,观察诸如哥白尼、培根、伽利略、笛卡尔的活动年代,他们无不是在印刷术之后的百年内将现代科学奠基,这些印刷术印刷的东西消除了手抄的某些大弊端,使得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大大增加,简而言之,所谓的文化人终于诞生了,一下子改变了中世纪的年长年幼皆不识字这一特点,儿童一下子从文化水平层面被留到了身后,所以儿童与成人的差别逐步凸显,儿童概念逐步诞生。儿童要通过印刷物的洗礼,才能踏入成年。

而他又在第二部分第六章里说到『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是完美无缺的平等主义的传播媒介,胜过口语传播……这种状况最明显的结果是,它排除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因此,也排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一个根本的不同。』

我想我们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分析电视的理论不妨就套用于现代儿童与成人使用智能手机。我不妨就延续波兹曼的思路,可以认定智能手机可以非常强力的消除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我也感到,儿童与成人理解视频或电视节目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尽管电视面前大家都平等,但是具有深刻内涵的视频画面并不一定会让全部观众都理解,看懂深邃和深度的内容是需要文化水平、理论知识的。许多有责任心的人都对成年人童稚化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但我想,这件事情还得再想想再看看。

看到一篇关于中国电视的文章,引发我关于中国电视与中国视频网站的联想,名为“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这篇文章写在2004年,正值SARS、伊拉克战争过后,据说所有电视台都意识到了新闻对于一个电视台究竟有多么重要,地方台开始努力将新闻本土化地域化,中央台开始搞大动作,开新闻频道。谈到电视要争取“必视”,而不是“可视”,所谓的必视就是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在一个巨大的新闻场效应之下观众必须去关注某新闻,必视就来了,而可视便是有非常良好的观看体验。为了必视,可以放弃可视。

又谈到中国传统传媒具有一种非常高高在上的哲学观,总是传者本位,忽略受众、市场、客体,却有一个极端是反例,便是湖南卫视,一切讲媚俗娱乐化,是以市场为主体,对此而言的另一个极端,我想便是中国电视业的老大中央台了。

接下来又谈到一个问题,是收视率和节目贵族化,所谓的贵族节目便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类节目,讲人文关怀,我觉得就是读书、读诗、讲座什么的,这是一个好东西,但不符合电视传播规律,慢慢就会被收视率所牵绊,淘汰掉。

我感到这个文章的对话里有一个特点,他们谈对象总是一对一对的概念出现,可视/必视、传者本位/市场本位、贵族节目/收视率,可以见得,这是一对对的矛盾,电视行业就挣扎在这矛盾之中,他们苦思冥想的,无非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度量。我看出来了,电视业必然滑向必视、市场本位、收视率这三者,这好像就是写在电视基因里的。

在文章里,有一个电视逐渐失语这个问题的讨论,我可以看出来电视业早晚有一天会凉透,就是有过度的失语这个原因。文章提到,2003年的中国诞生了所谓的公共声音,就是在网络里,在此之前,公共领域长期失语,中央台的一些民生节目扮演了这个公共声音的角色。焦点访谈越来越萎缩,为什么?因为没有竞争,没有良性竞争的环境。

回到成年人童稚化的问题上,我想电视行业几十年间变迁留下的经验和视频网站鲜明的特点都说明,追求必视,或者说把用户使劲留在APP上,是绝对的首要任务,市场本位是绝对的思想纲领,收视率、点击率之类的指标是一套完整的考核理论,此三位如同一体,联手塑造了如今的时代特点,使得认真阅读这种行为的逐渐式微,当然,深刻的文字、深刻的理论还远没有到被判死刑的地步,但危机确实是存在的,滑向美丽新世界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沧浪一苇

 ID:4022|2021/03/08 11:3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8

在《中国神话通论》这本书里发现一个苗、瑶少数民族版本的女娲兄妹神话,说到『兄妹的父亲因争财产和天上他的兄弟雷公结怨,雷公前来报仇,被捉住,囚禁在铁笼里。父亲上街买盐,准备腌吃雷公,嘱兄妹好生看守雷公,不许给他水喝。兄妹可怜雷公,给口渴讨水的雷公喝了一点水。雷公得水,忽然轰开铁笼,从笼中飞出。临去,拔牙赠予伏羲兄妹,嘱咐他们赶快种入土中,如遇灾难,可逃入所结果实中躲避。父亲回来,发现雷公已逃,赶紧打造铁船。

伏羲兄妹也试将雷公所赠牙种入土,顷刻发芽开花结果,长成一个大葫芦。雷公报仇,发洪水淹灭世间,父亲乘铁船直撞天门,天门不开,洪水退去。父亲和铁船从高空跌落,登时粉身碎骨。伏羲兄妹入葫芦避水,洪水退后,兄妹得以不死。那时世上人全因洪水而淹毙,他俩是人类中仅存的孑遗。他们常攀登天梯,到天庭游玩,因为其时天和地本相距不远。时光荏苒,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哥哥便要和妹妹结婚。妹妹起初不肯,经哥哥再三恳求,便答应绕树追赶,能追上便和哥哥结婚。于是围绕着一棵大树,兄妹追赶起来。追了许久,总追不到。哥哥心生一计,忽然转身而走,妹妹便落入哥哥的怀抱。于是二人结婚,成了夫妇。

不久,女的产下一个肉球。夫妇觉得奇怪,便将肉球切碎,用纸包裹起来。带着肉球碎块,仍然攀登天梯,去天庭游玩。刚升到半空,一阵大风吹来,纸包破裂,细碎的肉块散落到大地上,都变作了人。落到树叶上的,便姓叶,落在木头上的,便姓木,不论落在什么地方,便拿那个地方东西的名称来当作姓氏。从此世界上又有了人类,伏羲夫妇便成了再造人类的始祖。』

我一看这不有点像诺亚方舟吗?又感觉这样一个神话比泥造人要好一点,故事里还有大洪水之后近亲、血亲在灾后的婚配,说明他们是洪水遗民,并非开天辟地头一对。

假如人们被病毒或什么别的东西击败,几近全灭,少数遗民进行繁衍,西方文明的精神世界或许有可能会进入《莱博维茨的赞歌》类似的那种宗教信仰里,但中国的版本大概可能会进入这样一种不同的信仰世界,比如就会口口相传这种女娲神话类似的东西,因为中国人向来是崇敬先祖的,所以中国人在灾后崇敬的有可能就是灾难遗民。

沧浪一苇

 ID:4015|2021/03/07 11:5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7

看《雍正王朝》第22集时终于看到了一些有关货币与经济的东西。我还没太了解清朝时期的经济情况,就连银铜双本位制度也是查了才知道的。这个剧里提到银与铜的比价是官方固定住的,我感觉这个与金银双本位制度里的固定比价大概是一个意思,然后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也应该同样会出现的吧。

据剧中说到,很多铜钱被奸商拿去私铸铜器大赚特赚,因为铜钱里头的铜就贵于铜币的价值,再加上铜币的数量不足,流通不足,需求量高企,银铜官方比价虽是1:2000但市场比价是1:800,如果我没理解错劣币驱逐良币的概念,这样会使得铜币成为良币,有人就会为了牟利去熔化它,然后想办法兑成劣币去流通。主张减少铜币里铜的含量的思想,应该就是要去劣化这种良币,使得市价去靠拢官价。又看了一篇文章“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很有意思,我看里面还提到,减少铜含量的铜币,还有可能给私自铸币造成机会,由此看来,升降铜币铜含量的决策还是会引起很复杂效应,而不是那么单纯。

另外我还看到,失礼于大人物面前的地位低贱之人,会有将其叉出去这种说法,在古代应该是指把人用东西架起来然后扔出门去,我还是第一回见到用这个说法的电视剧。另外,这个剧对于奴性的展示还是非常多的,多见于奴才的言语、动作、神态,我看有些历史剧是不太表现这个关键点的,如果没有奴才的卑微与奴性的展示,我想历史剧就不太像是历史剧,就更贴近现代了。

沧浪一苇

 ID:4007|2021/03/06 09: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6

我看《刺客信条:兄弟会》里的赫尔墨斯教虽说有单独的装扮,成一个很有规模的组织,并且有自己的思想纲领,确实有一个教派的样子,但是我觉得历史里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可以说成是一个教,我也看到维基上Hermeticism译为赫尔墨斯主义,不是一个教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或许可以理解这是基督教结合了神秘主义的一支。再考虑到伊斯兰教结合神秘主义的,典型的就是苏菲派。佛教结合神秘主义的,应该就是就是密宗吧。

比如Gnosticism叫做诺斯替主义就有点类似,我想它肯定是有理由不翻译成“教”而翻成“主义”,诸如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佛教Buddhism等等都是某个很有规模的宗教,却在ism词缀上没有差异,到中文里却有不一样的翻法。我注意到伊斯兰教的英文名字是Islam,Islamism的意思好像是伊斯兰主义。这样一看,英语里对ism的用法和宗教相关的东西还真有必要好好审视一下。

我搜到研究苏菲派的一篇文章,名为“伊斯兰教苏菲派研究以及相关问题”,里面说到

『“苏菲主义”一词是欧美学者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称谓……把基督教之外的精神文明配上主义-ism的语根,是17世纪以来西方学人的偏见,譬如印度教Hinduism、佛教Buddhism、儒家Confucianism、道家Taoism、犹太教Juaism和伊斯兰教lslamism都以ism收尾,而基督教Christianity明显不同,这样看来“苏菲主义”是西方学者的语词创新,似有殖民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东方学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表达这个词的真正含意和本质属性

就东方学者而言,特别是穆斯林学者常常采用Tasawwuf一词,他们认为苏菲派是一种人生哲学与行为方式其目标是追求道德完善、精神幸福和认知真理……不仅是种宗教领域中的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哲学学说和理论,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什么“主义”所能代替得了的。』

由此看来,这个ism词缀里面确实有渊源。中文里它似乎可以对应主义、教、派、宗、家,我想,这可能说明中国人要从本质上区别对待它们,但英语世界对它们大部分都称ism。我也因此注意到主义一词应该是一个和制汉语翻译。或许我们应该与苏菲派的学者一样,认真的思考某某主义这个名字是不是应该有个更好更贴切的名。

据说马克思不常使用德文、英文的资本主义一词,我估计是因为太早了,而且当时的大众讨论度并不高,据一篇名为『何谓“资本主义”——再考“资本主义”一词的起源、演变和东西语境下的翻译』的文章说的,马克思的作品里常用的用法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布尔乔亚的生产关系”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使用资本主义来拼写的次数都非常低。中译本的很多的地方无疑是将这种词语给转换成了资本主义,导致资本主义一词的检索次数都很高。至于马克思原文用词是不是更加贴切,我不能肯定,但区别是存在的,放弃用主义这词去概括某事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沧浪一苇

 ID:4004|2021/03/05 07:4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5

在《刺客信条:兄弟会》里遇到了所谓的赫尔墨斯教和赫尔墨斯主义,于是就在想这里面有什么渊源。

据维基说赫尔墨斯主义与炼金术、占星有关,是一个启发人关心技术与控制自然的思想,也是影响了早期科学的一种思想,我看那些哲学史书籍里文艺复兴章节提到的一些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人文主义的关系人,都为赫尔墨斯主义做了贡献,当然这个领域也与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扯的上关系。

我查到中译本《赫尔墨斯秘籍》前言里面说到,『西方的政治史家们迄今难以解释,为何赫耳墨斯教一直是少数人的密教,在15至16世纪时却突然变成对大众有吸引力的所谓民间宗教,而且据说当时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基督教。其实,所谓“大众化”的赫耳墨斯教并不是如今意义上的大众宗教。因为,如前所述,当时的新派赫耳墨斯教信徒几乎无不是如今史书上所说的“人文主义者”。政治史家有理由说,赫耳墨斯教“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其实是一回事。』

这个前言有说到布鲁诺、新天文学摧毁旧天文学、赫尔墨斯教复兴这些都是有关系的,确实让我感到非常神奇,使我对布鲁诺、哥白尼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提到赫尔墨斯主义、人文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三者联系紧密,但是人文主义和赫尔墨斯主义并非柏拉图主义,并且它们背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和关切,根据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想其实并不被柏拉图所认可,在柏拉图《政治家篇》里有着对民主政治不看好的意见。这个差异也让我感觉很神奇。

沧浪一苇

 ID:3997|2021/03/04 05: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4

在思考辩证这个词的时候,我想辩字基本就是对两个观点争议真假,而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证这个字是言加正,据说有一个只存在于古文里的意思,是言说正确的事,基本等于动词,谏;字典里的意思说它一是名词凭据、依据,二是动词列举事实依据。至于辩证是怎么来到汉语里,我想它也许是和制汉语也许是华人自造的,但没有找到依据。我记得哲学一词是和制的,但也有逻辑一词是华制的。

如果辩的是名词的证,是凭据、依据、证据,那就显得非常的实证主义,如果是既辩又证,是辩论正反两种观点的同时加以列举依据,则比较与辩证的意思对味。

看了一篇文章,蓝江“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可能?——当代欧洲新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里面说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历史,我看到,文章提到,斯大林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区分开来,教条化,据说当时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想的,文章作者认为斯大林这样的想法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而且甚至劣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与唯心辩证法,比如,斯大林将辩证法当作一种先于社会历史存在的先验的东西,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先于一切的绝对方法,这是非常违背马克思、恩格斯想法的。

我理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一体的,是一种非常紧密的相同相等的关系。文章里提到,伯恩斯坦抓住了当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软肋,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机械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甚至将历史视为一种早已预制好的一个机械过程,在他嘴里诞生了一个很恶毒的比喻,他把正统眼里的唯物主义比作“没有上帝的加尔文主义”。卢卡奇为了避免这种“没有上帝的加尔文主义”倾向,将辩证唯物主义缩小使用范围,缩到只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适用,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将其当作世界运行的基底道理。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兰克福学派会将辩证法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人都在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性力量,我估计这是因为因为他们师承了卢卡奇。文章作者认为,此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里的至暗时刻。

文章提到一个完全反对此境地的人,阿尔都塞,他的左边是机械化教条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必然入不了他的法眼,他的右边是一众类似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人,这些人已经显现出一种倾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推离唯物主义,于是阿尔都塞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阿尔都塞的问题就是,他要强调回到唯物主义,又不能教条、机械、决定论,于是他的选择是一种“多元决定式辩证唯物主义”。真正的生活、任何的历史都是由很复杂的多方所决定的,是一种相当混沌的状态,只看经济或只看某事某物,就必然意味着不去看复杂的整体世界,就会意味着失去宏观的视角,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多元决定。据说阿尔都塞的很多思想要归功于拉康的启发。而由阿尔都塞所引领的这一股复兴辩证唯物主义潮流也被齐泽克等人积极接受。

沧浪一苇

 ID:3986|2021/03/03 05:4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3

《关于马基亚维里的思考》笔记二

在商务印书馆的柏拉图《理想国》里看到译者引言,提到柏拉图『对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霸主戴奥尼素印象恶劣,觉得他是不讲道德,荒淫玩乐之徒,不可能有智慧,不可能治国安民。但柏拉图在这里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欢喜非常。在柏拉图看来,迪恩酷好哲学,又是一个实行家;苏格拉底之后,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便是迪恩了。』

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让他在第五卷里提到一定要让哲学家做王的观点,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我亲爱的格劳孔,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

在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里我看到他在思索《君主论》是否是一本直言不讳的书时,分析了马基雅维利心目中的君主,与柏拉图的截然相反,他说:『《君主论》是为君主们写的,或者是为某位君主写的。按照《君主论》,一个君主必须具备猛兽那样行事的能力;他必须能够做到不尽为人或者不完全遵循人道;作一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实非他之力所能及,实非他所承担得起。马基雅维里所企冀的,是被一个这样的人赏识器重,被一个这样的人认真听取。因此,他必须用君主的语言来讲话,而不是用一个臣民的语言来讲话:“伟人以失败为耻,他们不以倚赖欺诈而获益得逞为耻。”假如他讲话所使用的,是圣贤的语言,绅士的语言,或一个道德哲学教授的语言,他就会使自己公认成为君主左辅右弼的全部前景断送殆尽。』

这就已经有了两种思考,一种是哲学家成王,一种是充满野心、不择手段、擅长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成王,是不是还会有科技专家成王、军事家成王、社会学家成王、历史学家成王、文学家成王等等的思考。

就对比这两种思考,我非常同意马基雅维利,但是又想到也许有一天理想国真的会到来,到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抛弃马基雅维利主义。也许有朝一日人人都是哲学家,哲人统治的条件总会满足。也许未来的统治与如今的统治完全不一样,统治本身都可能不存在。

沧浪一苇

 ID:3983|2021/03/02 09:0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2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笔记一

读了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的第一章后,就会感觉到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是非常怪的,这本书会里经常会对一个问题产生正反两方面的论点的对撞,就以这种对撞逐步深入某个假设或问题的核心,在反复思考、引证、发出新提问之后,结果就会引向一个很复杂的境地,事情在他的剖析之下越来越不简单。作者施特劳斯就以问题的反复思索来著书,他对于假设的求证、问题的求证要求很高,极度重视根据,他喜欢仔细剖析根据,他抛出的大量证据皆显示出他肯定是把马基雅维利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把文字拿思想之犁犁了一遍又一遍。像我这种知识储备不够的,看一会儿,很快就头大了。

据说这本书是施特劳斯晚年时期的作品,可以估计他耐心细致的剖析和反复纠缠穷究问题或许就是因为阅读经验非常丰富,甚至已经到了褒义的走火入魔的地步。可以看到译者后记里译者认为施特劳斯已经将这种阅读方式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想要以类似的程度理解马基雅维利,就必须在房间里沉思、踱步,找些纸笔勾画联系,常备原著仔细翻阅,熟知马基雅维利提及的林林总总各种人物,以至于使这种极致阅读成为生活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以这种方式阅读李维,列奥·施特劳斯以这种方式阅读马基雅维利,他们很类似。

沧浪一苇

 ID:3978|2021/03/01 09:1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1

读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版本,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拿破仑批注版,可以看到拿破仑会对书里大部分内容做出批注。在第14章“一位君主在军事方面应当做什么”里看到,马基雅维利发现,基本上一个国家的获得很可能就是由于君主特别善于整兵精武,一个国家的失去几乎总是因为君主不擅长军事。对此拿破仑举双手赞成。

书中举例到一个古希腊将领菲洛皮门,说到他:『即使在和平时期,他也没有思考过战争方式之外的任何事情;当他和朋友们在乡村野外的时候,他常常停下来同他们探讨:如果敌人在那个山丘上,而我们和我们的军队在这里,谁占有优势呢?如何才能迎面应战而维持秩序队列严整呢?如果我们想从这里撤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敌人撤退了,我们应该怎么追击呢?当他和他们一起散步的时候,他会向他们提出一支军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他倾听他们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意见,提出各种理由加以论证』对此,拿破仑表示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注意这样谋划,到了当将军时,睡觉都会一直思考怎么打仗。由此可见拿破仑的军事才能还是有长期训练作为基础的。

从这本书批注的风格里可见,拿破仑是一个非常骄傲自满的人,但他依然说到他自己永远无法预料到所有情况,说明在这个军事层面他很清醒,他可能是越训练自己就越觉得军事谋划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东西。后来他果然没有预料到俄罗斯的冬天有多厉害。

至于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这个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谋划军事行动的将领,我感觉很有启发,我觉得人才、奇人都会有一种类似的特点,他会经常受到生活的启发,不时的就某一个专业领域提出问题,并对此积极的谋划、假设,这种人可能是以这样训练自己为乐。往往一些领域的能人有这种特点。

2025年9月
« 8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