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678|2020/12/23 06:16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23

再读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这一章,发现海德格尔在1953年就已经感到日本文化难以被西方彻底理解,海德格尔总是在说要警惕地球上面文明的全面欧洲化、理性化,东亚的文化与艺术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既是那种本质被蒙蔽的状态。

其中与海德格尔对谈的日本学者提出,当时世界闻名的电影黑泽明《罗生门》就是一例证,我查了一些资料,据说这部电影让西方感到非常有兴趣,但是日本国内却反映一般。似乎反映了,真正具有日本性的东西,西方不一定会很喜欢,具有日本壳、西方/欧洲性的东西才是西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看了一下《罗生门》这部电影,不得不感慨,这部电影揭示人性已经非常深入。它的大量篇幅揭示人彻彻底底的虚伪、虚荣、残酷,却在最后留了一个行善积德、人道主义的扣子,电影先用大部分篇幅贬斥人性,在最后却闪耀一点点人性之光,我初步感觉是拔高了整部电影的格调,但也有感觉这结尾违背了之前的思想。

文章里还可以看到,谈话的日本学者认为这部电影还具有非常现实主义的特性,因此很不日本,或者他在暗示这样显得很欧洲。日本学者对海德格尔解释到,拍这部电影用到了太多的详细描写,仿佛是被摄影术所摆弄。我理解就是在说日本人喜欢留白、喜欢意境,而且留白也不一定减损现实主义。黑泽明对电影的这种安排不一定能讨好日本观众,但是这样做对于西方观众非常有必要。

我感觉由此还应该对中西方文化产业进行反思。西方观众喜欢什么?西方观众肯定感兴趣中国,但他们需要的产品很可能是一个中国皮、西方馅的包子,而不是纯粹的中国馅。想必这样很容易使得某些思想被蒙蔽,或者说西方/欧洲与东亚之间的相互理解其实还任重道远。

可以理解海德格尔一生所做的工作,是致力于拨乱反正,揭示被蒙蔽的东西,所以他总是强调他担心全世界的欧洲化进程会蒙蔽一些东西,还有对理性的崇拜会毒害了人们等等。海德格尔还谈到一个重点值得思考,欧洲文明与东亚文明的语言本质完全不同,语言既然是存在的家,两个文明处于不同的家吗?还是说处于一家的两间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