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
《启蒙辩证法》笔记六
读“附论2: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这一部分时我参考了文章『神话的启蒙与启蒙的神话——关于一部“哲学断片”的若干断想』,感觉大致理解了其思路。至于涉及到的萨德作品《朱莉埃特》我没找到中文翻译的出版物,但其实还是读到了它的姐妹篇《朱斯蒂娜》,在一本名叫《情之罪:萨德文集》的书里,从这书里我看到,萨德作品就是对照着写了两个姐妹的故事,朱莉埃特是作恶多端的女子,道德相当败坏,朱斯蒂娜则是命运坎坷的贞洁女子。
文章说到,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道德决断讲究意志自律,在《启蒙辩证法》作者霍克海默、阿多诺眼中,它被视为一种工具理性对自我的全面操控,在康德式德性要求中,自我控制完全战胜了人的情感与偏好,纯粹的善良意志本身已经不存在任何热情、冲动、憎恶、迟疑、兴奋或懊悔等非理性的东西;冷漠成为德性的必要前提。人们只有无动于衷、心平气和、无私无欲、残酷冷静,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因此,霍克海默、阿多诺将这种冷漠主义的道德决断、意志自律与朱莉埃特所竭力鼓吹的罪犯的自我律令相关联,朱莉埃特认为,老道的罪犯同样需要一种麻木不仁的感觉,需要一种尽可能排除内心干扰的状态作恶,它们实际上是一样的,也就是康德等于萨德。
康德式道德实践的这种意志自律类似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这是尼采所揭示的,这种实践中排除了冲动与热情,必然带有巨大的强制、严重的屈从、挫抑,甚至包含着痛苦,对于这一切,康德一贯把这些因素看作是道德提高和人性升华的必要代价,而且这一代价是我们自己理性的立法所加之于自身的。我认为,启蒙因此与基督教以及古老的禁欲主义存在这样一层血缘关系。
众所周知,萨德是一个喜欢性虐待的人,他即SM里的S的词源,据文章揭示,萨德对于性倒错的筹划等同于康德对道德的筹划,因为拷打、折磨、羞辱这一切皆是对性行为的一种理性设计、理性构想,齐泽克认为这种性行为的体制化、知性化让它可以与计划完备的体育竞赛相媲美,康德对道德的自律要求以及对道德的理性构想与之确实是非常类似,性虐待是一种病态的满足,道德自律未必不是一种病态的满足。
书中还提到萨德《索多玛120天》建立的放荡的组织架构与早期资产阶级组织,即神秘的共济会组织架构也是十分类似,组织架构这种东西体现了启蒙为人们注入了一种系统筹划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按照理性筹划的架构来活动比活动还要重要。
书中的这一些涉及萨德的内容还是在揭示启蒙召唤的理性是工具理性,以及启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