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5269|2021/06/05 03:1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6/05

读汉娜·阿伦特《论革命》带给我的体会就是醍醐灌顶,能引人进入深思熟虑的境地,也可以完全颠覆我以前对于历史与革命的偏颇幼稚观点。

我总结了一些她很有启发的核心观点,第一个是对贫困的观点,第二个是对委员会的观点,第三个是大西洋两岸即欧洲与美国的差别。

第二章社会问题第六节认为,没有哪一场革命一劳永逸的解决贫困。胃里空荡是如此危险,所以贫困的力量气吞山河,因此革命怎可能不受这种力量的诱惑,我觉得这就好比说贫困所致的愤怒是红了眼且横冲直撞的牛。尽管如此,我认为解决贫困这一任务终究还是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按文中说,贫困终究是要通过中性的技术力量解决。

第六章里可以看到,阿伦特认为二十世纪的革命之中,都存在委员会与革命党派的分歧,它们虽看起来志向相同,但是实际上阿伦特分析政党与委员会之间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我感到阿伦特对于委员会是很喜欢的,恐怕第六章标题里的珍宝这个词形容的也包括委员会。书中提到,马克思作为一个巴黎公社的目击者,其实看出了公社委员会是临时性的,不过我觉得阿伦特对于委员会的喜爱就是因为她看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革命里都自发涌现委员会,她一定对此感到神奇,可以说是欣赏乌托邦在现实世界的短暂闪耀。文中原话说,是不谙世事的人民心中绝望的罗曼蒂克。

我还注意到,阿伦特论及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有两种态度。她认为,美国有一种轻视哲学的典型特征,因此美国革命不是“书生气”的“启蒙”所致,而是殖民地的实践所致,美国国父们不信任哲学归纳,这与他们的英国血统真是十分契合,并不能说美利坚共和框架的树立者们知识不渊博,只是说他们在使命达成之后哲学兴趣就干涸了,我觉得这就是实用主义吧。而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分析与思考,各路思想家不吝笔墨的反复关注它,至今不见停歇,相比之下,美国像是失忆了,像是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