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7
《竺可桢全集》(第一卷)笔记一
看这本书是因为我自认为地理确实是一个对于社会样貌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而以前我并没有着重在意它,书中有一篇文章讲地理与文化的关系,看后感觉十分有意思。
天时加地势,这两样的分析就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潜力、人民习性、历史走向作出解释和预测。
当然,解释直接到达决定论是不好的,不过我依我看,书中说的这个理念是十分具有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理念,我认为已经优于很多解释。
温度的叙述中说到,但凡文明强国皆在温带,热带地区草木茂盛,人自古以来都可以依附自然而生,从而便生出怠惰,寒带地区人们自古以来都是急于谋生,温带的谋生难度则在两者之间,故独能发展世界文明,而温带内部又有寒温带和热温带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又在性情上大有差异,兴趣爱好上又呈现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影响。
我从没想过的一点是作者说到温度与数学成绩有相关性,温度适宜的时间,比如在统计图里,春秋两季学生成绩会出现高点,冬夏两季会有成绩低点。
雨量事关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生存,雨量过少和过多都会有负面影响,温度产生了生存难易性,雨量也产生了生存难易性,雨量多的热带,草木和果实生发过易,间接的导致了文明不发达。
欧洲航海贸易自古本是地中海沿岸厉害,北欧和北海是风大浪急,而挪威、瑞典、英国、德国至今却成为造船大国,作者写作时差不多距今的一百多年前,英国、德国海军强盛,船厂林立,为何古今有如此之别,似乎正是风浪使得国家谋求改良船舶、培育优秀水手的动机更加强烈。
文明起源区必有大河这一条件,大河滋养生命、便利通行,大型山岭则有生存困难、通过困难的特性,起到隔绝文明与文明联系的作用,海岸线的多少事关商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速度,因为可以利用的海岸线是从古至今以来交换智识、交换商品的好地方,而不可利用的海岸线则不行。故此可利用的海岸线少的文明大多不能比肩海岸线多的文明,这有点像是内陆文明的劣势。
渔业、畜牧业、农业、制造业被作者认为是世界人民从事的四个领域,渔业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性的职业,而畜牧是一种非破坏性职业,也影响了从事人口的性情,比如善于奔走、不喜欢装潢屋舍、不喜欢定居,而农业则相反,另外,从事农业必须勤劳。我想,越是地大物博越减弱了贸易的需求,物质方面适度的弱,则是促进贸易需求,物质过弱则生存就会堪忧。作者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从事制造业,在国家物力上要丰富,动力来源上要充足,还必须要有普遍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强国,而中国具有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