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6504|2024/03/03 11:41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4/03/03

人工智能究竟会对内容平台有什么样的冲击?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想法:

悲观主义者认为:迟早人类会被逐出内容创作领域,内容平台上的人类会完全溃败。
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存在诸多缺陷,永远不能替代人类制造内容。

悲观主义者弱化版本:人类被赶出的领域目前是重复度高的和容易被模仿的领域,各行业壁垒高的手艺尚可安全,不过AI是未来大势所趋就如同上涨的洪水,壁垒早晚可以攻克。
乐观主义者弱化版本: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存在一种奇怪的感觉,生成的东西往往带有一种外表精美但充斥着不和谐的感觉,有很多人已经看惯了ai生产的垃圾,他们起初还有一些兴趣,见识到了其本质之后便有了厌恶感,因为ai作品往往会招致审美疲劳和厌恶,因此在长远前景上看,人类自身充满灵魂和创意的内容创作是安全的,是永远不能被代替的和很难模仿的,人是不完美的,AI则是有一种假完美,人的不完美才是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大视野的人认为:只从内容平台角度考量AI对于人类的影响是过于狭窄和不恰当的,应该从AI对人类的整体影响上考虑,应该研究AI与人类整体的命运是什么关系。这种思考带有一种哲学底色。

我行我素的人认为:人可以不用AI也可以不了解AI,不会对他生产内容有什么影响,某些宣传AI的人只是企图站在风口上,他们夸张了AI,这种夸张是只为了自己获益而散布的焦虑感,人们焦虑后就需要买课补充自己,其实应该杜绝这种焦虑,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世界很复杂,世界很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容得下任何人,食肉动物会吃掉食草动物,人类有核弹可以灭世,人也会汽车撞死、心脏病发作而死,但是食草动物和人类都没有灭绝。

AI冲击下首当其冲的人认为:比如现在艺术家、棋类选手将会感到十分紧迫的压力,从而本能的对AI产生敌意、抗拒,不能接受自己几年十几年努力的成果会被AI一秒钟不到的时间就学走,内心产生一种巨大悲愤感,进而发出感慨,原以为未来世界里AI进行辛苦劳动,而人类专心诗词歌赋,没想到却是完全相反。

客观看待AI,视AI为有益工具的人这样认为:如果可以融合人类的手艺加AI的效率,岂不是极好的,比如说人类让AI生成内容,又按自己的想法一遍遍修改内容,以至于完善,这岂不是非常好的一种内容生产方式,如果莎士比亚、曹雪芹、海明威有AI,他们可能也会这样生产以增进效率。从现在的角度看,打败人类的永远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只视AI为对手,实际上是对使用AI人的忽视。

我认为上述观点里中肯的是最后一种观点,这可能是真正使用了AI的创作者的一个观点。

毛泽东《实践论》在这些年间是我在没把握和踯躅不前时的一个精神指南:『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即便我们设法复活了毛泽东对当今社会进行革命,他面对如今的中国依旧需要重新做足调查研究,调查什么是平台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人民的阶级构成、人民的意见:『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毛泽东认为,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是要在感觉材料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判断和推理的准则是合乎实际:『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它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归根结底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写文字,创作内容,我认为目前不能完全倚赖AI自身创作,这是我对我见过的许多AI作品的认识,即便是多么先进的AI创造的东西依旧带有机械的怪味或者说讲话一点也不口语,就像是手工制品和工业制品对比的感觉,手工制品比如手绘、手工皮具、手工皂、手工针织毛衣、手写情书上有很多微小的错误,比如偶尔几针的错误、配比的微小错误、错误的线条、错别字,但人的思维方式不会把手的特征、衣服的结构理解错,而AI则会理解错很多重要的东西,并且生成的内容态度上被严格限制,让它离人还差得远。我不排斥人加机器增加效率,因为我认为目前AI起到的角色还是辅助人工增加效率,人的参与是重中之重,不可能有人借助AI并很少付出获得很多收益的可能,尽管未来AI的角色可能会变化,但是我认为人的智力深度参与内容生产领域并且它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条意见是长久有效的。

最近我十分认同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完成比完善、完美要重要的多的多。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