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4291|2021/05/01 11:44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5/01

从韦伯《经济与社会》里看到一个很妙的分析,分析的是同为贱民种族的印度教底层种姓和犹太教徒,为什么在对待现世的不平等上有如此大的差距。

书中提到,犹太教徒自从巴比伦囚虏起便事实上形成了一个贱民种族,而耶路撒冷被罗马毁掉之后更甚。印度教的贱民与犹太教徒两者被他人对待的方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都有隔绝、禁忌、压抑等等,看了《经济与社会》第六章第六节后得到一个启发,比如,通过分析新约《圣经》创世纪的末日战争便能知道,犹太教的渴望绝对不似印度教贱民的渴望,犹太教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内容便是整个宗教共同体摆脱下等人的地位,可以认为犹太人为现有的某些子孙的利益劳作,而印度教贱民为的是他的下一世而劳作,印度教给予他们的思想就是今世的身份永不改变,只有谋求下一世的变化。

或许可以认为,犹太教教义精神内核便是一种怨恨和复仇冲动,我还特别的找了旧约《圣经》的诗篇部分读了开头的几章,可以见到这几章的句子里皆是仇敌、拯救、暴怒、公义、灭绝等等,无疑显示出诗篇总体上洋溢着一种恶狠狠的情绪,而且非常显而易见的表达了一个曾经的贱民群体难以掩饰的需求,那便是报复,而且他们对此充满了正当感和满足感。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无法在世界诸多信仰的诸多神祇里面找到比耶和华报复欲更强的神。种种迹象和历史都表明,犹太教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犹太教纵使存在禁欲主义,也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并且韦伯说,犹太教的性伦理和经济伦理都是偏向于自然主义和反禁欲主义。而佛教和印度教不仅从禁欲主义的这一核心话题上与犹太教相反,还从许多方面都和犹太教相反,包括个人在现世的地位提升和整体宗教信徒们的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