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027|2022/03/27 03:29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27

《竺可桢全集》(第一卷)笔记一

看这本书是因为我自认为地理确实是一个对于社会样貌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而以前我并没有着重在意它,书中有一篇文章讲地理与文化的关系,看后感觉十分有意思。

天时加地势,这两样的分析就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潜力、人民习性、历史走向作出解释和预测。

当然,解释直接到达决定论是不好的,不过我依我看,书中说的这个理念是十分具有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理念,我认为已经优于很多解释。

温度的叙述中说到,但凡文明强国皆在温带,热带地区草木茂盛,人自古以来都可以依附自然而生,从而便生出怠惰,寒带地区人们自古以来都是急于谋生,温带的谋生难度则在两者之间,故独能发展世界文明,而温带内部又有寒温带和热温带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又在性情上大有差异,兴趣爱好上又呈现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影响。

我从没想过的一点是作者说到温度与数学成绩有相关性,温度适宜的时间,比如在统计图里,春秋两季学生成绩会出现高点,冬夏两季会有成绩低点。

雨量事关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生存,雨量过少和过多都会有负面影响,温度产生了生存难易性,雨量也产生了生存难易性,雨量多的热带,草木和果实生发过易,间接的导致了文明不发达。

欧洲航海贸易自古本是地中海沿岸厉害,北欧和北海是风大浪急,而挪威、瑞典、英国、德国至今却成为造船大国,作者写作时差不多距今的一百多年前,英国、德国海军强盛,船厂林立,为何古今有如此之别,似乎正是风浪使得国家谋求改良船舶、培育优秀水手的动机更加强烈。

文明起源区必有大河这一条件,大河滋养生命、便利通行,大型山岭则有生存困难、通过困难的特性,起到隔绝文明与文明联系的作用,海岸线的多少事关商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速度,因为可以利用的海岸线是从古至今以来交换智识、交换商品的好地方,而不可利用的海岸线则不行。故此可利用的海岸线少的文明大多不能比肩海岸线多的文明,这有点像是内陆文明的劣势。

渔业、畜牧业、农业、制造业被作者认为是世界人民从事的四个领域,渔业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性的职业,而畜牧是一种非破坏性职业,也影响了从事人口的性情,比如善于奔走、不喜欢装潢屋舍、不喜欢定居,而农业则相反,另外,从事农业必须勤劳。我想,越是地大物博越减弱了贸易的需求,物质方面适度的弱,则是促进贸易需求,物质过弱则生存就会堪忧。作者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从事制造业,在国家物力上要丰富,动力来源上要充足,还必须要有普遍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而中国具有其条件。

沧浪一苇

 ID:6023|2022/03/22 09:0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22

《幻想的瘟疫》笔记二

尽管这本书充斥着很多我没弄懂的词,但我还是感觉看着很有意思,比如齐泽克对比了苏联和纳粹德国非常细节的东西,让我感觉说的明白透彻。

纳粹德国领袖的讲话后的鼓掌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这个人视自己为受鼓掌的对象,往往眺望远方或者向人群致意,苏联领袖则是自己第一个带头鼓掌,这是一种十分细节的对比,标志着两种截然不同话语立场。

齐泽克认为,苏联领袖的这种鼓掌方式意味着他根本不将自己视为受鼓掌的对象,而是视大他者为受鼓掌对象,人民在向大他者致意,而就算是领袖,也不过是大他者的一个卑微仆从。齐泽克说拉康认为性倒错的标志就是自身作为大他者的一个客体-工具,故此,可以将苏联/斯大林主义视为一种性倒错,纳粹德国则可以视为一种偏执狂。

对比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它们在非理性的范围上是不同的,因此恐怖的范围不同,原因是这样的,纳粹的治下,只要不从事反对政治、不是犹太人,还是可以正常过日子的,纳粹主义的非理性浓缩于反犹主义,因此纳粹的调查机关还要拿出真凭实据证实反政府活动,而苏联则不同,斯大林的调查机关可以毫不犹豫的伪造证据,这样,社会里的谁都不能幸免,这是因为斯大林主义的非理性弥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偏执狂的纳粹主义执意认为有人要密谋反对他们,而性倒错的斯大林主义则主动制造出“反革命阴谋”。

为什么很多德国人会主动参与纳粹的计划,有人说纳粹党恐吓了德国人,有人说德国人向来都有着古板的行事作风,服从的性格,实际上,齐泽克认为,纳粹恶行的执行者们都有一种快感,可以说是变态快感。

屠杀、酷刑、支配犯人等官僚管理行为,都可以诞生大量快感,让囚犯做无意义的早操与殴打囚犯相比,前者有着正当的理由,比如为囚犯健康着想,这样比后者更能让管理者生出快感,因为官僚化就是一种快感来源。

除了平庸的邪恶这样的解释,还有一种解释能说明普通德国人为何会参与纳粹恶行,作者说,满足和神话等等构成了德国人的幻想屏障,让恶行真相大大被屏蔽,让自己与事实大大的拉开了距离,让恐怖和真相变的中性化,比如,幻想只有一小部分犹太人被送去集中营,只有一小部分人被杀。

纳粹德国里,甚至有人这样认为,真正伟大的英雄需要双手沾满鲜血,替祖国做出最恐怖的行径,这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苏联也有类似的情况。

苏联的清洗则是这样一种逻辑,它是一种被压迫者的回归,我感觉或许是一种反弹。作者认为,有一种压迫性的意识形态仪式存在,让人们出于生存的目的表示服从,又在这之外产生一种剩余服从,比如在没有特别好处的情况下对某人大唱赞歌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出现剩余服从时这个人产生了服从的快感。

书中的例子可能是说明,被压迫者的回归就是一种对于剩余服从压榨的憎恨。至于不断的斗争和清洗,我觉得表面上因为对革命纯洁性的极端追求,对于路线的分歧,另一个隐秘方面是出身低微的人对于官员的憎恶与宣泄。

沧浪一苇

 ID:6021|2022/03/21 03: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21

《幻想的瘟疫》笔记一

也许正在流行的瘟疫不止新冠,真正致命的瘟疫很可能正在隐秘的发生着。

齐泽克这本书一开始提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有一种苏联建的大型公共建筑上面有着大型人型雕像,象征着新人类或是新夫妇,但是这种建筑正是脚踩着着真实人类践踏着真实人类的意识形态化身,意识形态怪兽。第三帝国的某些建筑风格也是同理。谁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谁就会倒霉,但是谁要是把这个意识形态化身成一个建筑或是外在表象,那就是被允许的。

一个人拥有一辆陆地巡洋舰越野车,那他就是一个注重实用的人,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他正是依赖一个符号证明自己是重实用的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物质化。

作者谈到,迈克尔·杰克逊娈童的信息出来后,是否有人注意了,迈克尔·杰克逊早已将大量性暗示、性意味的舞蹈动作加入其作品,而为什么这件事情仍旧让我们十分吃惊,明明很多线索已经外在化的很明显了。这说明,潜意识往往就在最外侧,而不是最深处。

德国、盎格鲁萨克逊、法国分别有三种厕所,传统德国的厕所是便于观察排泄物的厕所,下水口在前面,法国式厕所要尽可能的快速的处理排泄物,因此下水口在后面,盎格鲁萨克逊式厕所则是一种综合,这说明了德法英这一地理三角的意识形态区别,德国注重思想、英国注重实用主义、法国急性子,占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德国保守主义、法国革命意识、英国温和自由主义,往往意识形态潜伏在厕所的样式里。

书中说到,女性阴毛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不处理,自然化;第二种,恰当的修剪;第三种,剃光并加一个金属环。这分别是嬉皮士、雅皮士、朋克的三种意识形态。人们最隐秘的部位恰恰也是意识形态表达强烈的部分。

沧浪一苇

 ID:6015|2022/03/18 09:1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18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六

马克思虽然关心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转变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他也为其他历史阶段“进化”之路上的疑问提供了总体性的答案,所以,作者认为这一点带有很浓厚的黑格尔“普遍历史”味道。

马克思认为,人类必然会迈向一个非异化/真正人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是阶级社会的终点,作者说这个想法欠缺好的论证阐述不足,并且作者看出,虽然马克思坚决反对黑格尔的认识论,但其进化论方案却呈现出一种黑格尔历史观的强烈回声,把历史看作对立面的冲突逐渐克服,人们自我异化的过程,与黑格尔十分相似。

在书末尾一章,我看作者的核心观点就是说,我们应该抛弃与“普遍历史”观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式进化论,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种表述,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我们的世界已经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核战争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有可能延续,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毁灭。另外,我认为历史发展都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表述也许并不可信,原始社会的复杂可能远超我们想象。

另外一个观点是谈到了国家间剥削的问题和性别间剥削的问题,作者认为,这些剥削都不能完全化约为阶级剥削,更具体一点来说,它们也都不是起源于剩余价值理论,它们都不是随着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剥削,尽管它们的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特殊的形式,因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假定它们将不可避免地随着资本主义的消失而消失。尽管马克思将这些剥削归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作者仍然不满意,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勉强的阶级化约,并认为这种剥削不会随着资本主义一起灭亡。

沧浪一苇

 ID:6011|2022/03/14 06:3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14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五

这本书第三章里提出了一些很犀利的问题,我认为很值得思考,而且我认为作者说的很有道理,即我们不能假装马克思本人已经妥善的解决了。

怎么看待欧洲中心论?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分析存在着欧洲中心论色彩,黑格尔主义者则在比照西方社会动态特征的条件下提出东方社会是一种停滞社会的观点,马克思也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援用了这些观点。

东方社会是停滞的这个理论是否说明东方社会上人类历史演进中的死胡同?

印度和中国都存在贸易的发展,中国有私有财产的发展,是不是成功的一种对停滞东方社会理论的反驳?

东方社会历史上的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变化,那么这是背离进化论历史观的,我们能不能假设,历史并不必然会向前迈进?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家是如何获得和维持其专制权力的,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否具有解释力?

停滞理论经不起东方社会的考古证据和历史记载反驳,是否说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南美洲的前哥伦比亚帝国、前殖民时代的非洲也不是停滞的?

沧浪一苇

 ID:6007|2022/03/12 09:0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四

这本书探讨了时间商品化后我看到还探讨了空间商品化,我想这是必然的,时空两者存在关联,是两个根本性的内容。

而资本主义与空间的探讨又肯定是从城市入手,城市方面,我记得马克斯·韦伯和列斐伏尔的书里讲了很多。这本书主要是说到权力集装器的转变,空间的商品化等等。

前工业社会的城市人将不会像现代工业人那样感到时间是一种稀缺的商品,同时也不会感到空间是一种稀缺的商品,现代城市将得到细致的规划,而时间上离现代工业社会越远则规划意识越少,离资本主义越远则商品化的意识越少。城市主要建筑的定义这一点在从前是仪式和管理类建筑,这样的建筑主宰了城市的中心现在也类似,但我认为现在的大型商业中心也是一种城市中心。

书中说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城市不再成为主要的时空集装器或者“权力的熔炉”,这一功能为民族国家清晰的领土边界所取代,这一分析确实十分切中要害,民族国家建国后,城市的边界逐渐被拆除,而国土边界成为民族国家里最重要的事,城墙也是一种特殊的边界,国界与它有着继承的关系,而且我感觉这一取代确实存在,其背后是民族国家取代城市成为权力集装器。

沧浪一苇

 ID:6005|2022/03/10 12:4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10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三

最近听说了有关于办公制度的一些新闻,比如很多人探讨了混合办公制度,正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里第六章有关于劳动纪律的探讨,说到自农业、家庭工人向工厂、办公室工人转变,就会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变化,工作和非工作就出现分离,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就会出现对立,书中谈到,韦伯认为在西方社会家庭与企业出现明显分离其主要是出于账目和司法的目的,但作者谈到有一条隐性的目的,那就是榨取剩余价值的例行化。

工厂时间制度或者类似的纪律在工业革命早期工厂一开始就很难实现,工厂管理者费尽心机的想要让工人放弃散漫的工作习惯,怠惰和桀骜不驯。

家庭工业里的工人对于劳动任务也具有更大的控制权,工作时长也具有弹性,农民对于劳动也具有更大的控制权。

家庭工业和工业相比,家庭工业使男人、女人、孩子之间可以保持相当大程度的相互依赖性,但是,这种相互依赖性却随着独立的资本主义工作场所的兴起而被进一步消解。

家庭工业的瓦解过程粉碎了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我认为这个道理适用于中国现在的局面,尽管书中说的是工业革命早期存在的家庭工业。就是这个道理,导致家庭生活变成了一种与妇女联系在一起的私人的、家居的、消费的和家务的生活,而少有什么生产的成分。

沧浪一苇

 ID:6001|2022/03/07 09:20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07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二

工作时间是一个社会上很重要的议题,而且伴随着相当多的关于休息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制度的术语,而每日的时间是怎么成为工作里最重要东西,书中认为是时钟的诞生:『时钟使利用机械建立一种崭新的生产体系成为可能。在我看来,时钟时间(一种客观时间)的普及正是时间商品化的表现,作为“衡量延续性”的时间是一种商品化的时间』

我反复读了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阶级冲突的最直接表现体现在围绕劳动时间所进行的斗争上,工作日的长短不是由传统或习惯所决定,而是由这种斗争的结果所决定。』

也就是真正的斗争成果、斗争焦点必然在于时间制度。按书上的话就是:『量化时间作为一种独立于所有其他内容的抽象维度处于产品商品化和劳动力商品化这一双重过程的核心』属于是资本主义工作场所中的劳动纪律的实施的关键。

沧浪一苇

 ID:5998|2022/03/05 01:1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05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笔记一

在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提到了作者安东尼·吉登斯借鉴了海德格尔在场的时空概念,而作者的在本书里的所有分析都有涉及到时空关系,所以海德格尔对于作者影响一定很深。我对于海德格尔的时空观念其实一知半解,但我感觉作者对于各种问题的分析入手的点都是有关时间空间的。

比如书中所说的马克斯·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簿记制度、信贷的理解就很重要,因为涉及到了时间,书中说到:『韦伯强调了两种极为有助于促进货币资本储存的重要发明:一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二是信贷融通的协调。在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品的流通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延展。货币使相处在甚远时空中的个人之间能够进行商品买卖。复式簿记使调节大范围时空跨度中的流入和流出成为可能,信贷融通则允诺了韦伯所说的“价值的储存”,即债务的拖延将抵消按时付款的未来承诺。复式簿记与信贷融通的结合构成了银行的核心,它成为组织货币流通和储存的重要机构。』

分析商品时需要注意到,商品必须首先转化为劳动时间。

分析工人与资本家冲突之时需要注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阶级冲突的最直接表现体现在围绕劳动时间所进行的斗争上,工作日的长短不是由传统或习惯所决定,而是由这种斗争的结果所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

沧浪一苇

 ID:5994|2022/03/01 02:18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2/03/01

《自由及其背叛》笔记三

这本书的爱尔维修一章说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相当于总结了各路哲学家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本身就教导哲学家,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当然,自然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声音来说话的。她对斯宾诺莎说,她是一个逻辑系统;可她却对莱布尼茨说,她自己是灵魂的堆积。她对狄德罗说,世界是一台带有绳锁、滑轮和弹簧的机器;而她对赫尔德说,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对孟德斯鸠,她大谈多样性的无限价值,对爱尔维修,她侈论不容变更的一致性。对卢梭,她宣布,她一直被文明、科学和艺术扭曲;而对达朗贝尔,她则许诺揭示它们的秘密。孔多塞和潘恩认识到,她赋予了人类不可侵犯的权利;对边沁,她说,这只是“纸面上的大喊大叫”——“胡言呓语”。在贝克莱面前,她显现为上帝向世人述说的语言。对霍尔巴赫,她说,上帝不存在,教会即是阴谋。蒲柏、夏夫茨伯里、卢梭认为自然是一种奇妙的和谐。黑格尔认为她是几支大军夜间交锋的光荣战场。迈斯特认为她是由血泪、恐惧和自我牺牲造成的一种痛苦。』

而对于这六位自由的背叛者也有观点的罗列:

『爱尔维修谴责无知、残酷、不公正和蒙昧主义;卢梭义愤填膺地痛斥艺术和科学以及知识分子,替(或自以为在替)简朴的人类灵魂张目,黑格尔和费希特赞美组织有序的庞大整体,也就是他们所从属的国家组织,而且还谈到奉献、使命和民族义务,以及在执行共同的任务当中与他人认同所获得的快乐;圣西门谈到,生产者将来会生活在消除一切争执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工人和资本家都团结在某一合理的制度之下,我们所有的经济顽症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苦难,将一劳永逸地获得解决;最后,迈斯特将生活描述为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不断的斗争,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个浸透鲜血的战场上,弱小、无力和邪恶的人类彼此厮杀不停,除非动用最严格和最有力的禁律才能震慑住,人只是偶尔才能超越自身,应对自我奉献或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2022年3月
« 2月   4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