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3
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采访赖声川的节目里我听到这样一个意见,说到戏剧舞台上应该演生活里的东西,我们没有每天在谈恋爱和杀人,却在舞台上天天谈恋爱和杀人,这是应该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我们每天在做什么呢?实际上是吃饭、聊天、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然后睡觉,所以舞台上应该是讲这些。
不久之后我看《故事人类学》这本书时,又得到这样一个意见,总结来说就是现代人心灵有一种无方向感、无意义感,于是将特别嗜好刺激、特别猎奇,简而言之就是空虚之人最猎奇,充实之人喜欢平淡:『现代人丧失了传统的精神性信仰。没有了精神性信仰之后,也就没有稳定的心灵的关注方向,失去贯穿始终的线索明晰的生命方向之后,接着而来的就是生命的无方向感、心灵的分散分裂感,并继而产生的生命的无意义感。因为生命的意义感主要来自内心的稳定的持久性满足,而不太可能来自物质性的或感官性的刺激,意义通常来自充实、澄明、美好的精神体验。人没有了方向之后最容易产生空虚感。空虚之人最渴望兴奋与刺激,空虚的生命状态最需要兴奋与刺激,包括基于种种猎奇的兴奋与刺激。一个有信仰的精神充实的人很少需要这种基于感官的兴奋与刺激的。当我们感到生命美好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去看那种刺激性很强的粗制滥造的故事文本(小说或影视等)。那时我们可能更需要缓慢的、平静的、富有诗意内涵的文学性故事,而不是基于刺激的猎奇性故事,诗意常常也就意味着不够新奇、不够刺激……从故事的发展史来看,在早期故事中也有满足人们猎奇性的方面,不过在新近的故事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满足猎奇心理的目的变得更加明显。早期故事通常承载着称颂神与英雄的目的……』
我理解,如果要迎合如今时代的观众,实际上喜剧创作要向猎奇的方向发展,并且《故事人类学》认为刺激的过度将带来越来越不满足,如同瘾和瘾的满足,一步步的终将走向大剂量,这是一个略显悲伤的趋势。不过我认为实际上喜剧故事具有吸引人和刺激的天分,永远不需要担心缺少刺激。
感官和心灵两者都满足的故事是难得一见的绝佳故事,但是如果得到两者太难,力所不能及,专注于感官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故事人类学》认为现代人不喜欢专注于心灵满足的故事或者说很多名著,它们既不曲折也不离奇,充满了隐晦的象征,而偏好服务感官的故事,我认为这实际上是自《阿凡达》之后的特效奇观泛滥的一种分析,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文化工业的特性,现代文化工业很喜欢能不断复制的套路,这是我们不断目睹的事实,事情也不是绝对悲观的,也存在先锋派不断的拓展边界,逃离套路,这里面可能是一种辩证法关系,先锋也会被固化,固化后成为套路,套路里又诞生先锋,从此不断扬弃到新的阶段。
最近的另一个很重要感悟是,我这些年书确实没少看,不说积累了无数的洞见,也能说谈到了很多的大思想家苦思冥想得出的结论,但是我认为说到和做到实际上差得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