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056|2022/04/29 11:3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29

《竺可桢全集》(第二卷)笔记六

一个地区的人吃荤吃素实际上是由物产决定的,是由畜牧发达与否决定的,书中认为热带吃素、寒带吃荤,潮湿吃素、干燥吃荤,且看佛教实行素食制度的地区,比如说日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印度,都有条件以五谷代替肉食,而西藏则非食肉不可,因为西藏是寒地,更因为西藏和寒带的人需要脂肪食物御寒。南方多食米、北方多食麦、游牧民族多食乳制品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生存的物质基本上是其周围的物产。

阳光对于人有极大的好处,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雨雪霏霏,希望阳光多照进屋里,因此建设阳光房,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则是患阳光太多,因此欧式的洋房到了中国还需考虑这一层因素,建筑家在移植建筑样式时若不能考虑因地制宜就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势必会让居住者不满意。

作者认为欧洲有冬无夏,因为想在冬天节省煤电所以屋子搞的矮小,而长江流域的屋子宽大是因为冬季短夏季长,这是欧洲设计不适合中国的第一点。

欧洲设计不适合中国的另一方面,因为欧洲纬度高,常年西风,所以住宅区以偏西方地区为主,防止受到污染物和烟气的飘散,而中国是季风气候,东风为主,住宅区设计也需要注意。

中国各地的住宅样式不一,比如双层窗户就比较适合寒冷和多风沙的地区,雨雪少的地区适合平顶屋,雨雪大的地方是尖顶,欧洲多雪地区也是一样。

沧浪一苇

 ID:6052|2022/04/19 02:04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19

《竺可桢全集》(第二卷)笔记五

气象对于人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衣食住、性格、卫生。

首先说服饰,中国温带地区四季冷暖分明,所以冬夏的服饰必然差异很大,而世界上有些冷暖不分明的地方就不会差异大;华北地区的劳动者统统穿袜子;而长江流域的农田里的劳作者穿袜子是行不通的,他们穿草鞋;到了两广,降水量更大,所以劳动者不穿草鞋穿木屐,因为不会腐烂。中国有盲目追随外国服饰的人喜欢皮鞋,但是皮鞋是一种极不透气的鞋,很容易引发真菌滋生,然后产生香港脚,在作者所在的时代,穿皮鞋的人多是有钱人,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穿着不注意适应当地气候的情况,自从西学东渐以来,这种情况真是十分普遍,但是论及气候对于人的影响,西装着实不适应我国人民,其适应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的欧洲,我国为季风气候、大陆气候,冬夏温差大,西装是因为欧洲的气候而诞生的,因为欧洲冬夏温差不大。我国冬季寒冷彻骨夏季汗流浃背,故此不适合西装。

说到中西的服装差异,作者认为中国的斜襟和西方的对襟是有各自的考虑,中国的斜襟和有扣必扣的习惯是因为华北地区西北风凛冽,必然会导致历史里服饰的斜襟的设计而非对襟的设计。

沧浪一苇

 ID:6047|2022/04/15 02:4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15

《竺可桢全集》(第二卷)笔记四

近代科学培养了人类高于大自然的认识,操纵自然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或许可以称为人定胜天,而俯首于自然或许可以称为天定胜人,竺可桢的文章认为中国与西方相比,中国比较俯首于自然,而近代科学使得西方常以人定胜天为主要意识。但是新冠疫情的应对策略使我感觉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化。

中国为什么没有近代科学出现,作者认为,并不是中国人观察能力低下、数学差,另外,科举八股固然有抑制作用,但不是关键因素,关键是因为从意识上中国的圣贤往往鄙视手工劳动,而就算罗盘、纸、活字印刷也统统属于劳动人民所创造,不是士大夫搞的,不重视工具、不重视实验以及鄙视劳动是中国不出现近代科学的原因,甚至发展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阶段已然少不了纸上谈兵的特色。

说到程朱,其实他们的思想已经接近了科学研究事物的方式,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延续,而非一心一意的认识理解大自然,在这个自然科学的萌芽上,是儒家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

一旦开始了解大自然,就会增加大自然无足畏惧的心理,故此探险家开始了南北极征程,飞机制造者和飞行员开始征服天空,化学家开始模仿天然橡胶,医生着手消灭瘟疫。

作者认为,中国仍有对于双手劳动予以鄙视的习惯,中国农民极多,为什么当时的农学院却很少呢,为什么中国能上的起学的人,绝不肯考虑职业学院呢,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学生仍有士大夫习性,不肯用双手劳动,嫌恶劳动,倘若在小学时期就培养学生喜欢双手劳动的习惯,成人之后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不仅可以有利于生产而且增进实验科学的发展。迷信的时代、神权的国家是很难科学勃兴的,中国若想赶上欧美的物质财富,必须要有发达的实验科学,必须要有发达的实业,人人肯用双手实验与劳作。

沧浪一苇

 ID:6042|2022/04/11 12:3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10

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陈独秀对于上海的评价。我在《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这本书里看到陈独秀曾写文章评价上海社会,以及上海的工人在1920年代前后的情况的,说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上海的工人境遇致使他们频繁的罢工,所展示出的力量十分强大,这本书给出的逻辑是说,中国工人中,上海工人恰恰能引发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工人力量的思考,才能充分信任工人阶级的力量。

《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二卷)里有这样一段形容1920年代上海的文字:

『上海社会,分析起来,一大部分是困苦卖力毫无知识的劳动者;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在外国资本势力底下讨生活的奸商;一部分是卖伪造的西洋药品卖发财票的诈欺取财者;一部分是淫业妇人;一部分是无恶不作的流氓、包打听、拆白党;一部分是做红男绿女小说,做种种宝鉴秘诀,做冒牌新杂志骗钱的黑幕文人和书贾;一部分是流氓政客;青年有志的学生只居一小部分,处在这种环境里,仅仅有自保的力量,还没有征服环境的力量。

像上海这种龌龊社会,居然算是全中国舆论底中心,或者更有一班妄人说是文化底中心;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当真拿他做舆论和文化底中心,那末,中国底舆论和文化可真糟透了;因为此时的上海社会,充满了无知识利用奸诈欺骗的分子,无论什么好事,一到了上海,便有一班冒牌骗钱的东西,出来鬼混。流氓式的政客,政客式的商会、工会底利用手段更是可厌,我因此联想到国民大会如果开得成,总以不在上海开会为宜。』

对于上海文化界,陈独秀这样评价:

『上海社会除了龌龊分子以外,好的部分也充满了戴季陶先生所谓曼且斯特的臭味。偌大的上海竟没有一个培养高等知识的学校,竟没有一个公立的图书馆,到处都是算盘声,铜钱臭。近来不但是曼且斯特的臭味充满了,拜金主义的国里纽约的臭味也加进来了,而且这种纽约的臭味在上海大时髦而特时髦。他们分明是不过为自己为资本家弄了几个铜钱,而偏偏自谓是在中国实业上贡献了许多文化。杜威、罗素来了,他们都当做福开森、朱尔典、拉门德一样欢迎,而且引为同调(硬说罗素劝中国人保存国粹)大出风头(屡次声明罗素是某人请来的);但是杜威反对形式教育底话和罗素反对资本主义底话,他们都充耳不闻,却和杜威、罗素这班书迂子谈起什么中美、中英邦交问题来了。罗素初到上海,在大东欢迎席上就有人在演说中替商务印书馆登了一段卖书底广告。我们一方面固然赞叹商务印书馆底广告术十分神奇,一方面可是觉得曼且斯特、纽约两种臭味合壁的上海社会实在唐突学者!』

沧浪一苇

 ID:6038|2022/04/08 08:2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08

关于上海,读竺可桢关于河口的论述后里我进行了一些总结。

河口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竺可桢除了举例中国的河口,还举例了波兰的河流维斯瓦河,莱茵河,莱茵河从荷兰入海,但是法国德国历史上还是十分觊觎河口管理权的;维斯瓦河的河口但泽还是德国二战时的焦点,开战时的理由,这要追溯到一战之后,因为波兰需要有出海口,河口若是还让德国人占据就如同扼住咽喉,故此被划给波兰。当初美国为了得到密西西比河河口,还要向法国花重金购买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竺可桢在1922年感叹,中国的好河口几乎尽数让外国人占了,长江虽然在中国,但是其权利怕是要归万国。

上海为什么会产生洋泾浜,这是因为沿海的商业大城市会有一种语言交融现象,常与外国人交流必然导致语言的混合,这在各种国际性的大城市都有发生。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这本书剖析的很有意思,上海开埠之后的社会嬗变几乎很全面的被分析,在书中的文化篇里讲到这样几个要点,从夷场到洋场,称呼的转变,从没有市民意识到有市民意识,从封建的重义轻利到商业为重,民主观念和平等观念从无到有,科学技术与迷信的冲突,中西价值观的冲突,包括器物、制度、精神、伦理。

上海开埠之后,西方人源源不断,不只是把语言带来,而且是把制度、生活器物、精神、伦理带来了,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一个交融的前沿,与晚清的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促使上海人的思想观念向近代转变,在1850-1890年间逐步形成一种民主思想和妇女解放风气,同时,与封建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对比,重利轻义之风在上海盛行是为什么,书中提到,大商人、买办越来越多,上海成为大型商业城市,长期的商品化社会将完全转变社会上人群的心理,甚至晚清的捐纳制度也成为一种催化剂,捐纳即卖官鬻爵,商人凭借金钱,尽可取得十分高的社会地位,从前是读书可以名利双收,可是商人也可以名利双收之时价值观体系整个就不同了,到处可见以衣取人,拜金主义、拜物主义横行。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上海,我看到书中分析重点在于上海工人的遭遇属于是十分凄惨的,资格老、生活苦、数量多、斗争性强是上海工人的四大特点,因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传播中心和情报活动中心。

沧浪一苇

 ID:6034|2022/04/06 02:3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06

《竺可桢全集》(第一卷)笔记三

书中说到有一个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思·亨廷顿提出了一种地理/气候决定论,而且作者竺可桢是认可他的,并延续了他的思路进行探索,对于决定论,我认为不可信不过是因为当时的认识手段导致了理论偏向简单化,但这种思路很具有唯物主义特性,我非常欣赏,感觉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想,在增加了足够的复杂性和多方面考量之后不成为决定论的话,应该会很有说服力。我想,书中的一些推断到如今想必都有实证研究了吧。

特别是书中提及了五胡乱华、元灭宋朝、满清入关诸事件的逻辑,中亚、蒙、满一带地区降水不足,居民少,生存不易,一旦受到气候刺激,容易为了求生而发动入侵行动,比如宋、明的覆灭;另外还有美洲印第安人的兴起衰落、罗马和希腊的盛衰、突厥入侵的规律皆可以在气候上找到很多线索。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式的气象记录,但是旱灾水灾记录、地方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因此为研究能贡献海量的线索和证据,通过史志可以得知某年代的寒暑情况、旱湿情况,其中,寒暑情况往往是一些植物的开花的时间记录,还有初雪记录,初雪完全可以用于判断0度温度的时间。

太阳黑子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数据,黑子与地球温度有很大相关性,黑子多,则地球温度低,反之则高。另外作者研究,黑子多,则长江流域风暴多雨量多,反之则少,黄河流域与之相反。还有人发明了松树年轮宽度测量当年旱湿情况的方法。

为何巴比伦、埃及、叙利亚的文化由盛转衰了,因为气候变迁了,我们只能从缺水的荒漠里刨出当时的遗迹。为何曾经的欧洲文化由希腊到罗马,再由南欧扩展到西欧,详细追究下去,就会发现文化的迁移问题终究还是一个气候问题。

沧浪一苇

 ID:6031|2022/04/03 03:3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4/03

《竺可桢全集》(第一卷)笔记二

“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一文所述的东西非常具体,我看很值得记录。

山岭、平原、河流、海洋四种地形对于人皆有影响,首先看山岭,高山之上气压低,人的肺十分发达,平原之上的人不适应,食物也不能有效烹熟,故此两者之间的来往受限制。类似的例子还有,善于划船的民族生活在平缓的河流附近,往往臂力很好,双脚却不见得厉害,登山不一定厉害,五官肢体,皆因为地理的因素有不同变化。中国从前之所以闭关,都是因为巨大的山岭隔绝了交通,海洋也隔绝了交通,山岭是传播文明的障碍。同时,山岭也是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多山国家土地往往贫瘠,食物不甚丰富,于是便不能增长人口,多山这种属性在欧洲往往有保存弱小民族的能力,因为山地对于军事来说不易攻占,又是隐蔽人口的地方,得到它没有太多好处,不得到也不算亏损,故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而山地仅有的资源那就是木材了,还有矿产。

平原的交通便利,这样就使得语言统一,多山地区往往语言不统一,因此平原容易造就庞大国家,山岭容易造就小国家。

亚洲、欧洲、非洲三者之间,亚洲地面平均高度最高,欧洲最低,非洲居间,因此亚洲必然多有湍急的河流,湍急的河流不便于舟辑,而且山岭多不便于打通河流,行成运河,试看西伯利亚上的三条大河,没有可能性和黄河、黑龙江联系起来,印度恒河没有可能打通到长江,因为中间隔着山脉;欧洲则不同,他们的河流往往可以开凿运河,地中海加运河就可以让交通很方便;至于非洲,他们没有很多平原,山岭多,文化程度不及欧洲、亚洲。

中国北方注重康庄大道,中国南方的运输事业多依仗河流,铁路的修建不如北方注重,由此可以看出平缓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河口往往是政治上的焦点,中国历史上好口岸几乎全被外国人占据管理,作者著书之时发现,世界上的大问题多半都是河口管理上的问题,多数都和河流有关。

航海技术发达之前,大国核心的首都、通都大邑往往是在内陆,而之后,往往靠近了海洋,可能文明程度就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例。

海岸线曲折程度以及附近土地的肥沃程度、渔业资源程度决定了居民的事业,希腊很久之前就从事航海,这是因为土地贫瘠;挪威海岸线长又曲折,居民便于浮海从事渔业;法国西部德国北部海岸线平,土地也平,居民便从事耕种。舟山群岛以南海岸如犬牙,故此宁波人善于贸易,福建海军强,广东人从海外谋生的非常多,与此相比,山东、河北、辽宁则没有这样的习性和性格。

沿海地区往往是语言交流的重地,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混合语,作者说到的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很多混合起中英文的情况。

2022年4月
« 3月   5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