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结构人类学》笔记六
在《结构人类学》2第十五章的第五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说到非都市社会或者人类学家去的地方照样存在某种病,而城市也不只是有城市病,同时也存在活泼和鲜明的特点,病是指诸如距离造成的疲劳、夫妻不和睦、年龄代沟等等,作者的意思大概是指这不止是城市的专利。而活泼与鲜明特色指诸如中东的特色市镇、意大利小镇等等。
作者提到,就算巴黎,直至十九世纪末也是一个平衡的城市,这种平衡指的是城门外即是农村,我认为这是对现代城市的一种比较,现代城市是一个增殖体,总是处于扩张之中,现在的城外是什么呢,我觉得一般就是渐进到城乡结合部。
为什么卢梭那么喜欢自然,他住的地方可是市中心,作者认为,毕竟他走路不长的时间就可以直接走到田野和森林里去。我看,现代人从市中心开车都得好长时间才能开到有那么一点自然气息的地方。
城市失去城门与边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还记得中国建国后城市规划里有很多都是围绕着是不是拆除城墙进行讨论的,我感觉边界、城墙限制了城市变成一个增殖物,因此城墙的命运肯定多舛。我看最有意思的是,具有边界的城市,大自然就可能在边界外,因此城市与自然是近距离接触,而没有边界的城市,实际上大部分居民都与自然都产生了很深的隔绝,就像现在这样。
作者认为,自然可以调节人类的心理与生理节奏,而大城市的人失去了这一项调节器,往往会进入一种异常的情况。只需要注意人们不时显现出来对自然的渴望就可以证明自然对人心理、生理真的很重要,大城市的人待惯了钢筋水泥丛林,往往旅游地是偏自然的环境,而且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个乡村的房子或者一个花园。城市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隔离体,这是一个对精神健康的威胁,而且城市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因为城市本身就是扩张性的、增殖性的,所以内部出来的人也肯定对扩张非常容忍、认为其合理,往往崇尚自身生活形式,对其他的生活形式产生异己与排斥感,并且也许会对毁灭多样性的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