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549|2024/06/10 11:50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6/10

我心中多次疑惑知和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我认为一个成年人确实需要一套成事的方法论用来做任何事。翻过一些书,我看过《传习录译注》,并且追着王守仁的理论看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里的陆王心学部分,我又看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实践论,我看普通人能达到心学的层次就是很棒了,并且心学在历史上还确实的影响了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我甚至认为东亚这种儒家资本主义模式的一大思想源头来自于此,我认为这是好的思想,而且并不含有过多国学里的糟粕成分,但我认为称得上伟大的思想的是毛泽东实践论。

心学毕竟还是儒家思想,所站的立场仍是忠君,致良知以及穷人理、穷物理这几个部分,我在看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后的理解是这样的,王守仁要忠于君主,替君主平定叛变,这才是他所说的良知,用兵打仗需要许多军事方面的知识,这就是穷物理方面的资料,许多情况下穷人理必须借助于穷物理,穷物理是为了穷人理。而我认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穷苦人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才是一个好的良知,带领他们反抗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公平需要用到社会学理论、军事理论、科学和工业技术,对此,我需要不断从思想上跟随历史上的真正实践者,判断他们做对了什么,又在哪里摔跤。可能我说的这一良知过于高悬天上,不过我认为利他或者半利己半利他的良知都是能接受的,纯粹的利己也是一种社会里的正常现象,我不批评,不过损人利己则是我不能接受的。

就连阿里巴巴创业也有一个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越来越觉得,利他是成事的一个必须的部分,就算利他成分冠冕堂皇的作为一个口号也比赤裸裸利己要强一些,而利他的部分是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变少的,世间无数的例子都可以证明。我不怀疑,怀着纯粹的利己心也是能成事的,不过其成事的上限远比含有利他成分的要低。不过,我也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过度利他。

读实践论我感受到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非常赞同这一段话:『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比如说,做自媒体的理论或者编程的理论,势必要从做开始建构,势必要生活在做自媒体的环境里,而看自媒体不算,甚至看教学也不算,因为这不是一种关于做自媒体的实践,顶多只能转化一些肤浅、表浅的理论,绝不能指导于实践,好比不吃梨子而谈梨子的口感。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