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学术与政治》笔记七
读导论二“韦伯的政治关怀”后,我感到这篇文写的比较细致,可以知道韦伯从1904美国之旅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也可以理清一些德国历史,比如德国从危机到战争再到战败这一过程究竟被韦伯怎样理解。如果要问能从这之中得到什么启示,我觉得一定是有关于国家治理的特征、思想、方法论的变迁过程最具有启示价值。
旅行回国后,韦伯对德国政局的理解是认为其已经陷入困境,与德国自俾斯麦时期的巅峰相比已经逐渐衰弱,这种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政治结构,不只是虚假宪政让人愤怒,更严重的原因是因为这套政治体制里根本选不出来负责任的领袖,官僚体系效率也低下。德国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对从政基本失去兴趣,多选择另寻他路。对比美国那一套庞大和有纪律政治机器,德国显得相形见绌。
我认为,韦伯学说的核心可以这样理解,意识形态就好比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外表皮囊,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这个国家/这个人所留下的大多数印象来源,但是支撑其运转的是内脏与脑组织,是一套严格执行任务的机器,是一种官僚体系,相比之下,内脏比皮囊要重要的多,韦伯不在乎意识形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视点是这皮囊之下的深层次部分,在这种认知之下,皮囊问题是相对不要紧的。
几乎所有大国家都理性化了,官僚体系都日益健全了,治理的特征、方法论、思想都有了大变化,我觉得这种趋势是不分意识形态的趋势,而且是几百年以来的长久大趋势,我甚至在《论美国的民主》这本写在1840年的书里就看到了,托克维尔注意到了这种趋势,第四部分第六章里,他说到他并不担心现代人会遇到一个暴君式的领袖,也不担心民主国家权力出现过度集中,但是:『我担心的是监护人式的领袖。因此我认为,民主国家可能遭受的压迫丝毫不同于在世界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那些压迫。现代人在他们的统治者身上看不到那些压迫者的影子……统治者就这样将公民一个个置于自己的铁掌之内,按照自己的心意塑造他们,最后控制了整个社会。他用那些琐碎、复杂、详尽、统一的规章制度交织成一张大网,即使最有才华、最坚强的人都无法挣脱这张大网,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他不摧毁公民的意志,但是会软化、弯曲、领导他们的意志。他不强迫公民去行动,但是会不停反对公民的行动。他不去破坏什么,但是阻止新事物诞生。他不暴戾,但是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不愉快。他使人消沉,使人愚笨。最终,他使得所有国民不过是一群胆怯而又很会干活的牲畜,而政府就是那牧羊人。』我认为这本书的这段内容完全可以作为福柯《规训与惩罚》的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