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5290|2021/06/10 06:1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6/10

公共知识分子缩写为公知,本是中性意味或褒义的,但是在现在成为一个贬义词。

这种产生变化的词真不少,感觉最近几年网络里的人们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创新、改变都惊人的多。

一想到公知我的印象就是他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鼓吹很多东西,但说公知是一类绝对怀有恶意的恶人我不同意,当代传媒的特性就是这种绝对化,经常会发生仇恨宣泄、娱乐化,充满了断章取义,充满了曲解,另外,一个本需仔细论述的道理变成简短几句话,说服力必然是大大削弱,漏洞必定百出,必定很难讲辩证。最后我觉得情绪的力量也很大,互联网事件的走向基本都是由情绪决定的。

人与人的生活大不相同,从经济、地域、教育、年龄等等方面上都不同,怎么会不争辩不吵架,按理说,应该心平气和的说理,再不济也可以和而不同,实际上这是一种奢望,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当代互联网可以轻易挑动起人最强烈的情绪,一个自诩性情温和的人也可以轻易的愤怒。

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现代青年人,都没有经历过历史里的贫困、饥饿、荒谬,对于那些事情只有书籍和纸面文字的记忆。不过我想,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很有可能就是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是真实经历过纸面上的事件的人,也许有另一些公共知识分子是他们的后代、学生。据我所知,那个时期思潮涌动是很厉害,各路年轻人为了政治经济、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想破了头,翻遍了书。只不过时过境迁,时代发生了变化,再让他们改变自己以往的看法绝不容易,因为一个人不太可能背叛自己多年的选择。

我看到一篇文章很棒的分析了1978-1989这十来年间的外国思潮,名为“西方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规律探析”,具体说到思潮,尤其是哲学思潮最盛,有1978年后的存在主义思潮、萨特热,1983-1985弗洛伊德主义思潮,1985-1987尼采权力意志思潮,1987-1989实用主义思潮。它们的表现形式大概就是积极的书籍翻译与印刷,群众争相购买阅读,报纸杂志会提及哲学家思想等等。

说到经济思潮,有1983年之后的凯恩斯主义热,1985年后热点逐渐向弗里德曼主义转移。说到政治思潮,1985年后经常会有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话题,诸如人权、民主、三权分立等等,不同于前期的经济话题热度高,1987年后政治话题热度最高。文章说到这些思潮传播的模式,大抵都是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也像振动一样,最后在1989形成了如同共振一样的效应。我感觉从思潮变化的特征看,这些思潮并不是随便转变,而是紧密的结合了当时青年的现实生活、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