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583|2024/08/31 03:42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8/30

我认为希望跃升阶级/阶层(我习惯称为阶级,因为我知道称呼阶层是故意淡化马克思主义所采取的措施,用意不良)并不是糟糕的,并不是人期望跃升阶级,而是说这是人追求幸福所进行的尝试的一种结果,或是说满足中高层次需求尝试的结果。

向上跃升阶级也必然的会有意识形态的改变,比如从支持社会主义改变为支持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或者是消除了必须使用暴力革命的观点,又或者是有主张改良资本主义的观点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的观点,又或者是有消弭阶级矛盾的观点。但事情也不绝对,我认为人们是有可能再次注重起阶级斗争意识和有意识的改变分配制度、所有制度、生产关系,阻碍它的最大危险已经被《单向度的人》所叙述。

我感到,出于反对资产阶级所希望的阶级不流动、流动率低的固化局面,也要赞成阶级流动,尽管这远远不如直接暴力打碎层级来的彻底。

《社会分层十讲》讲到帕金时谈到阶级流动,帕金的观点里,向上流动是一种政治安全阀,同时向上流动常常伴随着政治态度从左翼转向右翼,我认为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向上流动的距离越远,个人自我定义地位调整的幅度就越大。短距离流动比如蓝领的儿子去参加了低端白领的工作,还能保留着原来工人阶级的一些价值观念,并且儿童时期形成的社会观念没法轻易改变。向上流动代表着左翼流向右翼,而向下流动却不是右翼流向左翼,因为中产跌落为工人后,他们往往还认为自己是上层阶级,境况只是暂时性的,暂时不愿改变自身的阶级意见,帕金是这样的意见,我对这个现象的叙述感到赞同,并且,又有一种看到《单向度的人》影子的感觉。

近几十年中国社会今入巨变,上升和下降都频繁发生,比如国企工人失业,落后技术被淘汰导致的失业者、投资失败的人、年龄过大的人被公司抛弃这些是阶级下降的典型,也有投资成功者、拆迁户、创新发家致富者的阶级上升跃迁。我认为一个橄榄核型社会里,人群也是上上下下的,首先必然要是有兜底的,另外,要遍地都存在上升机遇,这样,绝大多数人才将聚在中间层级,这两个方面都不是很简单,兜底几乎等于按需分配,遍地都存在上升机遇几乎等于人人自由的劳动。关于这样的社会的进化版本,那就是彻底失去任何阶级阶层,我觉得可以借鉴安那其共产主义,一是无雇佣劳动/去中心化的自由劳动,二是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我认为无产阶级不需要羞于成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当无产阶级拥有了资源之后,促进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的能力也不会弱于别的阶级,甚至会进行有无产阶级意识的创新,他所拥有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见也会被保留着进入它所跃升的阶级(例子或许可以举于东来),同时我也不否认无产阶级跃升了阶级时候会腐化或者说社会主义意识弱化、妥协,这需要辩证的看。

在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十层分层结构里,我看到存在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我还认为存在一种隐形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无产阶级不只是三种资源匮乏,我怀疑就是因为现代特有的这种信息资源也十分匮乏,才使得他们难以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

沧浪一苇

 ID:6581|2024/08/25 08:1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8/25

最近将思考的兴趣移到了有关生活上,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生活的底色即经济,或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赚取收入,进而又思考到阶级跃升、财富原始积累等等。

我认为重点在于整个阶级将会怎样变化,或者说阶级流动性,如果整个无产阶级只会有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人能跃升阶级到资本家(我坚信目前是这样的),九牛一毛一般,并且他们的故事也被成功学包装,实际是迷惑了别人,这个阶级流动性是差的,整个包装的故事也是唬人的,或者说蒙蔽人的。无产阶级进行阶层跃升却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跃升到新小资产阶级。

在李强《社会分层十讲》里我看到了新马克思主义的赖特,此人专注于阶层研究,说到有新小资产阶级存在,他们是具有技术的高级工程师,或者是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放在一起,或许可以称为专业-管理阶级,有观点认为,他们不过是无产阶级的一种特殊情况,不能排除出无产阶级,但我认为可以将他们视为新小资产阶级。

赖特的研究有一个表格,我认为很精妙。它是这样的,具有生产资料的人按照资本规模排列是:资本家、小雇主、小资产阶级,处于被雇佣地位的人分为9类,呈现一个九宫格样貌,下面是这个表格。

资本持有者║被雇劳动者
资本家  ║专家经理┊半证书经理┊无证书经理
小雇主  ║专家监督┊半证书监督┊无证书监督
小资产阶级║专家非管理┊半证书工人┊工人阶级

我感觉这样一张表十分贴切的形容了现实,是普通高中生大学生就能考虑的到的职业晋升路线规划,我认为现如今可以在资本持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加一个自我雇佣者,分为资本型和能力-专家型,一种偏向于靠投资,一种偏向于靠能力或技术。

根据现在的状况,被雇佣劳动者里面还含有与平台资本有松散契约的灵活劳动者,他们可能也是有专业,半专业,非专业之分,我想在这个领域干,成为行业里的监督、管理可能性不大。

或许还有一个类别像超级打工人,比如董宇辉,这种人能力太出众导致资本离开他就赚不到钱,这是现代社会、特殊业态下才有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优秀的自雇者、超级打工人与小资产阶级的区别已经并不是太大。

而被雇佣劳动者里技术和管理能力到达极致的几种类型,虽说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但不代表不能一定程度支配生产资料、资本,他们支配的量也许和小资产阶级相差也不大。

因此工人阶级改变自己阶级的途径,有创业开店、开公司成为标准的小资产阶级,或者是晋升管理岗位,晋升技术岗位,或是成为某种自雇者,成为新小资产阶级。另外,也许某些风险非常大的灰色黑色渠道也可以,更多可能是锒铛入狱,还有一些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事业,通过钻法律空白成事,风险也很大,不是长久之计。

为什么我把高级行政管理者看做是新小资产阶级,我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异于工人阶级,在书中赖特测量的阶级意识数值里,两个国家的专家经理的阶级意识与资本家、小雇主类似,地位越靠近专家经理,也就是越向九宫格的左上↖,就越和小雇主、小资产阶级类似。

我没有讨论以农民为发展起点的发展可能性,也没有讨论从政的去向,农民(除了没有土地的农民、几乎全部收入来自务工的农民,他们是无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的特殊的小资产阶级,他们除了这一点其他都类似工人阶级,收入与地位都不高,社会阶层上也类似工人。我看到李强《社会分层十讲》里介绍了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十层分层结构,感到很有意思,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要跃升阶级需要什么资源。

第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组织资源);
第二,经理人员阶层(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第三,私营企业主阶层(经济资源);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文化资源);
第五,办事人员阶层(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第六,个体工商户阶层(少量经济资源);
第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很少量三种资源);
第八,产业工人阶层(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第九,农业劳动者阶层(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第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无三种资源)。

由下向上的路径,基本就是取得三种资源之一或二,第一种组织资源,是从政的路径,第二种文化、技术资源,以证书为主要标志,追求它就是技术路线,第三种是经济资源。

李强演讲“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里我看到最新的社会学研究情况,中国已经由倒丁字型社会进化到土字形社会,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社会变为橄榄型社会,让绝大多数工人农民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还有一种展望是未来白领将会大大多于蓝领。我认为实现这些愿望很大一个困难是要考虑到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的失业潮,因为失业是资本无止境积累的必然产物,就连生产力的大幅度跨越都有连带造成的大规模失业,比如AI,我认为这值得思考。

农民从岗位上下来,尚且还有家和田地,无产阶级工人失业时用什么工作来兜底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工人要向新小资产阶级的方向努力,有幸运者,很有可能一跃突破界限,成为资本持有者,成为真的小资产阶级,进而还有可能再跃有幸成为资本家。这听起来很成功学,我对此难以苟同。我认为社会变为橄榄型社会并非绝对不可能,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可能,不能忘了失业潮和经济危机,还有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

根据李强《社会分层十讲》里描述的沃勒斯坦的理论,我们是边缘区域,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的第三世界,边缘区域国家存在低廉工资的劳动者,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上非常有优势,也就会被核心区域剥削,就会因此固定的形成比例不小的底层社会。虽然我们都知道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纺锤形社会是稳固的,不过根据沃勒斯坦的理论,被大量转移剩余价值的边缘区域国家,难以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因为中国还没有摆脱边缘地位,因此大量剩余价值会被输送至核心,其结果是我们白白为核心国家培养了大量中产阶级、中等收入群体,却没有形成自己的。

向上攀登的想法是简单直接的,也是无可指摘的合情合理欲望,但是我认为实际情况将是乱石嶙峋的,要做好一个不小心摔个头破血流的准备,因为工人阶级人生的试错成本真的很高。

橄榄型社会,我认为前提条件是起码需要完成一定程度的按需分配和公有制,并且我们国家还要摆脱世界体系的边缘地位才能算是基本条件达成。

沧浪一苇

 ID:6576|2024/08/01 05:51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8/01

接受现实不等于放弃理解现实和放弃改变现实,我想象了这样的场景,现实的走向和理想的目标的走向上是两匹不同的马,拉着自己,如果偏差过大将会导致撕裂自己。

我认为正确的理念是这样的,两匹马以一个安全的角度分别奔跑,我们的目标是改变现实,因此需要存在角度的偏差,否则就是接受、妥协的,过大的偏差又会导致撕裂。不理智的激进是毁掉事情的捷径。

比如中国革命同样也要团结中农、独立劳动者、开明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爱国绅士,这就是一种结合中国现实又改变了中国现实的例子,其中蕴含着一些道理,一种不左也不右的平衡,一种实现目标的智慧。

不只是政治、战争、国际关系中运用这种智慧,我认为生活里也需要这种智慧,改变现实的目的之中掺一些现实主义。

良好生活可能还需要很多别的思想,比如如何在重大事件打击之后依旧保持身心健康,在不得志、怀疑和不被理解之时保持坚定,在异化之中维持信念,在资本主义诱惑的环境、成功学的包围、平台基于人性的阳谋算计、丰盛廉价物质的堆积、异化生活和异化劳动之下保持一个稳定的内心,以及反对自身的软弱、冲动、贪婪。对付我见过的、我身上的每一个都是大挑战,因此日常生活批判是必要的。

我越来越认为《日常生活批判》很重要,书中谈到的卓别林、布莱希特、费里尼、罗杰·瓦扬、乔伊斯等等将日常生活批判融入作品里的人是一些范例,他们并没有搞出成体系的内容,却有丰富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认为布莱希特、卓别林具有十分敏锐的异化意识,他们善于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因为熟悉是一种假象和伪装,熟悉之下掩藏着真相,因为我们看的太近,导致模糊,卓别林、布莱希特以一种合适又清晰的距离展示生活,司空见惯就变得神秘,卓别林展示的是资产阶级世界和流浪汉这一对矛盾,通过羞辱异化的人来诠释异化,批判的深度因此达到了史诗深度。

不过,无产者的历史使命必然是从政治上实现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本书提到的这类戏剧、电影、小说十分接近大众接近日常生活,不过它们在政治深度上具有局限性,不能引起人们革命和政治意识提升,不过我认为卓别林能通过笑传达出远比政治复杂的多的东西。

我肯定不能断言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具有良好生活的人,因为这方面马克思作品论述不多,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暗含着很多的危险(我认为是很容易导致人的思想滑落到与宗教相似的地步,或者个人崇拜的地步,马克思主义含有很多科学的成分和动态发展的观点导致其可以根据事实来修订,宗教则是拒绝修订和不顾事实的辩护),这个危险或许也是这样的,马克思未论述的关于个人生活的部分很容易被想当然的用道德完美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来填充。我也不能说道德完美是不对的,只是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完美并不重要,当下的不完美是要接受的,反之,容易因此产生大量自我挫败感、自卑、自我否定,这是一种对心理健康的重大挑战。

还有就是我认为左翼对牺牲、拯救的想象会有问题,牺牲并非是目标,往往牺牲以外还有更具智慧的做法,另外,拯救与牺牲相互组合就太像是基督教教义里面的东西了。还是退化到了宗教层面。

也许只有一个懂生活的人才可能是具有良好生活的人。在不断的思考中,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和日常生活批判是可以和谐搭配的。而由于生活实在太大,日常生活批判则也将必然的大,我甚至认为学懂马克思主义只是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入门课程,因为它可以通达生活的边边角角,不管有多琐碎,通达人情绪的各个方面,不管有多么微小。日常生活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将在各自的领域作为合适的思想上层建筑工作。

日常生活批判的形式书中认为有文学、戏剧、电影、喜剧等等,从我的偏好来说,我认为喜剧比较好。我们需要有这个时代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喜剧,也同样有必要通达很高的思想深度。

2024年8月
« 7月   10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