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508|2024/03/07 01:22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3/07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比喻,像是用阶级比喻社会层次一样恰当,用来形容内容生产领域里观众喜欢的东西和创作者想做的东西。

有很多人不喜欢短视频,这可能就意味着这个内容生产者它讨厌缺乏深度,从而偏好生产拥有深度的东西,还有有创作者尝试主动理解观众的态度,主动生产浅显易懂的内容,或者短小的内容,以供他们娱乐。

一个内容平台像是一个巨大自动化食堂,创作者是一个个后厨厨师,厨师有各种擅长领域,食堂的目的是为食客寻找适合他们口味的饮食,而绝非为厨师寻找一批食客,我认为逻辑上这是相似的,内容平台无疑是以观众为本位的,就像是食堂以食客为本位。

有的厨师的食物是健康和口味平衡的,有的厨师则是多油多盐多糖充分考虑口味而轻视健康的,有的厨师做出的东西则是太过于健康而口味相当糟糕从而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尝试,有的厨师则是没有烹饪到位导致饭菜夹生或者是没赶上食客的口味变化的潮流固守着以前流行的菜式,又或者是因为最初的一两道手法不娴熟的菜没有得到好的反馈就放弃做厨师。另外,我认为短视频拿快餐类比很恰当,长视频是正餐,还有视频类似于小吃。

我认为的生产内容的规律就像是寻找一个最佳的饭菜口味和在口味尽可能好的情况下以更加健康为目标增加成分,这需要厨师十分精湛烹饪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这种厨师手里不一定成立,他可以想方设法做到部分兼得。不过,人类有过敏体质和不耐受体质,食物就算再好也会有人不接受。人还存在饮食偏好,再好吃的食物也会因为饮食偏好与某些人无缘。

内容生产实际上是一个服务业,我认为这和食堂菜品先讲色香味一样,很多东西的重要性上要弱于色香味,比如健康,营养,它们属于锦上添花。

内容生产者想要传播非娱乐化的知识就好像厨师并非研究口味而是研究营养,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不过内容平台毕竟是一个面向观众和观众本位的地方,它的目标一定是为观众找到合适他欣赏的内容,必须接受的现实就是追求营养的观众一定是远少于追求口味的观众。

一个好的内容究竟有什么特点,我认为存在这样的一些规律,1.从审美角度上非常好,或者说让观众感官上得到非常极致的体验,比如极致的可爱、恐怖、搞笑等等,2.有好的故事或者比较深刻洞察、议论、段子,以让人感兴趣为目标,能较好的完成吸引人的目的,3.以非常有实际用途和参考价值取胜。我感觉这三个点就是内容创作的主心骨,剩余的好,比如清晰度、帧率、摄像技术水平、调色、好的分镜头等等都是添头,好则属于锦上添花。

这有点像烹饪里的色香味三种主要成分,或者说是真善美的次序颠倒过来,美善真。

内容平台是一个有些奇怪的食堂,食客是一个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们是一群十分饥饿不会吃饱的家伙,永远不用担心他们不来食堂和不进食,他们有一部分甚至会同时担任厨师和食客。厨师们生产任何想象力所能及的菜品,但是只有色香味三者得其一的能达到良好线,三者得其二达到优秀线。

就像是一个个美食家一样,食客对于食物有着惊人的鉴赏能力和品味能力,并且绝非少数人是美食家,而是说绝大多数食客都是美食家。食客品尝食物获得的信息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我认为这就像是食物芳香的来源是极其复杂的一件事,比如植物汁液味道、肉类细胞的味道、油脂芳香、焦化反应的香气等等,人看视频会被视频之中的主要的活动部分吸引大量注意力,但是,我现在认识到一个视频的其他细节仍然被人的潜意识注意到,并且用欣赏视频主要部分同样的强度品味着,这就好比一个美食家用嘴品鉴食物,又在潜意识里用鼻子、皮肤上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这道菜。

这种比喻有什么用呢?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观众心理的分析,同时这是一种对观众鉴赏能力的尊重。一个视频绝对分为表里两部分,表面部分是视频主要部分、传达出的主旨的部分,而“里”则是又诸多细节组成的,供给观众潜意识欣赏的东西,“里”同样也决定了一个视频的风格,“里”有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口误、一个手势、一个口型、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刨除“里”,只剩下“表”,视频主旨仍旧能传达出来,但是视频会大大的减损观感。这就好比食客有两杯佐餐的酒,一杯是分析纯的酒精,一杯是高粱白酒。

我认可娱乐化内容更容易大众接受,但是我又不认为过度娱乐化是有益的,就好像部分快餐速食并非正确的营养配比一样,我甚至认为做极致营养丰富的东西但口味很差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人存在等等哲学命题或者是对本民族的深深的关切,对本文明各个部分的尊重,对间接供养了自己和供养了社会的劳动者的尊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等等。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