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
不以讨好任何人为目标的艺术诸如绘画、书法,很可能是一个内心已经有了充实感的人所做的。放肆的表达自己想法,却不重视任何的评价坚持己见,需要内心强大到一定程度才行,或者说更有可能是自己已经得到了许多赞赏,更多的赞赏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我认为存在两种艺术创作、内容创作、直播等等行为的目的,即讨好别人和讨好自己,这与需求层次关系跟大,因为我认为穆夏的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从讨好别人转向讨好自己,许多中国文人画就是这样,还有一些西方绘画史上的大师晚年摆脱了贫困、窘迫之后作品都是偏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满足了一层需求层次之后自然要进入下一层的追求。
在CCTV10人物节目著名画家篇达芬奇之中我看到了这个理论的影子,还有穆夏、塞尚、高更、莫奈、毕加索等等人一生的绘画史,节目里我听到达芬奇的遗言就是我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画画,不知道这个遗言是真是假,一些西方历史里著名画家的经历则往往是年轻时追随一个流派一种风格之后逐渐失望,第二个阶段往往是进入一个探索阶段,最后是大成的晚期,晚期可能因为太过先锋或者不合时宜不合群,会导致巨大的争议。第二个阶段往往也是很痛苦的,有钱的幸运的画家还可能坚持的下去,而因为没钱还有与世俗主流的好绘画的理念产生差异往往会导致画家很难过,如果实在是不能活下去,则只好妥协于主流,并暗暗的在自己的作品里留下一些星星点点的自己的洞见,达芬奇步入晚年的过程也是十分的痛苦的,他一辈子不能将自己的设计假想付诸实践,直到晚年还在妥协,而我看到他在妥协之中又带有一些反抗,幸运的是他也为自己进行了一些作画。
我想做一个讨好自己的内容创作者,因为我看来历史上的大画家无疑都是在自己为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找到艺术的新领地,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而探索出了新艺术的人真的是属于凤毛麟角,我又明确的知道即便是现在这样的世界纯粹为了讨好自己而不顾生计这可能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所以我又认为这是一个十分辩证的东西,人总是会陷在这种局面里,讨好别人和讨好别人之外的东西存在一种平衡,把握不好这种平衡的人很有可能被这种失衡所侵害,比如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完全丢失了自己。如果更加衍生观点,讨好别人和讨好别人之外的东西就是获取利益和利益以外的东西,我感觉这样就衍生到个人和世界所有组织形式之上都存在的一种辩证关系。
我思考许久,应该去了解一种哲学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包括文学、绘画、电影在内的许多艺术,整体的通盘分析。特里·伊格尔顿是我印象里有这种倾向的理论家。
我认为视觉艺术内部、表演艺术内部、文学的内部、音乐内部存在相似之处又有不同,它们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古典→浪漫→现代→后现代的发展过程。我还发现有一个规律,许多艺术都在某个阶段上追求真实,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学里是现实主义画派、现实主义电影派别、现实主义文学派别,都是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音乐里我则没有关于真实的印象,但也有着明显的古典→浪漫→现代→后现代过程,越向前看越清晰、分明,越向后看越纷繁复杂。这勾起了我对于艺术史的兴趣,因为我感觉这不是巧合,艺术在一段时期内呈现相似,这可能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物质条件造就了艺术流派。
在伊格尔顿《文学阅读指南》里面,我看到这样一种说法,现代主义抵制的是一切都被标准化、程式化的世界,我理解就是在浪漫派的创新基础上更加激进,到了后现代时期,创新也不是一种值得被称道的事情,后现代的人认为,一切都被做过一遍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再做一遍,这样仍然有意义,因为这种重复行为是有新意的。我认为,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创新已经登峰造极,后现代时期,早已没有空闲的创新领地可以占领了,人们又不能不做艺术,所以迫切地想要在这样一种窘境下找到自己做艺术意义。
价值/真实,娱乐/取悦,自我表达/哲学思想,我个人认为视频内容创作有这样一个三角形代表了三种追求,它们很难兼得,我这个构思还没能完善,目前只是一个草草构思的阶段,我认为这样三个点构成的一个三角形,上面的顶点都是纯粹的,纯粹的取悦很好想到,是短视频、短剧,纯粹的价值就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它和纯粹的自我表达都很难欣赏。
取悦/娱乐,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具备特定历史条件时,某种特定的创作行为就是取悦,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取悦,而作者本人一定是具有某种发展的、扬弃的眼光才能做出抛弃取悦,投身自我表达或其他方向的行为,至于方向,越古典时期越明确,越现代越不明确,越现代越发散,而且越现代越转变的迅速。
我今天看的一本杂志《当代电视》2024第二期里有一篇文章名叫“取悦、程式与审美异化:小程序短剧作为剧作危机的征象”,其中提到悲剧的演化过程,也是有取悦的一个过程,比如偏向了悲剧的快感方向,比如偏向了悲喜剧方向。好莱坞影视业也总结出来一个十分系统的体系的精确到页码的编剧系统,但是这个编剧体系还是太多空白,虽然很多人基于创作的自由对这种限制予以反对,但总体上还是有一些自由,不过到了短视频短剧里,体系的限制强度远远超出上述好莱坞编剧体系,而且编剧薪酬占剧集营收的比例已经非常小了。我认为这种基于取悦目的的规范绝对是一种文化工业流水线生产规范,我又不知怎么系统的批判,幸好我看过一本书叫做《启蒙辩证法》,详细的论述过文化工业,给过我一些启发。
我认为基于取悦目的的规范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我看《世界戏剧史》里就有很多线索,书中说到旧喜剧一开始是写在雅典与斯巴达战争时期,新喜剧写于希腊化时期,旧喜剧更多的话题是对战争的评价,对哲学话题的辩论,新喜剧的话题是关于爱情、金钱、家庭、社会,而且新喜剧在使用题材上开始大量讲究套路,人物性格也逐渐开始定型,我认为这确实非常有既视感。
在《世界戏剧史》里继续寻找线索,就能发现自莎士比亚到新古典主义,又是一条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路径,新古典主义崇尚规范的戏剧,不规范的戏剧会惹起争议,许多批评家、剧作家都认为这是合理的,极少人去挑战它。向后再看,又有佳构剧这种戏剧体裁,由法国剧作家斯克利布所开创,他严格的限制了情节,严格规定了情节,在现代看来,这样有失偏颇,但是在十九世纪观众看来就是充实而有分量的。我认为好莱坞剧作法、短视频短剧爽文剧作法其实就是一个固定时代的产物,是由群众们的意识决定的,是剧作与制作、商业和艺术进行斡旋之后的结果。有可能这种范式在一开始会足够抽象,导致剧作者还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盘旋,范式在之后会因为某些现实原因进一步细化,导致剧作者越来越缺乏盘旋空间最后直接失去任何空间,之后呢?我认为辩证法会自己找到位置产生作用,事情一定会发生变化,反噬会到来,接下来反噬的反噬又会到来,由此又产生一波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