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015|2021/03/07 11:53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7

看《雍正王朝》第22集时终于看到了一些有关货币与经济的东西。我还没太了解清朝时期的经济情况,就连银铜双本位制度也是查了才知道的。这个剧里提到银与铜的比价是官方固定住的,我感觉这个与金银双本位制度里的固定比价大概是一个意思,然后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现象也应该同样会出现的吧。

据剧中说到,很多铜钱被奸商拿去私铸铜器大赚特赚,因为铜钱里头的铜就贵于铜币的价值,再加上铜币的数量不足,流通不足,需求量高企,银铜官方比价虽是1:2000但市场比价是1:800,如果我没理解错劣币驱逐良币的概念,这样会使得铜币成为良币,有人就会为了牟利去熔化它,然后想办法兑成劣币去流通。主张减少铜币里铜的含量的思想,应该就是要去劣化这种良币,使得市价去靠拢官价。又看了一篇文章“从雍正币制改革看前清货币制度的特点”很有意思,我看里面还提到,减少铜含量的铜币,还有可能给私自铸币造成机会,由此看来,升降铜币铜含量的决策还是会引起很复杂效应,而不是那么单纯。

另外我还看到,失礼于大人物面前的地位低贱之人,会有将其叉出去这种说法,在古代应该是指把人用东西架起来然后扔出门去,我还是第一回见到用这个说法的电视剧。另外,这个剧对于奴性的展示还是非常多的,多见于奴才的言语、动作、神态,我看有些历史剧是不太表现这个关键点的,如果没有奴才的卑微与奴性的展示,我想历史剧就不太像是历史剧,就更贴近现代了。

沧浪一苇

 ID:4007|2021/03/06 09: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6

我看《刺客信条:兄弟会》里的赫尔墨斯教虽说有单独的装扮,成一个很有规模的组织,并且有自己的思想纲领,确实有一个教派的样子,但是我觉得历史里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可以说成是一个教,我也看到维基上Hermeticism译为赫尔墨斯主义,不是一个教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或许可以理解这是基督教结合了神秘主义的一支。再考虑到伊斯兰教结合神秘主义的,典型的就是苏菲派。佛教结合神秘主义的,应该就是就是密宗吧。

比如Gnosticism叫做诺斯替主义就有点类似,我想它肯定是有理由不翻译成“教”而翻成“主义”,诸如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佛教Buddhism等等都是某个很有规模的宗教,却在ism词缀上没有差异,到中文里却有不一样的翻法。我注意到伊斯兰教的英文名字是Islam,Islamism的意思好像是伊斯兰主义。这样一看,英语里对ism的用法和宗教相关的东西还真有必要好好审视一下。

我搜到研究苏菲派的一篇文章,名为“伊斯兰教苏菲派研究以及相关问题”,里面说到

『“苏菲主义”一词是欧美学者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称谓……把基督教之外的精神文明配上主义-ism的语根,是17世纪以来西方学人的偏见,譬如印度教Hinduism、佛教Buddhism、儒家Confucianism、道家Taoism、犹太教Juaism和伊斯兰教lslamism都以ism收尾,而基督教Christianity明显不同,这样看来“苏菲主义”是西方学者的语词创新,似有殖民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东方学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表达这个词的真正含意和本质属性

就东方学者而言,特别是穆斯林学者常常采用Tasawwuf一词,他们认为苏菲派是一种人生哲学与行为方式其目标是追求道德完善、精神幸福和认知真理……不仅是种宗教领域中的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而且是一种哲学学说和理论,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什么“主义”所能代替得了的。』

由此看来,这个ism词缀里面确实有渊源。中文里它似乎可以对应主义、教、派、宗、家,我想,这可能说明中国人要从本质上区别对待它们,但英语世界对它们大部分都称ism。我也因此注意到主义一词应该是一个和制汉语翻译。或许我们应该与苏菲派的学者一样,认真的思考某某主义这个名字是不是应该有个更好更贴切的名。

据说马克思不常使用德文、英文的资本主义一词,我估计是因为太早了,而且当时的大众讨论度并不高,据一篇名为『何谓“资本主义”——再考“资本主义”一词的起源、演变和东西语境下的翻译』的文章说的,马克思的作品里常用的用法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布尔乔亚的生产关系”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使用资本主义来拼写的次数都非常低。中译本的很多的地方无疑是将这种词语给转换成了资本主义,导致资本主义一词的检索次数都很高。至于马克思原文用词是不是更加贴切,我不能肯定,但区别是存在的,放弃用主义这词去概括某事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沧浪一苇

 ID:4004|2021/03/05 07:4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5

在《刺客信条:兄弟会》里遇到了所谓的赫尔墨斯教和赫尔墨斯主义,于是就在想这里面有什么渊源。

据维基说赫尔墨斯主义与炼金术、占星有关,是一个启发人关心技术与控制自然的思想,也是影响了早期科学的一种思想,我看那些哲学史书籍里文艺复兴章节提到的一些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人文主义的关系人,都为赫尔墨斯主义做了贡献,当然这个领域也与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扯的上关系。

我查到中译本《赫尔墨斯秘籍》前言里面说到,『西方的政治史家们迄今难以解释,为何赫耳墨斯教一直是少数人的密教,在15至16世纪时却突然变成对大众有吸引力的所谓民间宗教,而且据说当时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基督教。其实,所谓“大众化”的赫耳墨斯教并不是如今意义上的大众宗教。因为,如前所述,当时的新派赫耳墨斯教信徒几乎无不是如今史书上所说的“人文主义者”。政治史家有理由说,赫耳墨斯教“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其实是一回事。』

这个前言有说到布鲁诺、新天文学摧毁旧天文学、赫尔墨斯教复兴这些都是有关系的,确实让我感到非常神奇,使我对布鲁诺、哥白尼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提到赫尔墨斯主义、人文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三者联系紧密,但是人文主义和赫尔墨斯主义并非柏拉图主义,并且它们背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和关切,根据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想其实并不被柏拉图所认可,在柏拉图《政治家篇》里有着对民主政治不看好的意见。这个差异也让我感觉很神奇。

沧浪一苇

 ID:3997|2021/03/04 05:3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4

在思考辩证这个词的时候,我想辩字基本就是对两个观点争议真假,而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证这个字是言加正,据说有一个只存在于古文里的意思,是言说正确的事,基本等于动词,谏;字典里的意思说它一是名词凭据、依据,二是动词列举事实依据。至于辩证是怎么来到汉语里,我想它也许是和制汉语也许是华人自造的,但没有找到依据。我记得哲学一词是和制的,但也有逻辑一词是华制的。

如果辩的是名词的证,是凭据、依据、证据,那就显得非常的实证主义,如果是既辩又证,是辩论正反两种观点的同时加以列举依据,则比较与辩证的意思对味。

看了一篇文章,蓝江“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可能?——当代欧洲新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里面说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历史,我看到,文章提到,斯大林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区分开来,教条化,据说当时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想的,文章作者认为斯大林这样的想法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而且甚至劣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与唯心辩证法,比如,斯大林将辩证法当作一种先于社会历史存在的先验的东西,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先于一切的绝对方法,这是非常违背马克思、恩格斯想法的。

我理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一体的,是一种非常紧密的相同相等的关系。文章里提到,伯恩斯坦抓住了当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软肋,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机械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甚至将历史视为一种早已预制好的一个机械过程,在他嘴里诞生了一个很恶毒的比喻,他把正统眼里的唯物主义比作“没有上帝的加尔文主义”。卢卡奇为了避免这种“没有上帝的加尔文主义”倾向,将辩证唯物主义缩小使用范围,缩到只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适用,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将其当作世界运行的基底道理。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兰克福学派会将辩证法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人都在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性力量,我估计这是因为因为他们师承了卢卡奇。文章作者认为,此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里的至暗时刻。

文章提到一个完全反对此境地的人,阿尔都塞,他的左边是机械化教条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必然入不了他的法眼,他的右边是一众类似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人,这些人已经显现出一种倾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推离唯物主义,于是阿尔都塞坚决与他们划清界限。阿尔都塞的问题就是,他要强调回到唯物主义,又不能教条、机械、决定论,于是他的选择是一种“多元决定式辩证唯物主义”。真正的生活、任何的历史都是由很复杂的多方所决定的,是一种相当混沌的状态,只看经济或只看某事某物,就必然意味着不去看复杂的整体世界,就会意味着失去宏观的视角,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多元决定。据说阿尔都塞的很多思想要归功于拉康的启发。而由阿尔都塞所引领的这一股复兴辩证唯物主义潮流也被齐泽克等人积极接受。

沧浪一苇

 ID:3986|2021/03/03 05:4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3

《关于马基亚维里的思考》笔记二

在商务印书馆的柏拉图《理想国》里看到译者引言,提到柏拉图『对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霸主戴奥尼素印象恶劣,觉得他是不讲道德,荒淫玩乐之徒,不可能有智慧,不可能治国安民。但柏拉图在这里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欢喜非常。在柏拉图看来,迪恩酷好哲学,又是一个实行家;苏格拉底之后,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便是迪恩了。』

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让他在第五卷里提到一定要让哲学家做王的观点,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我亲爱的格劳孔,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

在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里我看到他在思索《君主论》是否是一本直言不讳的书时,分析了马基雅维利心目中的君主,与柏拉图的截然相反,他说:『《君主论》是为君主们写的,或者是为某位君主写的。按照《君主论》,一个君主必须具备猛兽那样行事的能力;他必须能够做到不尽为人或者不完全遵循人道;作一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实非他之力所能及,实非他所承担得起。马基雅维里所企冀的,是被一个这样的人赏识器重,被一个这样的人认真听取。因此,他必须用君主的语言来讲话,而不是用一个臣民的语言来讲话:“伟人以失败为耻,他们不以倚赖欺诈而获益得逞为耻。”假如他讲话所使用的,是圣贤的语言,绅士的语言,或一个道德哲学教授的语言,他就会使自己公认成为君主左辅右弼的全部前景断送殆尽。』

这就已经有了两种思考,一种是哲学家成王,一种是充满野心、不择手段、擅长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成王,是不是还会有科技专家成王、军事家成王、社会学家成王、历史学家成王、文学家成王等等的思考。

就对比这两种思考,我非常同意马基雅维利,但是又想到也许有一天理想国真的会到来,到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抛弃马基雅维利主义。也许有朝一日人人都是哲学家,哲人统治的条件总会满足。也许未来的统治与如今的统治完全不一样,统治本身都可能不存在。

沧浪一苇

 ID:3983|2021/03/02 09:0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2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笔记一

读了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的第一章后,就会感觉到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是非常怪的,这本书会里经常会对一个问题产生正反两方面的论点的对撞,就以这种对撞逐步深入某个假设或问题的核心,在反复思考、引证、发出新提问之后,结果就会引向一个很复杂的境地,事情在他的剖析之下越来越不简单。作者施特劳斯就以问题的反复思索来著书,他对于假设的求证、问题的求证要求很高,极度重视根据,他喜欢仔细剖析根据,他抛出的大量证据皆显示出他肯定是把马基雅维利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把文字拿思想之犁犁了一遍又一遍。像我这种知识储备不够的,看一会儿,很快就头大了。

据说这本书是施特劳斯晚年时期的作品,可以估计他耐心细致的剖析和反复纠缠穷究问题或许就是因为阅读经验非常丰富,甚至已经到了褒义的走火入魔的地步。可以看到译者后记里译者认为施特劳斯已经将这种阅读方式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想要以类似的程度理解马基雅维利,就必须在房间里沉思、踱步,找些纸笔勾画联系,常备原著仔细翻阅,熟知马基雅维利提及的林林总总各种人物,以至于使这种极致阅读成为生活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以这种方式阅读李维,列奥·施特劳斯以这种方式阅读马基雅维利,他们很类似。

沧浪一苇

 ID:3978|2021/03/01 09:1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3/01

读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版本,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拿破仑批注版,可以看到拿破仑会对书里大部分内容做出批注。在第14章“一位君主在军事方面应当做什么”里看到,马基雅维利发现,基本上一个国家的获得很可能就是由于君主特别善于整兵精武,一个国家的失去几乎总是因为君主不擅长军事。对此拿破仑举双手赞成。

书中举例到一个古希腊将领菲洛皮门,说到他:『即使在和平时期,他也没有思考过战争方式之外的任何事情;当他和朋友们在乡村野外的时候,他常常停下来同他们探讨:如果敌人在那个山丘上,而我们和我们的军队在这里,谁占有优势呢?如何才能迎面应战而维持秩序队列严整呢?如果我们想从这里撤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敌人撤退了,我们应该怎么追击呢?当他和他们一起散步的时候,他会向他们提出一支军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他倾听他们的意见,并说出自己的意见,提出各种理由加以论证』对此,拿破仑表示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经常注意这样谋划,到了当将军时,睡觉都会一直思考怎么打仗。由此可见拿破仑的军事才能还是有长期训练作为基础的。

从这本书批注的风格里可见,拿破仑是一个非常骄傲自满的人,但他依然说到他自己永远无法预料到所有情况,说明在这个军事层面他很清醒,他可能是越训练自己就越觉得军事谋划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东西。后来他果然没有预料到俄罗斯的冬天有多厉害。

至于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这个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谋划军事行动的将领,我感觉很有启发,我觉得人才、奇人都会有一种类似的特点,他会经常受到生活的启发,不时的就某一个专业领域提出问题,并对此积极的谋划、假设,这种人可能是以这样训练自己为乐。往往一些领域的能人有这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