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婚恋和宏观经济遐想2

 ID:6640|2025/08/15 11:43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5/08/15

婚恋和宏观经济遐想2

我最近看周金涛的《涛动周期论》,他认为,美林时钟是基于朱格拉周期改的,朱格拉周期作为康波周期和基钦(小)周期之间的中周期,股债更多的受中周期趋势的制约,因此将股和债应用美林时钟没什么大问题,但房地产受到房地产周期和康波周期两者制约,大宗商品主要受制于康波周期,所以这两者的价格判断放到美林时钟上就不会很好使。而如果再考虑到美元强则全球都弱,美元一波动大,则贵金属、商品都不再依赖原来的经济周期而跟上美元的节奏,所以美元的周期就成了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故此,必须通盘关注的宏观经济周期变成下面这几样:康波周期、中周期(美林时钟、朱格拉)、小周期(基钦周期)、房地产周期、美元周期。

因为每个国家的美林时钟的情况不一样,分析中国必须用自己的时钟,而在中国投资贵金属,大宗商品,一般而言就需要找美林时钟过热和滞涨阶段,但此时,又必须考虑美国是哪个周期,必须看美元强不强,美元强不强又得看美国是哪个美林时钟周期。因为本国美林时钟是4个周期,美国是4个周期,相遇的可能性就是16个组合。

周金涛的做法是16个组合穷举的进行判断。这给我了很大启发。

我又看了周金涛说到全球共时性问题,因为房地产这个项目具有典型的一国特点,没大有全球共时性,所以房地产周期属于相当的超脱的一种周期。

反之,商品贵金属,康波(技术)拥有比较好的全球的共时性。

房地产周期是康波周期的子周期,跟着康波,但是,又不是完全跟着,房地产周期一定是滞后于技术周期的,相当于技术周期推了房地产周期,既然是推,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所以看书之后我推测,房地产周期的根本就是置业需求和大量富余的资本混合影响的一个周期。所以这就是由两方面的东西合成了一个东西。

所以看房地产周期,我必须关注金融资本是不是流向了房地产领域。

由以上的思辨过程我直觉的想到一个东西,即傅里叶变换,傅里叶的经典观点是任何函数都可以展开,任何函数都是可以被分为正余弦这种简谐运动的叠加。

那么我就假设宏观经济是一个函数,既然理论上什么函数都可以拆成三角函数,那么我们就可以拆宏观经济。而每个经济周期都是有回升、繁荣、下降、萧条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其实它们都是三角函数。繁荣是一个状态,萧条是一个状态,回升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下降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

熊彼特经济周期观点就是在拆解经济周期,他所做的就是借鉴了前人的工作,把经济周期给傅里叶变换,从时域上把它拆解为频域的。我不知道前人有没有这样想的,不过,傅里叶变换被许多人认为是十分万能的,这真不是没有道理,傅里叶或许摸到了什么重要真理,就算是三体人或者什么外星生命,也肯定认这个。

在看了不同经济周期理论用了不同名词之后,我认为许多经济周期都需要统一他们的阶段名字,回升,复苏,再投资,其实都一个意思,接下来进入繁荣或者说爆发、扩张,又进入过度投资、清算、危机,又进入萧条。或许可以统一为复苏、繁荣、危机,萧条比较好。

康波周期是宏观经济里最大的一个周期,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整体这个函数从时域转换为频域时,最大的一个正弦波为康波周期。单独把它拎出来看整体宏观经济,两者也是太像了。

宏观经济的波动和气候的波动、政治的波动等等波动我看实际上可以融合起来看成为文明的波动。

偏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看,人的秉性也许同样是在波动,我认为存在4阶段,1、享乐转向勤奋、2、偏勤奋、3、勤奋滑向享乐、4、偏享乐,这样的波动。这种波动我认为和房地产周期比较有关系。萧条衍生出勤奋,繁荣衍生出享乐,我觉得这似乎很合理。股市牛市经常出现的时间和房市繁荣的时间里成年的孩子,有可能会由市场塑造人格秉性,走向勤奋的反面,即享乐,同时催生了风险偏好是喜欢风险,在股市长期熊市和房市低迷期间成年的孩子,我认为可能会偏向于由市场塑造成勤奋秉性,风险偏好为厌恶风险。比如美国咆哮的二十年孕育了一代注重享乐的人,大萧条时期又孕育了一批所谓最伟大的人。

经济繁荣下成长的美国婴儿潮一代产生了反文化运动,这说明了什么,似乎在经济繁荣下和房市繁荣下成年的人具有反文化的性质。也就是说,80后末尾90后00后开头的中国人,从秉性上来说受到了影响,意识形态上也沾了反文化,具体表现形式为躺平佛系和有出现抵制东亚父权制的婚育安排,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想法看,感觉这些完全是由于历史曾出现过的环境催生的。

试想80后成年期经历的是什么,并以偏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遭遇的事情基本是这样的,79年计划生育,98房改完全错过福利房、中国入世,国企大下岗,高校扩招潮导致的学历贬值、首批独生子女的421家庭结构,他们因为这些而自嘲,没有赶上所有的好事,但是主观上看遇到的都是坏事。我认为,这就是在某种萧条期和回升期,自认为吃尽了苦头的一种表现。不过当时房价在一种上涨、可控和不太离谱的状态,客观的说,那时是财富机会比较多的,GDP两位数增长。

而80后末尾几年、90后却与80后前期完全不一样,他们成年时踩上了经济腾飞的一段时间,80后末尾几年出生的人,呈现的精神状态不同于前段的80后。从我的观察来看,80后末尾出生的人秉性其实非常接近90后,他们成年期是被互联网和泡沫以及经济起飞塑造了价值观,他们的成年期是在自己家庭作为参考系之下深刻的思考了金钱、婚姻。

80后前中期,我认为他们的成年期对应了00-08年间房价阶段,80后末尾以及90后以及00后前期,成年期对应了09-21年房价阶段。我假设成年时房价阶段类似的人具有类似的秉性,这两个阶段对人的秉性塑造好像完全不一样。

我想,其本质是由个人在成年时以观察到的经济情况来思考,制定人生策略,怎么按照目前的境况应对东亚父权制对我个人的要求,同时怎么按照目前的境况去思考新自由主义给的许诺。

80后前中期:看到房价上升温和,意愿是按婚恋的传统路径走,既看到风险可控,又看到回报合理,愿意承担东亚父权制对自己的期待,同时新自由主义的逻辑还说得通
80后末尾90后以及00后前期:认为房价收入比已经太不合理,入局就要透支一生,遵守传统婚恋的代价开始高昂起来,承担东亚父权制对自己的期待意愿并不高。

我想,一旦房价收入比合理后,一代人的思维又会回潮,假设婚恋意识形态绘制在人口图上,很有可能是出现一道一道年轮。

2025年9月
« 8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