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3
《学术与政治》笔记一
以前我理解日本昭和偶像到平成偶像的变迁过程时,正好是了解了一些法兰克福学派,故此就对其套用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轮到分析理解超级女声以来的中国偶像时,我就觉得其背后的机理是类似的。但是我看到两篇社会学领域的文章分析超级女声时都提出韦伯的祛魅观点,这个解释路径我也感觉很神奇。
人类要实现理性祛魅,按道理应该会再不崇拜偶像了,但是事实上依旧存在偶像,只不过逐步的在变化,偶像平民化是一个跨越几十年时间的连续的进程,也是一个娱乐企业不断与公众互动、试探、实践出来的变化,偶像不断的失去神圣本质,显现世俗特性,崇拜者/粉丝的人格尊严、创造力不断提升,这些是它的几个特征。
我知道祛魅来自韦伯《学术与政治》,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祛魅其实还具有更加深沉、深层次的内涵。我读的是上海三联书店版本,里面的导读很有意思。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祛魅具有带来精神创痛的可能性,祛魅的这个梦醒时分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上是格外荒凉的,丧失原来的信念、信仰后,补充的东西又无法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人茫然若失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个方面,韦伯从祛魅看到一种危机,故此,他以一种十分冷峻的态度,坚定的维护智性的诚实,把对狂热、骚动、煽动或者悲观的抵制视为一种十分艰巨的任务。在1919年讲座“政治作为志业”里,韦伯感到德国迫切需要真正成熟的政治家,而正是这个时间点,纳粹党诞生。
第三个方面,世界开始理性祛魅后,不管是多么强的学者,死前再也不可能获得享尽天年的感觉,比如那些古典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们的死亡可能是带着幸福感,在把世界理解透彻的幻梦里,他们幸福的闭眼,而今后,学者们死亡不再是人生圆满,而是不可避免的中断,是生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实现,永远都会有人对此感到十分残酷又痛苦。