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5605|2021/09/03 07:58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9/03

《什么是哲学?》笔记六

本书关于艺术的部分我只看懂了一小部分,只好借助《导读德勒兹、加塔利〈什么是哲学?〉》理解。我看到,首先还是要明确哲学对于艺术的地位问题,按照以往的想法,哲学凌驾于艺术,但是实际上德勒兹的体系里,哲学、艺术、科学是一幅三联画,艺术是哲学的他者,哲学不必凌驾于艺术,传统哲学才会陷入替艺术思考真理的想法。艺术只是平行于哲学。

据解读说,作者对艺术的旨趣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关艺术流派,无关技法,只是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艺术实际上是在不断的储存更多“变体”和“可能性”,艺术可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场景、感觉留存千年。

根据解读,本书反对诸如康德等人的艺术观念,实际上是反对将艺术视为我们与自然割裂的标志,动物的艺术与人类的艺术具有相当大的相似,甚至是一脉相承的。据说,著作《千高原》里分析过音乐,论述弗朗西斯·培根时分析过绘画,论述普鲁斯特时分析过文学,电影也是被德勒兹详细剖析过的艺术形式,如果纵观这些理论,可以发现里面全都有一个关于艺术史的寓言,艺术史被认作三个环节,分别是振动、扭打、解开,如果是在音乐史当中的话,古典主义音乐就是振动,或者说重复,像“两只老虎”一样;发展到巴洛克时期,有了声部,在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创作里,振动有了互动,这就是扭打;到了瓦格纳、马勒等人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获得了非常大的流变特性;到了肖邦、李斯特等人所处的浪漫主义末期,作曲产生了新的突破,作曲越来越不受任何规则限制,这被德勒兹认为是现代音乐的起源,即解开。我觉得如此来看,很多艺术形式都存在振动、扭打、解开三个环节,这个理论套用到绘画、文学上,套用到电影史上都是具有解释力的。这个理论可能与德勒兹资本主义解体化、界域化理论是契合的,它们属于一个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