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5159|2021/05/12 02:2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5/12

《人性的,太人性的》笔记四

根据这本书的编者说明部分描述,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沉思》时期,他还是一个跟在叔本华、瓦格纳后面亦步亦趋的早期尼采,像是一个激动的发现了什么真相的宣告者,但在《人性的,太人性的》时期,尼采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怀疑者,像是一个愈加冷静沉着的分析者,“理智的耿直”和对科学的强烈追求成为此时的重要标志。

换句话总结,就是说后期的尼采已经迷恋上了唯物主义,还有以物理学、生理学为代表的科学,从此书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这种端倪。如果一个人刚开始接触尼采,一定是先欣赏尼采的狂放不羁,以及对他的希腊神话理论进行了解,比如我就是这么想这么做的,现在我看到,当对早期尼采进行了解之后,一旦开始了解后期尼采,将会看到尼采进行了一个华丽又神奇的转变,增加了新的魅力。

此书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尼采对科学的尊重,对形而上学的怀疑与舍弃,首先我看到第一章“重视不起眼的真理”一节里,尼采认为科学总是以严谨的方法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理,而形而上学或艺术总是给人一种庞大的、眼花缭乱的迷梦,往往里面充满了谬误。对科学尊重,就是对确凿的尊重,对艰苦求证的尊重,能够喜欢这些而不喜欢眼花缭乱的迷梦,就是一种英雄气概。

另外,跟着这条主线的思路,还可以看看尼采如何看非常形而上学的古希腊哲学,首先我知道,尼采是一个希腊神话研究专家,但他在本书里评价希腊哲人却是用像刀子一样锋利的言语。比如第五章“精神暴君”一节里,他分析到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阿那克西曼德等人都有过迷恋于当一个立法者/统治者的经历,这不过就是想做一个精神暴君的心态显露,他们一个个坚持自己有真理,容不下别人的真理。我认为这些希腊哲人和世界上同时期的诸多思想家都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青少年状态,已经初露锋芒,但却十分嚣张跋扈,毕竟未经挫折,才有互相的不尊重。于是尼采便说,这些无数相互为敌的小暴君恨不得将对方生吃了,哪里还有一点点的爱,就像暴君统治者往往短命,古希腊哲学的这种精神暴君依旧短命。

古希腊哲学就像一个经常猛地前进,猛地倒转的有齿轮机器,里面却有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奇人,尼采比喻他是一颗石子,投到机器里就会使得机器停顿。我理解这里是在说,那么一大帮暴君都自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前赴后继纷纷涌现,可以说这种思想史是仓促又危险的,不能说他们是真正的爱智慧之人,而从苏格拉底的性情上讲,他确实是这群人里一个爱智慧、讲求思辨与真诚的异类,是一个古希腊思想史上的特殊人物。

现在的古希腊思想史是一个残缺的历史,其中的好些哲学家目前可知的史料不多,往往书上就是一句话带过,因此尼采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残缺的大理石雕塑工地,破裂的雕塑有很多不见了踪迹。我认为这可能是在讽刺。古希腊思想史为什么如此残破?我理解,很有可能就是尼采分析的这种暴君心态所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尼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剖析前辈哲人时,写的那些哲学巨匠仿佛都白活了。

尼采还认为现在已经没有精神暴君了,却存在精神寡头,是高级文化领地里的存在,也是人类精神领域上的一种统治势力,但精神寡头与精神暴君的性情是非常不同的,寡头间不似暴君那样相互不能合作。想想哲学的派系发展与历史,似乎真有这样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