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5583|2021/08/29 08:25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1/08/29

《什么是哲学?》笔记三

我认为书中所说的“概念性人物”是从事哲学这件事里最具创意的部分,具体我这样理解,因为从事哲学就是创造概念,而概念很有必要载于一个人,哲学家必然要通过一个概念的载体展现概念。

尼采极好的把酒神塑造成一个概念载体,因为尼采运用这个技巧炉火纯青,所以被作者认为是非常充分的利用概念性人物。除了尼采的酒神,还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等等。这样假托历史人物之嘴说话的做法有一定的误导性,哲学家不是传记作者、史学家,只是借历史人物的嘴从事哲学,始作俑者柏拉图想必也知道这样会产生误导吧。

哲学家写出这样的概念性人物,必然有其艺术性,也是一个美学形象,但毕竟哲学家不是从事艺术的艺术家,我觉得诞生的艺术性只是一个副产品。我还记得作者认为哲学、科学、艺术三者互通却又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相互交织却又非常的不同,而本书的任务就是找到哲学异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美学形象塑造出来,主要是让角色去环境里感知情态,至于这个角色需不需要一套哲学思想,这不是艺术家的主要任务,但是哲学家塑造概念性人物就已经给了这个人物一套哲学概念,让他做这个概念的代言人,这便是哲学家的主要任务。这样就可以看到两者的不同,却也非常相通。

结合了文章“什么是哲学——德勒兹对哲学的另一种读法”,我大致理解了概念性人物对于艺术与哲学关系。里面还提到海德格尔也有概念性人物,海德格尔笔下的荷尔德林既可以作为概念性的角色存在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也可以作为艺术形象的荷尔德林而存在于文学史领域,二者互有渗透交流,又不能彼此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