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311|2020/09/30 03:0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30

我看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有很多关于古希腊悲剧和很多文学的分析。而据我所知,尼采是先从学校里学了大量的罗马希腊古文学,再从事教职,后来又拜读了大量叔本华,然后写作《悲剧的诞生》。我是不是可以说,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启发了后来尼采悲剧研究的关键文本。

关于悲剧,我没啥深刻的想法,不过我看到叔本华的一个关于裸体的观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47这一节说到一个非常厉害的观点,那就是如果人自认为美,还具有审美情趣,便应该裸体。一个人有审美情趣,也应该不对自己的文字加什么虚假又华丽的词藻。

我理解叔本华的意思是,裸体的美是不带矫饰的美,而世间文章里,语言文字里,有许多非常矫揉造作的东西。总之裸体这种纯粹的、素的东西是在美的层面,虚浮的东西不在美的层面,华丽的词藻往往含有一种为自己藏拙的嫌疑。我感觉这个观点比较中肯。

沧浪一苇

 ID:3307|2020/09/29 07:2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9

关于动画《阿基拉》的内涵,我看完后仔细想了一下。首先,日本许多动画都有城市内遭到爆炸和摧毁性打击,不用想就知道,无疑二战时期遭核弹打击的一种日本国民集体记忆的回忆。

摧毁他人,或者被他人摧毁,总之摧毁之后的战后土地在我印象里确实是很多废墟,这是由于什么?是由于膨胀的欲望和力量吗?

我对于二战时期的记忆里图像化的东西来自于纪录片之类。比如一提德国日本,先想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制定实施侵略计划,使得别国一片焦土和死尸,然后就联想到堑壕步兵装甲飞机集中营尸体和埋尸坑的画面。后来对法西斯的反击到来,我又联想到了很多,比如柏林和东京被炸成一片废墟,“奇迹样的兵器”,最后是核弹的火球。

关于奇迹兵器,我想德国人当时拥有很高的工业技术,所以火箭和强悍的坦克飞机就是奇迹兵器的首选了。曼哈顿计划为美国孕育了奇迹样的兵器即核弹。而日本资源匮乏,他们的会把奇迹的希望寄托在资源消耗不大的细菌武器上也就很合逻辑了。

这些奇迹兵器都是摧毁性力量,我就总是觉得这些强大东西无疑都很容易失控。从这个角度看,《阿基拉》不也是在说,膨胀的欲望渴望着力量,而人性在驾驭这些摧毁性的力量的时候,越来越易倾向于失控这件事。

沧浪一苇

 ID:3301|2020/09/28 07:1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8

我又看了一遍《银翼杀手》,我这回注意到影片前期,电影显示出生化人造人只有四年寿命,并且想要通过潜入泰瑞公司干些什么。后来的剧情说明,人造人想要更加长寿。

银翼杀手的上级认为,泰瑞公司恐惧人造人能进化出人类的情感的这种潜力,所以为人造人设计了定时死亡程序。而后面的剧情,泰瑞公司老板被人造人捏死之前,说了一些技术词汇,表现出他们公司为这种寿命问题尽力了,他们面对的是自然规律,总之就是表现出对延寿问题的回避和无能为力。

究竟谁才是对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人造人如果不被定时死亡,寿命肯定会很长,甚至可以猜到,他们有潜力接近永生吧。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体现出一个生命追求永生的过程,但是故事结果很悲壮,人造人杀死了他的造物主,自己也没能为同族人得到永生的技术。

恰巧《西游记》也是一个有关于永生的书,同样是永生,这两个作品可以比较一下。石猴并非常规生物,从根本上就有一个潜力永生,而人造人也一样。求仙访圣的孙悟空学到了技术、能力,算是永生的第一步,而电影里的人造人看样子非常懂技术、有见识,因此也算差不多。

孙悟空进入天庭的时期,是为求得仙箓,他虽说得到仙箓,却从根本上不被尊重,因此决定反叛。

而人造人更是极度的不被人类尊重。人类自己都不一定能够永生,尚未给自己求得仙箓,更不可能给予奴隶仙箓。

对比了一下,我看如果人类是天庭的仙人,具备永生的能力,那么赐予人造人仙箓,并不是什么大事,看那孙悟空参与西游并且最后访佛成佛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永生,是一种有价值的永生,并让他获得原本没有的尊重。

或许这个科幻点子还不错,就是人造人怎样取得永生,又取得尊严的故事。毕竟我现在光看人造人怎么被人迫害和奴役,残酷的屠戮。

又想到,没有尊严的个体,他的动机是取得尊严。那么,一个已经取得尊严的个体,他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动机是什么?也许可能就是一个大的理想理念。

沧浪一苇

 ID:3295|2020/09/27 09:1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7

找来了个电影《银翼杀手》看,看完之后就在想,这片子显示2020年已经是是外星殖民、人造人的时代,还真是高估了我们呢。

总之外星在打仗,外星在殖民和建设,人造人被作为奴工使用,电影一开始,飞艇向人们宣告移民开拓的好处,除了这个,我再就是听到了经历战争的人造人亲口描述战争。但这些只是点缀在其中的,那里人们的主要生活仿佛只是活在巨大屏幕的广告下,屏幕上面是日本女人和可口可乐。

我想,我要是写类似的故事,如何给外星殖民的细节找灵感?我觉得还是得往人类历史里看;怎样塑造人造人的命运?我觉得还是得看现代奴隶制的发展过程。因为凭空制造细节是不可能的,要是把事情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还是得看历史。

我从《简明新全球史》里果然发现,现代奴隶制的篇幅不小。第22章里有详尽的大西洋奴隶贸易历史,比如上面说到现代奴隶制之前也有奴隶制,只不过那时非洲是公社型的社会,并且奴隶很容易就能获得自由和尊重。

推动现代奴隶制的首个国家,在书中可以看到是葡萄牙,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从葡萄牙面向大西洋的海岸线向外、向西南、向非洲沿岸看,就有一堆岛屿,这些岛屿原本是无人的。我觉得这就很有意思,开发无人岛、无人的外星殖民地,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葡萄牙生产蔗糖,必定因为这东西很赚钱,但这生产需要大批劳动力,所以现代奴隶制由葡萄牙开端很有道理。西班牙英国征服美洲,因为征服和疫病弄死了许多当地劳力,可以想象,他们没得选,和葡萄牙一样也得进行奴役才行。

为什么三角贸易会盛行?我看必定是因为那片地上有巨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啊。书里面有个大西洋奴隶贸易规模在数世纪间变化情况的描述,说到从16世纪是起始的小规模,到17世纪猛增至2万人每年,到18世纪为巅峰,年输入5.5万人,18世纪80年代,年均输入8.8万人。虽然没有看到折线图之类的东西不过也算详细。

所以大致上,这类故事可以设定奴役人造人为了建设,进行外星的战争为了土地,等到有了土地,人造人的数量和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数量一样肯定会暴涨,奴役带来无数人的巨大痛苦,又成为变化的温床。不过这样弄让人感觉历史轮回,或者是发生事情都不新鲜的感觉,想起那句战争永不改变。

沧浪一苇

 ID:3289|2020/09/26 12:0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6

回想我爷爷奶奶辈的结婚,其实就是两个农村家族的发生关系;到我父母结婚时,我看是还是两家族的关系;现代一辈的婚姻,核心肯定是两个家庭。毕竟社会经历了市场化,社会生产力又是越来越发达,各地城镇化进程的规模又是很大的,才让家族裂成家庭。

旧时代,婚姻本质上是家族与家族的联系建立,当时不讲市场经济,都应该是讲规矩讲习俗的,各种事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可能任何破坏规矩的婚姻情况都将得到反对。

我父母一辈的生产力情况改变了他们的婚姻模式,我们这一辈的生产力情况、人口流动情况又改变了我们的婚姻互动模式。从柴禾-广播,到煤球-电视,再到电力-网络。

我看,我爷爷奶奶辈里,其实就是固定人群相互供应男女,比如同一工厂同一村子同一收入阶层,稍有不同的人群、家族,自动形成一些心理上、习惯上的壁垒,并且那时婚姻绝不可能是两人的私事。到我父母辈时,婚配对象的范围应该是比原来的范围大,还略带自由。

现在好像是纯粹的自由恋爱原则主导,但实际情况不还是仅比父母一辈时的情况好一些。

过去到现在,婚姻中的女方家庭一直有要价的权力,现在到处充斥着财富欲,并且这种要价大致上是自由的,感觉这里面的各种嬗变都很有意思,有很多角度可以去解读,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不都有解读角度吗。

总之就会看出,以后人口会降低,很多人打光棍,有关于性的产业肯定越来越发达。另外又想到,当一大群光棍陆续进入老年,必然需要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养老产业吧。

沧浪一苇

 ID:3282|2020/09/24 10:0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玩《荒野大镖客:救赎2》,突然听到了游戏内NPC对话,说美国正在和菲律宾打仗,我就想不起来,当时的新闻时事里,为啥要和菲律宾打仗来着?

突然想到游戏是1899年,前面的历史,应该是喊着昭昭天命口号,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还有内战,翻了翻手头的《简明新全球史》独立时期的美洲一章看到一个地图,分别标注了美国领土获取的时间和方式,大致一看就明白,一是从其他殖民国家买来,二是靠赶走原住民。然后,美国兴建跨越东西的铁路,发展工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依靠了大量外国移民。怪不得游戏内要设置很多从欧洲来的人。

总之,美国西进,美国内战,之后大搞建设大搞工业、铁路,搞得风生水起,到了游戏的1899年,几乎已经是世界最大工业国,算得上列强座席的前排了。他们也肯定是把西进运动的思想延续下去了,就是一直从太平洋上再往西进,所以和西班牙产生摩擦就是帝国帝国之间掰手腕,就是强者的抢夺,在菲律宾,美国动武就不是一个费解的事了。

另外,那个有名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的时局图,不就是在吕宋岛上画了一个象征美国的白头海雕吗?

我感到那个时代,就是各个列强帝国肆无忌惮的在世界上倾泻自己统治欲望的时代。其中少不了现代奴隶制,还有对原住民的血腥屠杀,总之就是当时的下等人命如同畜牲。我突然联想到,谈环保时总是谈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不同人种的人命不也是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一环吗?这样一想,环保主义好似也是站在了种族主义、种族优越论的对立面了。

沧浪一苇

 ID:3279|2020/09/24 11:07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我看到安迪试图翻案,却被典狱长坑了,在个人囚室里独囚两个月,最初在里面安迪脸上还挂着笑,因为他为汤米考取了学历高兴,然后汤米被射杀,典狱长显现出的凶狠残酷的面目,就是要安迪为他干一辈子活。后来他被殴打,因为看到了个人囚室里安迪鼻血结痂挂在鼻下,而且出了个人囚室之后,一头乌黑油亮头发也变得暗淡和灰白,这些化妆上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当安迪出个人囚室后,坐在高墙下,和瑞德闲聊,说到墨西哥人认为太平洋是一个温暖且无记忆的海洋,还希望去芝华塔尼欧度过余生。我注意到这里的温暖和无记忆值得思考一下。

如果说监狱、人心是冷酷的,痛苦的记忆太多,那么想出去后到一个温暖且无记忆的地方就很合理。但是想到,墨西哥人不一定在说精神上温暖,而是感觉上温暖。海水比热容很高,非常的恒温,可纬度最低的地方海水也没有到30度,也不好说暖不暖。

一想到海水温暖,立马想到了气候变化,极地冰雪消融,上涨的海水侵入陆地,所以导致了记忆没了,记忆就是被海水覆盖掉的原陆地吗?搜海平面上升,看到维基里一个图,两万年前,是冰期的盛期,海平面是负120米,之后海平面一路上涨。上涨的时间里,应该是存在处于石器时代的人类,而且对于他们的记忆也确实不多。如果这真是是温暖和无记忆引申出来的意义,那就太神奇了。

沧浪一苇

 ID:3275|2020/09/23 12:2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3

有时感觉,现实比小说电影还要离奇,后来一想,这不就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吗。也就是说,这体现了人编的东西太弱了,不如现实,直接把现实摹写进文章里不就行了。拿到一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看到巴尔扎克时,就感觉巴尔扎克可能就是这样想的。

巴尔扎克生在一个乱世,资料上是1799-1850,书里说他:『生活在十九世纪上期,法国正处于社会矛盾、阶级斗极为尖锐、复杂的时期。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到1848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其间经历了拿破仑称帝、波旁王朝的复辟及七月王朝三个历史阶段。』

看上去很明显,动荡不安的年代,时代和拉锯一样,可不就是经常出那种想破脑袋也编不出来的故事吗?

沧浪一苇

 ID:3271|2020/09/22 01:0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2

看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雅思贝尔斯章节说,经历二战后,德国人都有了罪,我发现这和基督教那个原罪有种神似。战争时期道德律遭到践踏,人命如同草芥,按照雅思贝尔斯的意见,假如一个人当时没有奋起去维护道德律,而是懦弱的求生,他便染上了一层形而上学的罪。尽管求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活着才能更有意义。

照这个想法,我延伸了一下,凡是没有去反对战争的,凡是纵容了任何糟糕事态发展的,放纵了道德律破坏的,便可以说染上了一层罪。这个罪纯属个人,而且一想,世界上几乎没有人无罪。

谁没有犯过这类错,即便无大错也有可能有小错。我看一些二战相关纪录片发现,战争罪犯、严重反人类罪行的实施者,我觉得一般分两类,一类三缄其口,一类是把忏悔挂在嘴边。非常沉默的那种人,他的沉默背后的心理动力不就是回避这罪吗?而这罪不是一直在刺他吗,他岂能回避?

德国日本,他们是有区别的,我直觉上感到,德国人基督教传统深厚,也就是说,忏悔一词人们长久频繁的使用,这也和他们的战争忏悔行为不无关系。日本则有传统上的差异。

沧浪一苇

 ID:3268|2020/09/21 05: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量、总的耕地面积,这两个东西是常数,耕地被工业或其他什么用途占据还可以退还,而不可再生资源几乎都是有上限的,这想来确实是;人口增长则是指数。这两者一结合,肯定在将来出现问题,我觉得《增长的极限》和马尔萨斯都是这样想的。反对的思路就是重点指出粮食、资源能够适应人口规模,人口也非总是的指数增长。

总体上我看,尽管很多观点论据充分,就是有鼻子有眼的,但其实这背后就是一种乐观-悲观的对抗。而悲观观点是比较有利的,一想就明白,我现在不做什么思考,就特别乐意接受人类早晚得出事这种观点,我不乐意接受人类绝对会没事这种观点。

沧浪一苇

 ID:3266|2020/09/21 03: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1

以前看视频遇到配乐不协调的问题,我都忍了,自从短视频时代到来,我觉得这个问题更严重了。可能有很多人对视频内容要求很高,但是对配乐怎么就容忍度不高呢?一个合适的配乐明明很重要啊。明明是需要绞尽脑汁深思熟虑的东西,比如选一个合适的音乐,另外还有对于声音音量的控制,对于噪音和杂音处理。

短视频,就是一个短字为重点,这就代表了一首几分钟的音乐是不可能放完的。而很多音乐都需要在时间跨度上产生情绪的积累,这些音乐就不可能成为短视频的配乐。无疑很多内涵丰富的东西也需要长的时间跨度上产生演变、展示。

如果没有合适的音乐,其实我觉得某些背景噪声也属于悦耳的东西。假如添加了不协调的配乐,我感觉就对要传播的东西打了折扣。

一电影电视剧或者动画看完,观众如果对于其中配乐产生了喜爱,按我的经验,那属于很稀有的了,其实一般情况就是对配乐没什么感觉,根本不在意。想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用在了《2001太空漫游》里,产生了非常棒的契合,也导致这首曲子与电影产生了彻底的绑定,我感觉这可能属于配乐极度协调了。

沧浪一苇

 ID:3263|2020/09/20 11:5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20

开了一个脑洞,我把阅读按径赛项目分类,短阅读是一百、四百米跑,中阅读是八百、一千五百米跑,长阅读是五千、一万、马拉松。一百米好比见缝插针一天读一点,四百米好比一天内系统的按计划读,中等阅读好比几日苦读,长阅读是在一周到几周内持续读。

后来一想,像我这样的四百米阅读就累的不能坚持了,怎么能行呢?各种杂事和心态的嬗变,才是丧失阅读体能的源头。

另外我还感觉,没有进行阅读马拉松的体能,就不要轻易订下阅读马拉松似的计划。多少阅读计划都在我这流产了我才总结出来。比如我想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就没进行下去。我知道这种书就不是那种规规矩矩讲故事的,而是非常费脑子的写法。

讲一个家族衰落的故事为什么很多名作家都喜欢呢?这就从《喧哗与骚动》联想到《红楼梦》。我想,第一因为整体上想来,家族家族,一定是人多,人多视角多文本量大,体量大就有一种沉重分量。第二,衰落趋势无疑具有文学性或者是悲剧性,如果是家族发迹的故事,主题恐怕在于幸福,家族衰败主题当然是不幸。

我发现,看这种非常长的故事不了解故事的时代大背景是不行的,不了解作者本人经历也是不行的,还有那里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史、文学史,都算是准备工作。

马拉松、长跑就得做好一切准备不是?我看这种准备的重要性等同甚至重要过马拉松、长跑本身。于是我感觉阅读长跑也是同理。

沧浪一苇

 ID:3261|2020/09/18 03:1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8

看了一下围棋的规则,虽然不是全懂了,但是感觉双方和棋是很难的,无胜负的情况也是被限制的,总之就是说,尽管围棋复杂度很高,但是,最终胜负一定要分,我感觉到,围棋不分出胜负是不太能容忍的。对于其他一般的棋类游戏,和棋的状况明明相当的普通啊。

什么军旗、象棋、国际象棋我都可以视为一场局部战斗的模拟,但是围棋似乎不是简简单单的战斗,是模拟全局大势的样子。

全局大势这种东西,可能像是总在流变之中。像是中国历史,确实有很多次过形成各方割据的均衡局面,但我感觉总有一种大一统的势头最终终止割据局面。是不是这种情况和围棋有很大联系?

和棋、分不出胜负我猜就是就是一种均势,而均势在欧洲文明间是非常普遍的,我看经常形容欧洲历史上政治局面的词可能就是均势了。看一些历史疆域视频时,我觉得罗马帝国的那种一统是一种很不平常的状态。

沧浪一苇

 ID:3259|2020/09/17 10: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7

看了一些太阳能斯特林引擎、太阳能蒸汽引擎的制作视频,看到把太阳光聚在一个点上然后发电就特别有感觉。然后突然想到有关碳排放、气候变化、环保主义的事。

如今环保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了,但是总体上我对减少碳排放这件事还是非常的没感觉。

以现在的我的知识储备去思考,我对环保主义的理解就是可持续的精神呗,它的反面就是向自然疯狂攫取,这样一想,资本主义对待自然的精神无疑是无限制的攫取,是一种只关注金钱进账和投入产出的收益率角度下思考问题。以这种逻辑,我看环保主义好像带上了反资本主义的色彩。

沧浪一苇

 ID:3257|2020/09/16 08:2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是,首相》S02E04里分析了英国报业的读者群,他们说:

镜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
卫报的读者是自认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
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真正在治理国家的人;
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夫人;
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手里攥着国家的人;
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别国治理的人;
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觉得我们正被别国治理着;
太阳报的读者只在乎报里的女郎前凸后翘。

按照这个思路,我在就想这读者和报纸究竟应该怎么归类?

一般情况下我想应该是分成左翼、右翼、激进、保守等等意识形态;也许可以按读者身份、财富分,比如拥权者的报纸、拥财者的报纸、一般民众的报、学生or知识分子的报等等。

报纸内容大抵可以分严肃新闻和娱乐,按两方比重来分的话,可以分成政治冷感型、积极议政型和混合型。

沧浪一苇

 ID:3252|2020/09/16 10:0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6

20出头的尼采读了很多叔本华,我知道这事,但是我在《尼采诗选》里看到一个细节让我对这个过程更有感性的印象了。

“阿图尔·叔本华”这首诗里尼采评价叔本华,“他体验到的将永世长存”。下面注释说到『尼采在莱比锡时,晚秋某日,在一家旧书店里买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耽读了一连两星期,晚上读到两点钟,早上六点钟就起床。』这故事就很神奇,我觉得这才是一种阅读马拉松。

诗选的箴言诗部分,我看到几首诗,对于新约圣经,尼采说,这里面写有上帝通奸;对于俾斯麦,他说德国人将理智都交给了俾斯麦;对于斯宾诺莎,我理解尼采在说,斯宾诺莎热爱着他的那个神,但是这种热爱之下,蕴含着一股摧毁性的复仇力量,并摧毁了犹太人的神,于是尼采觉得这个隐士真是非常的深邃。

对于达尔文,尼采没说什么,但是对于达尔文的信徒,尼采斥责这些人讲达尔文的学说当成哲学;对于瓦格纳,尼采叹道他也竟然倒在了十字架旁,做一个被征服的人。由此可见,尼采对于瓦格纳渐渐接近宗教非常失望。

沧浪一苇

 ID:3245|2020/09/15 11:3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5

我看到,1982年电影《茶馆》和它的原本话剧《茶馆》还是有一些分别的,电影受篇幅所限有一些删减。为了看完整,我特别读了第三幕。

第三幕围绕的问题,我觉得大部分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世风日下的感觉或者是日子越过越邪门的感觉。

这一点可以从王掌柜要添女招待开始,话剧里是儿子保守、老爹开放这一奇怪设置,体现在王掌柜的大儿子对于女招待进茶馆这件事非常不适应。王掌柜总是谈改良,总是竭尽全力的跟上时代,这一点是话剧里大量笔墨描写的王掌柜性格,也可以说确实自洽合理。

另一个日子越过越邪门的例子是演评书戏曲的两师兄弟和一位厨师进屋喝茶,讨论传统艺术被流行歌曲取代的事实,他们是讲评书没几个人听、唱一出戏挣不出三个杂合面饼子钱。还有监狱里人越来越多,做满汉全席的大厨也选择去监狱蒸窝窝头。

书里,女招待丁宝看着流失的顾客说:“我要是过去说一声,来了?小子!他们准给一块现大洋!”我看了感觉一激灵,想到了现在的直播行业……

丁宝对于做女招待这件事的评价是:“我才十七,就常想还不如死了呢!死了落个整尸首,干这一行,活着身上就烂了!”看到这话,我觉得这里一句话把整个人物变立体了,也添了很多悲剧性。表面丁宝对谁都是嬉皮笑脸的姿态,其实嬉皮笑脸之下的内心少不了无奈痛苦。

沧浪一苇

 ID:3239|2020/09/14 07:49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4

手上有一本1988年的《萨特自述》,里面有“萨特自传:词语”和“萨特自述”两部分。看萨特自述一开头时,我就感觉得到了一些东西。

萨特是一个警惕性很强的人,换句话就是阶级斗争意识很强,要不然他怎能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这也可以解释他在中国热度曾经很高的原因。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自述这书里简洁明了的直说,这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有阶级性的,是资产阶级那一边的。

总之,萨特给我的一些启发就是,看到任何一个人的高论,都得思考他的成长环境,他的阶级,他话语里隐含着哪些东西,譬如为自己阶级进行辩护的可能性。另外,考虑到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的交流程度如此庞大,经济差异非常大的人不是也经常进行交流吗,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话语往往是维护自己的阶级。

沧浪一苇

 ID:3236|2020/09/13 09:1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3

淘来一本书,叫《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我看这书写的是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众多成员的分析,重点分析的是他们的乌托邦想象。

其中我看到4.4节里谈到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的具体细节,我看了之后琢磨明白马克思主义者为啥喜欢想象乌托邦,按照马尔库塞的想法,幻想这种事情是属于爱欲的,为什么我总是看到有些人张口闭口就是“生产力极其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因为幻想就是一种心理原动力,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言的爱欲的一个侧面体现。另外,幻想中当然蕴含着对现实的否定。

沧浪一苇

 ID:3229|2020/09/12 12:3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2

电影《阿Q正传》我没听明白阿Q一直唱的那几句戏词,找了一个字幕文件,打开一看戏词有“手执钢鞭将你打”,还有“万里江山平半分”。

鲁迅全集第一卷的《呐喊》中,我看到《阿Q正传》涉及到的戏文还有“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小孤孀上坟等等。另外我看到电影里唱的戏是叫做龙虎斗属绍剧。

我看电影时,就发现这戏文是一道贯穿整个故事的线,比如阿Q在电影里唱过许多次戏,比如结尾处,阿Q还想唱戏,观众也是等着死囚唱戏。关于这个结尾,我在书里看到,阿Q想唱悔不该、小孤孀上坟,又觉得不合时宜,合时宜的戏文是手执钢鞭将你打,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比较有反抗精神,但是这时的阿Q全身被绑,伸不出手,何谈反抗,于是他就不唱了。憋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书里体现阿Q的窝囊在于,连后面的“好汉”俩字也没有嚷出来。电影里确实是嚷出了好汉俩字,这属于一种改编吧。

最后阿Q被枪毙,大家评价他的话语却是枪杀没有砍头好看,另外大家还没有听到他唱的任何一句戏文。这种评语无疑让人感觉非常的荒谬。能把戏文这样的结合进文章里去,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巧妙了,利用戏文成功制造了文学性。不过我对戏太不熟悉,但我肯定这些戏文一定也是精心挑选的吧,能够隐喻阿Q的一些精神。

沧浪一苇

 ID:3226|2020/09/10 11:5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10

卢梭总是在想自然状态,于是我就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看到他的想象:

『是否真的存在着一个力量比我强大得多,并且道德足够败坏、性格足够懒惰和残忍的人,在他自己游手好闲的时候,却强迫我为他提供食物?要是这样,他得一刻不停地盯着我,就算睡觉时也不能有一丝松懈,将我捆绑好,否则我便会逃跑或者将他杀害;也就是说,他被迫主动地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一痛苦比他想要避免的痛苦或是他让我们遭受的痛苦都要大得多。在这一切之后,他的警惕心还能有一刻的放松吗?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难道不会让他头疼不已吗?我只要朝着森林走出二十步,束缚我的铁链就会被挣断,我便从此消失在他的生活之中。』

不知道这样一种奴隶关系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沧浪一苇

 ID:3224|2020/09/09 11:5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09

看到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24章里提到乐观主义者为过度自信代价,我就在想,这应该有对称的吧,悲观主义者为过度悲观付出代价。

既然早期萨特认为,被动的意识、惰性的活动是意识的堕落,是不考虑去运用理性,不打算理性的筹划,那么乐观主义者的谬误和乐观偏见不正是一种惰性,不打算理性的筹划。

《思考,快与慢》里说,系统1的运行是节省脑力的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这样看,也许惰性不是惰性,而是我们的身体总是习惯系统1,对于问题进行了自主的规划。

我理解的先验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试图把握存在于每个人那里的不变的前提条件,例如康德、胡塞尔写了许多东西,其实都是在找这个先验。由此看,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不正是与先验哲学有很大的联系吗?

沧浪一苇

 ID:3219|2020/09/08 09:0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08

什么是情绪?我知道一般情况下打开神经科学类的书,看到名为情绪的章节,都得谈谈脑区,谈谈杏仁核与恐惧焦虑、攻击行为还有奖励系统,我看了一个《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就是一例,可能别的同类书结构类似。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里萨特部分说到早期萨特的一个思路,情绪是惰性的,是逃避使用理性解决问题:

『情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在实践中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这种对世界的态度就会出现。这时,我们希望通过改变与世界的意识关系来改变事物的性质。具体而言,我们通过“魔术般改变”既定的处境来逃避用理性的方法处理问题。人们以为害怕、悲伤、发怒和高兴就可以对付过去,而不需要再认真努力去改变处境。狐狸与酸葡萄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狐狸以为只要能让葡萄成为酸的,就可以解决它的问题。这是一种惰性的活动,是一种逐渐变为被动的意识,萨特把它称为“意识的堕落”。』

萨特是传承胡塞尔现象学,而胡塞尔现象学是相当的对实证、科学没感觉,因此萨特也是一样。萨特看来,实证的科学并不能把握情绪的意义。我想的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究竟能不能分析出情绪对于人整体来说的意义?恐怕这不完全属于科学的地盘,是属于各种心理学的地盘。

沧浪一苇

 ID:3213|2020/09/07 12:4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09/07

自然科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对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问题是缄默的,自然科学无助于我们识破存在的奥秘,自然科学不为人类精神提供什么真理。我在《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胡塞尔部分欧洲文明的危机一节看到这样的意见。

由此可以想象晚年胡塞尔看着文明逐步崩塌,危机一步步逼近,愈加重科学忽视人道,在他眼里,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起码是助纣为虐的。

我通篇看完胡塞尔部分,一言以蔽之,胡塞尔坚决反对别人说真理是虚无、相对的,也觉得自然科学只具有实用性,不具有指导人精神的真理。我以前觉得胡塞尔难懂,可能就是因为没抓住这一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